分享

郭嵩焘的见识远超曾国藩、左宗棠吗?

 颐源书屋 2021-12-02

孟泽兄以新著《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见赐,还没开始拜读,但其多年前的著作《洋务先知郭嵩焘》我是认认真真读完的,受益未浅,且在拙作中有引用。

郭嵩焘是那个时代湖南乃至整个中国较早了解世界且对西方物质、制度、文化三个层面的文明有清醒认识并予以充分肯定的士大夫,他的见识超越大多数同侪,这个判断应为文史界所公认。然而他晚年所受的人生之累,和他的“独醒”,是否存在很强的甚至唯一的因果关系(语出严复挽郭嵩焘),后世人要证明这一点很难。但愿读完孟泽兄这本书,他的论证使我信服。

至于郭嵩焘的见识是否超过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同乡师友,恐怕也是见仁见智,会引起争论。首先,“见识”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确定为同一个标准,方才可以讨论。对道咸同光时期的政治人物而言,“见识”应该包涵很广,既有对本国历史、文化、民情以及制度运行之奥妙的认识,也有对国际形势、外国制度及文化的理解,如果单说后者,我以为讲郭超过曾、左、胡是没问题的,毕竟万里持节任驻英法的公使,郭之外其他诸公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个人见识很高,但未必有相应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春秋时中国即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而名垂青史的伟大人物,往往三者融于一体很难区分德、功、言。所谓“事功”,不单指政治、军事上的成就。孔子之道不行于当世,他退而筑坛讲学,教化了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正因为有这些弟子,孔子的思想才得以薪火相传,光大于后世,而成为万世师表、百代素王。孔子的教育成就便是他的“事功”,若不立此事功,其立德、立言就无从说起。“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没有教育和著述之功,许多有见识的人早被遗忘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对政治人物而言,要做成大事,产生当世及后世的巨大影响,其见识、意志、地位、手腕缺一不可。当然这四个指标未必都要出类拔萃,但不能有明显的短板。曾、左、胡于此四项都不错,郭嵩焘见识超群,然意志、手腕这两项有所欠缺,影响其在政坛的地位———没有相当的权力也就无法践行自己的见识。刘坤一的见识,远不如郭嵩焘,但意志坚定、为政有术,而致两江总督的高位,他“善用幕僚”(黄濬语),补见识之不足,故能成为促成“东南互保”的关键人物,造福于南方亿兆百姓,也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曾国藩说郭嵩焘是“著述之才”,并非看轻他。如果专事著述,其思想能启迪一代又一代后世人,如明末三先生那样,其历史地位不亚于开疆拓土、平乱富民。但郭嵩焘处在东西思想激烈变革的大变时代,思想迭代太快。郭对西方文明的认知超越同时代的士大夫,而到了他所看重的严复这代人,他的那些见识就平常了,等到了废科举、兴学堂、预备立宪的20世纪初,更是这样了。

郭嵩焘虽然晚年在长沙讲学授徒,但却没有指导出几个光大师门的弟子,这方面成就还不如王闿运。不论筠仙之识在他活着时何等卓然超前,但“郭学”未能形成较大的传播群体、清晰的传承脉络,没能开花结果。多年以后由学者挖掘出来,也只能是个“历史课题”,想要隔数代续接起来,很难,也无必要。

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中国缺乏的不是思想资源,而是因为利益攸关对某些思想资源刻意的唾弃。从这个角度来说,郭嵩焘的遭遇,是一种历史镜鉴,解读郭嵩焘这个人物,有着一番苍凉的意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