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秘的海参,神奇的微生态制剂

 赢在优势 2021-12-02

海参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人们很早就将其列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开发。在亚洲,海参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始自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逐渐开展了海参人工育苗及增养殖技术研究工作,在80年代中期获得重大突破,确立了人工育苗技术生产工艺。在此后的20余年,我国北方沿海地区海参人工育苗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进入工厂化或量产化阶段,育苗工艺日趋成熟。每年生产的海参商品苗数量居世界首位。现在,尤其在烟台、威海、大连、青岛等地,海参现已成为举足轻重的水产养殖品种。

图片
图片
一、海参人工育苗
图片

图片

在稚参(俗称小白点)之前,海参幼体在水体中近乎肉眼观察不到,需要在显微镜检观察发育情况。为了防止受精卵沉积到池子底部,在孵化期间连续微量充气的同时,还要每隔30分钟左右打一次耙,用木耙上、下搅动池水。浮游幼体培育过程即从小耳状幼体开始直至变态为稚参过程中,此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幼体变态较多,是海参人工育苗的关键阶段。此阶段每天早、晚各换水一次,每次换水30~60 厘米,每次换水后都要使用3克/ 米3左右的EDTA中和海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水温控制在20 ℃左右,换水前后温差小于1 ℃;盐度在24~30‰。在培育期间还应避免直射光的照射,室内光线要均匀而柔和,光照强度控制在500~1500勒克斯之间。每次换水后可使用有抑菌功能的益生菌降低病害发生几率。

幼体变态为稚参完全上板后,开始投喂鼠尾藻磨碎液,前期用200目、中后期用80~40目筛绢网过滤,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量为30~100毫克/升,投喂量视稚参摄食情况而定。7~10天倒池一次,初期每张波纹板(30 cm×40 cm)附苗量以<500 头为宜;首次倒池后调整至200~300 头;此后倒池时不断调整密度,变色后逐渐调整至 100 头以下。适当降低密度,可增加参苗栖息空间,改善生态环境。

图片

图片
二、海参养成
图片

在室内水泥池进行稚参培育后,进行规格分级,大规格转至室外池塘、围堰、浅海底播养成,小规格在室内继续培养成大规格后在转至室外养成。室外养成对自然环境依赖较大,海参最适生长温度为5~20℃,夏季水温高时夏眠,冬季水温低时冬眠,因此每年的最佳的生长时间是春季和秋季,冬夏两季不能摄食生长,因此生长周期也比其他养殖品种长。海参还有个特点,外环境不适时有排脏和自溶现象,遇到持续的恶劣环境死亡后如不及时捞出,会自融成液体“凭空消失”。此外,海参的再生能力很强,损失或身体断裂后,可以再生一个完整的海参

海参进入夏眠的温度与年龄有密切关联,1龄为24.1℃,2龄为22.9℃,2~3龄为21.8℃,随着参龄的增长其夏眠临界温度稳定在21.8℃。海参对低温的适应同样也随着规格的变化而不同,5℃以下时,日均活动轨迹随水温降低逐渐缩小,当温度低于1℃时,海参逐渐停止活动,潜藏于附着基下不动不食逐渐进入冬眠状态。海参从稚参长成至商品参(>120克/头)的生长期因生长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池塘养殖一般2~3年可收获,而底播增养殖则需要3~5年。

关于刺参的寿命,一直以来并没有确切的说法。Mitsukuri1897),廖玉麟(2001)等据报道海参的的平均寿命至少为5年,据俄文维基百科的相关资料和庄定根等(2007)等人的研究结果,刺参的平均寿命应当在7~8年,寿命长者达10~11年。

图片


图片
三、海参养殖八大问题及微生态制剂应用策略
图片

3.1 浮游期间胃萎缩

引起幼体胃萎缩的主要原因有:

  • 投饵量不足;

  • 投喂的单胞藻类质量不达标,藻液中含残留的化学营养盐,或藻类老化和腐败;

  • 育苗水体pH过高或波动过大

    要通过显微镜观察幼体饱食情况,适量投饵;保证饵料的新鲜度,同时可以配合海洋红酵母一起投喂,提高饵料质量;泼洒乳酸菌或EM维护正常水体pH(7.5~8.5)。

3.2 参苗烂边

诱发烂边的主要原因有:

  • 水温不稳定,温差2℃以上;

  • 投喂量过大,残饵积累,水质恶化,继发细菌感染。

    核心策略仍然是要稳定水质并合理投饵,在倒池、换水后泼洒一次碘制剂,并每3天泼洒一次抑菌和净水类芽孢杆菌,并内服免疫多糖类产品,预防病菌、分解残饵粪便、提升免疫力。

3.3 参苗萎缩、不伸展

主要原因有:

  •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药物残留;

  • 外源水质重金属、有害藻毒素超标

  • 换水、倒池应激过大

    减少药物使用,外源水不达标需经过生物滤池处理,每天全池泼洒生物解毒产品,联用3~5次。

3.4 拖便、碎便

主要原因有:

  • 饵料质量差;

  • 饵料配比不合理;

  • 投饵量偏高。

    乳酸菌和酶制剂拌料后密封发酵、酶解6~24h,提高饵料的消化吸收;夏季多用植物性蛋白代替动物性蛋白进行配料,减少酸败,如使用酵母菌,应合理配伍

3.5 排脏

主要由倒池、换水、水质严重恶化等水环境剧烈变化引起,倒池换水前全池泼洒抗应激产品,倒池换水后泼洒免疫类产品。

3.6 细菌感染和寄生虫

海参育苗和养殖中常见的“红菌'、'白毛'、腐皮综合症等疾病,主要致病菌是弧菌、假单胞菌、拟杆菌、δ-蛋白细菌和霉菌等;主要是诱因是放养密度过大,氨氮、亚硝酸盐含量超标,水质和底质恶化,造成病原菌滋生。同时纤毛虫等寄生虫大量繁殖,造成肿嘴、摇头、化皮。

海参养殖致病微生物的治理仍以抗生素类药物为主,抗生素类药物效果明显但不良影响也同样深远,微生物制剂是现行抗生素及合成药物类饲料添加剂最有效的替代产品之一,具有制造成本低、工艺技术成熟的特点,因此它应该能够以其优越的、有利于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品性能。微生态制剂进入消化道后生长繁殖,能排除有害细菌,促使有益细菌的繁殖生长,保持肠道内正常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并生成乳酸、维生素、抗生素、酶、过氧化氢、氨基

3.7 水质和底质恶化

在苗室和外塘都会遇到水质问题,和上面提到的一样主要还是因为追求高产,放养密度过高、或者投喂不恰当带来的。主要策略是合理放养和投喂,保证饵料质量,尽量减少残饵量,经常使用芽孢杆菌、乳酸菌、丁酸梭菌、EM等微生态制剂,其中乳酸菌作用是保护肠道,丁酸梭菌作用修复肠道,且因其代谢产物营养物质丰富,可提高海参肠道内各类消化酶的活性,促进海参肠道的新陈代谢速度,从而使海参对饵料中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大大增加,加快了海参的生长速度。

底质问题在外塘养殖中更突出,因塘口面积大、海参生长周期长,彻底清理难度较大,因此不经常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塘口容易出现底黑、底臭、底热、起泥皮或透明度低等等问题,引起海参的疾病。

3.8 大型藻类过度繁殖

大型藻类过度繁殖是池塘养殖的主要危害之一。其常见种类主要有黄管苔、钢丝苔、棉花苔、杂草等。主要表现为大型藻类过度繁殖造成水质清瘦,侵占海参活动空间。高温期一旦发生死亡,会造成低氧胁迫和氨氮胁迫,短时间内引起海参化皮,死亡。其原因主要有:

  • 不能综合调控水质,春季是池塘肥水的重要窗口期,也是各种藻类的快速生长期。如果不能及时肥水,控制适当的透明度,使阳光直射池底,池底部光照强度大就会有利于大型藻类的快速繁殖

  • 清塘周期过长,池塘多年不清塘或清塘不彻底,池底老化,淤泥过多,造成肥水困难,大型藻类一直难以根除

  • 滥用灭苔药物,长期大剂量的使用化学灭苔药物,不仅会破坏池塘内的生态平衡,而且会造成海参应激反应,带来药物残留等问题。杀灭大型藻类的同时,水体中的微藻也被灭杀,水质长时间清瘦,大型藻类短时间内又会繁殖起来,造成恶性循环。

图片

在海参养殖过程中适当地使用微生态制剂,可通过调节整个海参养殖环境中微生物区系的组成和分布,抑制有害生物的过量增殖或加速降解养殖环境中多余的有机质,从而抑制和减弱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改善海参的肠道功能,提高消化能力,增强海参的营养作用并能修复由于化学药剂和抗生素等长期使用对水体造成的污染。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