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兆元 | 从龙凤的相斥相容看中国古代民族的冲突融合

 seawn 2021-12-02

全文共6368字,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冲突和融合,在文化形态中具有鲜明的表现,龙凤的相斥相容就是其典型的反映。龙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最初它们却是两大对立集团的图腾。伴随着民族的冲突,龙、凤这两神物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它们从相斥到相容的过程,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族冲突与融合同步。

在我国西北方有一龙部落,名日龙方,或简称为龙。甲骨文里曾记载过它:

龙方伐?勿佳龙方伐?

王庙龙方  (《乙》3797)

龙来氐羌  (《缀合》)

又龙方近于羌,甲骨文有:“呼龙致羌?勿呼龙致羌?”(《丙》49)知西羌一带,龙部落相当活跃。

传说中的龙部落比这更早,且神话传说与甲骨记载能够统一起来。相传夏族是龙部落,它们与西羌有着密切的联系。《史记》称“禹兴于西羌”,可知其龙崇拜的渊源。又《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鯀……家于西羌。”鯀为禹父,传说夏族脱于西羌大抵不差。而龙于鯀、禹时确实光大起来了。关于夏为龙族,闻一多先生曾列七事证明之:(1)传说禹自身是龙;(2)传说多言夏后氏有龙瑞;(3)夏人的器物多以龙为饰;(4)传说夏后氏诸王多乘龙;(5)夏人的姓和禹的名,其字都与龙有关;(6)禹的后裔多属龙族;(7)禹与伏羲同姓,伏羲本龙躯。言之凿凿,夏为龙族之说已不用再讨论了。夏王朝建立国家后,龙的复杂模样就是在融合其它民族的基础上形成的,龙中包含马的模样、蛇的模样、狗的模样等等,都是对许多图腾兼并的结果。因此,以夏族为核心的龙图腾形象的形成就是古代民族融合的产物。夏王朝的统治,使龙的影响四处扩散,或从西到东,或从西到南,并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南渐,成为古代中国的一个被龙蛇所凝聚起来的强大集体。这些无论是从文献还是考古材料中都能得到证实。

上古时期还有另外一个图腾集体,那就是以殷族为中心的凤凰集团。直到多少年后,在《诗经》《楚辞》诞生的年月,人们还记得商是鸟族的后代。《诗·商颂·玄鸟》篇记曰: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这里细节不详,《楚辞·天问》对此也疑问重重:

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

虽则没有细节,但也透露出,商乃是简狄与玄鸟的某种关系而形成的后代。直到《史记·殷本纪》才告诉了我们这故事的大致真相: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

这是一个神话,不是信史,但它告诉我们,商以玄鸟为图腾。而这玄鸟我们从《左传》中便知是凤凰,许多学者还从多方面论证了这一结论。《左传》昭公十七年,商人之后郯子称:

我高祖少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瞗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

这简直就是一个鸟王国。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遗忘这些古老的官制了。以至于孔子也要赶来向这位郯子求教。这些鸟类的集合便成了凤。郯子所称是否真实已无从考察,但殷人把凤当神祭祀却是事实:

帝史凤,一牛。(《殷墟文字续编》补918)

甲戌贞其宁凤,二羊,三犬,三豕。(《簋·典礼》16)

前者尊凤为上帝使者,后者为祈凤的安宁献上了丰厚的祭品。后来凤成为一种普遍的吉祥的象征:

是鸟也(凤凰),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南山经》)

考古材料说明,龙的材料多见于北方地区,而鸟的形象遍布全国,尤多见于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南方。这是因为商朝的建立,南方尽属之,而主要敌对势力是龙集团的北方。“殷人南方无劲敌,与周人之屡与'南夷’构兵者适相反,盖世与周为寇仇之'南夷’,在殷则殷之同盟也。”商由东向西方发展,诸多龙集团先后被征服,是以华夏大地便留下凤凰的足迹。

起初龙与凤水火不容。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材料证明这种冲突的是甲骨卜辞:

弗其、龙?(《铁》105.3)

郭沫若《卜辞通纂》:“或作,非字。隶定为,字从戈,者省声。当是屠字初文,亦可说为征诛之诛。”是知殷时,龙部落在鸟人们的征讨诛灭之列。武丁卜辞:

勿呼妇好伐龙方。(《续》4.26.2)

及龙方。(《珠》462)

对龙方不是伐就是追,大有灭之而后快的味道,其结果,诸多的龙部落不是被消灭就是臣服投降。商人的子孙追忆其先祖征服龙族的武功,不无自豪得意:

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龙旂十乘,大糦是承。(《诗·商颂·玄鸟》)

慑于武王的威势,龙族不得不认输。于是扛着大旗,运来大批黍稷粮米向商王进贡。此时此刻,龙算是被风压得喘不过气来了。但龙是不屈的,是以输了也扛着龙旗。在殷墟妇好墓中,出土有大量玉龙,据专家鉴定,其玉质为透闪石成分,属于新疆和田(即古于闐)特产,可断为方国贡物,因为这些东西与中原地带的玉石成分完全不同。

考古所发现的西北方的原始社会文物中,龙的纹饰和凤的纹饰就同时出现了,夏、商奴隶社会的民族冲突,在很大程度上便是龙、凤两大集团的冲突。西部崛起的周民族一举攻灭殷商,宣告了龙凤大战的第一回合的结束。

周朝的建立使中国迈进了封建社会文明的大门。此时的图腾崇拜已渐被淡忘,而更多的是夸耀祖宗的功德。尽管殷商也崇拜祖先,但周时祖宗崇拜已替代图腾崇拜成为宗教的主流。在《诗经》里,后稷以下,公刘、亶父、文王、武王等被大加颂扬。殷商时隆重祭祀鬼神,并将祖先与神等同,企图以神的威严树立禁忌形成律令,而周人则制礼作乐,以一大套繁缛的行为规范去限制人们的手脚。相传周人祖先与商人祖先相同,《史记》说他们均是帝喾之后,其更替是一场社会革命,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冲突。商人倾心于玄鸟,周人靠身于巨人。前者崇拜异族,后者崇拜祖宗本身。《诗经》中周人对老祖宗吹得很玄:“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这个怪胎被视为不祥之物,可是怎么扔也扔不掉,结果只好养下来。这后稷长大了,种得一手好庄稼,且对上帝毕恭毕敬。周人这样吹捧自己的祖先不外是说他们周家乃上帝之后,是名副其实的天子。他们不再关心那具体的图腾物,而搬出虚幻而令人难以捉摸的天帝进行崇拜祭祀,这对于民众无疑增加了神秘感而使其崇拜带有更大的盲目性,因此,欺骗性也就更大。他们崇拜祖宗而又不把祖宗跟神划等号,目的是树立王族自身的威信。周代图腾制的遗落是领主封建制的产物,是古代宗教的一大发展。图腾制的存留容易扩大狭隘的民族团体意识,强化它会对国家统一造成危害,并埋下分裂的祸根,周代冷弃图腾遗制并力求图腾物的融合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它是巩固领主封建制的一项重要措施。

周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广泛地吸收了前代的成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故孔子赞叹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图腾进入阶级社会变成了一个民族的徽号,它并不因为国家制的形成而被抛弃,故夏、商国家依然保留着他们部落时期的图腾物,就连我们至今都还要自称是龙的传人,但此刻的意义已今非昔比了。周王朝以恢宏的气度一统天下,昔日对立的龙凤派系尽在掌握之中,故而无论龙与凤,均是周王朝的荣耀。行军打仗,龙凤大旗齐出: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

这行军仪式的排列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周王朝含纳四海的象征。在有关周代的典籍里,四兽被分遣为四方神物而获得等同地位,龙凤的对立从总体上已经消除。那时周王在竭力搞好民族关系,尧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是他们的榜样,《礼记·王制》称:“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这种调合民族矛盾,促进融合是巩固天下的一项重要措施。周朝统治者了解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图腾遗念,让图腾物化干戈为玉帛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一项意识形态里的工作。商代的玉珮里,凤立在龙的头上,这分明是一种民族歧视。周代的玉珮则有龙凤同体的图案了,这表明周王朝把龙凤同时视为吉样的象征,借以化解积怨已久的民族矛盾。

是不是真的在西周时就实行了文化一统与民族团结呢?很明显,这种实行是不完全的。周建立前所未有的领主制封建大国,对思想文化的统一与民族的融合贡献是巨大的,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风俗各异,地区性文化差别极大,且周朝也并没有那么完全友好地对待四方异族朋友:“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王朝没少对边地民族进攻过。据说,武王以后,灭九十九国,降服六百五十二国。西周在此基础上先后建立七十一国。“周初大封建,对商朝原始小邦林立的现象说来,多少含有统天下于一尊的意义,显然是一个进步。”然而这种国家形态也不稳定,如东方奄和蒲姑两国不久即助武庚叛乱,淮、徐也相继造反。一些小国和偏远民族依然保留其图腾制的遗迹,它们有些还处于氏族社会状态,并没有跟西周的中央地区一样同步进入封建社会。局部间原不同图腾的部族间的矛盾冲突在带有图腾意味的民族徽号中依然有明显的反应。

楚国居于南方,起初土地狭小,被周天子所鄙视。后艰苦创业,不断发展壮大,统治南蛮,并不断剿灭江汉间姬姓小国,至春秋时,已独霸南方。商时楚地为其附庸,又传其祖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即凤凰,故楚对凤凰一往情深,楚人对凤的崇拜带有较深的图腾崇拜的遗迹。楚史专家张正明在《楚文化史》中这样写道:

降至春秋战国之世,在楚人的意识中,作为图腾的凤只剩下朦胧的回忆了,但仍有图腾的某种象征作用和某些神秘意味。在楚人看来,凤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神鸟。他们对凤的钟爱和尊崇,达到了无出其右的程度。在楚国的文物中,凤的雕像和图像多得数不胜数,远非周代其他各国的文物可比。

而楚人对龙却非常反感,这是因为“吴越曾是楚的劲敌、偏偏都以龙为图腾,这就使楚人对龙更添了几分恶感。可是,华夏却对龙有好感。”楚人受尽了中原欺负“荆蛮”的气,又厌恶吴越的骚扰,他们的积怨表现在军事上是大肆吞并四周小国进攻吴越并问鼎中原,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则表现出强烈的尊凤贱龙倾向。

今以楚诗歌美术观之,即可知当时龙凤冲突大势。

《楚辞》为楚国文学的代表作品,龙、凤的形象分别出现于其中。据统计,凤在屈原赋中共出现十四次,其中有六次是以真善美的化身出现,有七次是作为通天的灵鸟而出现,一次是讲殷人的始祖神话。龙在屈原赋中出现二十三次,其中驾车十一次,驾船二次,架桥一次,凶物一次,余为一般神物和传说中事。龙凤之贵贱于此一望而知,想不到龙在他地是宠物,而在楚地却服着沉重的苦役,不是被安排来驾车就是驾船,遭遇是这样的惨!

在楚人的绘画中,凤总是气宇轩昂,而龙的形象却十分猥琐,假如龙凤同时出现,龙多半被凤打得落花流水。

江陵马山1号楚墓发现了一批刺绣品,凤是其花纹的主体。

“已见刺绣纹样十八幅,其中凤与龙俱出的十幅,有凤无龙的七幅、有龙无凤的一幅。在凤与龙俱出的刺绣纹样十幅中,凤与龙互斗的八幅,凤与龙相安的二幅。在凤与龙互斗的刺绣纹样八幅中,凤进龙退、凤胜龙败的五幅,势均力敌的三幅。……

在一件绣罗单衣上,可以看出一凤斗二龙一虎为一单元的刺绣纹样。主宰着整个画面的是凤,它的花冠长大而美丽。凤一足后蹬,作腾跃状;另足前伸,方攫下部一龙之颈,此龙迅窜,侧首作痛苦状。凤一翅击中上部一龙之腰,此龙遁走,仰首曲颈张口作哀号状……”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龙凤争斗,反映着春秋战国时期所存在的尖锐的民族冲突。关于凤斗龙虎图的文化意义,张正明等人认为这是楚人征服巴人,消灭吴、越后所表现出的强烈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据传巴人的图腾为虎,吴、越的图腾为龙,绣罗衣上的刺绣纹饰正象征性地表现了重大历史事件。二龙为吴、越,一虎为巴,楚正以昂场之势展开它的统一事业。

然而很不幸,楚在其鼎盛期突然衰败下来,秦以势如破竹,风扫残云之势吞并了天下,龙、凤的局部冲突再次平息,无论吴、越,还是荆蛮,此时已为一家,从此,龙、凤的冲突不再发生。

有趣的是,秦原本也是凤图腾的民族,他们从东方迁来,关于始祖的神话竟与商人相似。《史记·秦本纪》载:“秦之先,帝颛项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楚人的远祖也是颛顼。秦之破楚犹周之灭商,是同一民族间的冲突。到了战国后期,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的旧习已被新的封建体制击得粉碎。秦行郡县制,以中央集权代替了贵族世袭,商鞅变法实行一系列改革后,秦正昂首阔步地走在地主封建制的大道上,而固步自封的楚国无力抵抗这股强劲的统一浪潮,想靠几张带有巫术性的图画或者几场祈神助的仪式就能保住杜稷,无疑是为笑谈。

秦在统一后不再分封世代传袭的家族封国,而以地域划分行政单位实行郡县制,图腾崇拜的政治土壤失去,因为图腾制的基础是氏族社会。周的领主制尚存在着这样一种因素,是以图腾遗制尚存,这是龙、凤冲突尚存于周代的一个重要原因。秦行文化专制,“匡饬异俗”,图腾崇拜的文化氛围也不复存在,犹如车同轨,书同文,行要同俗,人要同心。在这样大一统的政治文化环境下,民族的融合得到了新发展。秦的统一战争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几乎冲破了境内一切民族的界线,而统一后又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如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威阳,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这种迁徙从客观上进一步加快了融合的进程。龙凤之争就在这样一种场合下偃旗息鼓了。原先以它们为图腾的民族集团而今混而不清,于是昔日的祖宗今成弃儿,当年被儿孙们鼓捣起来相斗,而今两家混一,于是龙凤便如两个没落贵族一样握手言和。中国人是崇拜祖先、相信天命的,龙凤以当日的声威死而不僵,大战过后人们又想起了它们。它们被新的主子供奉起来,只是此刻,它们都失去了桀骜不驯的野性,温顺地成了带给人们吉祥的福星。《吕氏春秋》向我们描绘了四季祀典,龙凤排在首位:

孟春之月……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龙)……

孟夏之月……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凤)……

孟秋之月……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虎)……

孟冬之月……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虫介(龟)……

龙与凤井水不犯河水,成了人们的保护神。

汉代虽然也宣扬以上“天之四灵”,但在人们心目中,后二者逐渐失落,龙凤的地位再度上升。虎与龟本没有龙凤的势力大,只是因为五行学说的影响而被拉来凑数,而作为神物,虎龟趋实而龙凤蹈虚,前者多有不利,因为神秘之物方有魅力,龙凤本虚拟,人们在它们身上不断地附加了许多动人的器官,是以龙凤之势日长。汉代的帛画与画像石刻,龙凤和睦相处,表现了以汉民族为中心的民族融合与文化融合的初步完成。自此,龙凤合为一体成了汉民族文化的象征。

而龟与虎至少在西汉就被冷遇了,当然,它们还存留在绘画中好长一段时间。在洛阳发现的汉代彩画和彩绘陶器上,有龙有凤有虎,而没有龟,而虎也被射猎,没有龙凤那么神圣。可知龙凤呈祥意象的完成是在汉代。

龙凤从冲突走向相容的过程,也就是古代民族逐渐融合的过程。夏与西羌关系密切,北狄多崇龙,夏本身就是从戎狄龙集团分化出的一支而又与之融为一体成为龙集团。殷族本与东夷为伍,后在凤图腾的旗帜下与夏人冲突。夏商冲突表现为龙凤冲突。周的统一初步表现出二者的合流,但局部性的龙凤冲突依然尖锐,不过这是大一统下的内部冲突,加速了民族融合过程。春秋战国时期,楚统一南蛮,继而灭吴越,齐鲁等吞并东夷,晋燕攻北狄,秦霸西戎,昔日戎狄蛮夷,此刻化为一家。秦的统一,宣告了由来已久的龙凤冲突的结束。汉代的龙凤相安图画,是几千年血与火的交锋后的产物,标志着融合各族的汉民族的核心地位的建立。

文章来源:《学术月刊》1993年第04期,《文摘报》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