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骑行320国道第四季34-南华

 史客郎骑行 2021-12-02

仅第十天,2021年10月8日,禄丰到南华,115公里


永安路龙川江桥的灯柱上有楚雄的标志,一个火把的火焰中间是一只虎头。

老虎特别是虎头的形象,在彝族生活区到处都有,比如彝人古镇大牌坊的柱脚、彝族太阳历祭台的虎神柱及外围。

虎是彝族先民最早的图腾之一,是他们崇拜的对象。其中“罗罗”是现在彝族30多个支系中最主要的一支,现今彝族中仍然称“罗罗”的或曾自称“罗罗”的人口占三分之二。“罗罗”为“罗”的叠音,即“虎人”之意,他们自古以来视虎为本部族的祖先。

《山海经.海外北经》云:“(北海内)有青兽焉,状如虎,名为罗罗。”如果罗罗古族源自于此,他们属于古老的氐羌部族,原先居住在北海,大致相当于古居延海一带,是以游牧为主的部族。在被华夏族和匈奴族挤压后,沿川藏边南下,其中定居在云贵川交界处的一支,即罗罗。

有彝族学者认为,现今部落名和地名中,有“落、兰、鹿、沪、勒、腊、弄”等字的都属于“罗”的谐音异写。比如“罗部”即虎部;“落兰部”、“鹿沪部”即罗罗部落;“落蒙部”则为“罗蒙部”即母虎部。今楚雄市原名俄碌,其实是“俄罗部”即“白虎部”之意,又称白鹿部故地。

以前骑行时,遇到过颇多带罗字的地名,像湖北的罗田、湖南的汨罗、河南的罗山,据研究是源自于古代的罗子国,因发明捕鸟的羅网得名,也许有道理。但这个范围可能被扩展得太大,说西南带罗字的部族或地名,也是羅氏一族的流播,比如贵州的罗甸、广西的罗城,以及泰国的古名暹罗。

看起来,中原罗氏的罗为象形字羅,而西南的罗仅是发音。

过龙川江桥后,227国道去双柏,320国道去南华。上海市闵行区曹行镇一带有双柏路,我经常从那儿走,原来以为附近有两棵年代久远的柏树,现在知道那两棵柏树在遥远的滇中。

西汉唐蒙开通西南夷,于元封二年(前109年)置益州郡,下属24县中有双柏县,县境与现在相似。民国《双柏县沿革志》:“因汉时城内有古柏二株,故以得名。”元代为南安州,1926年改名摩刍县,治云龙镇。1929年再改回西汉旧县名:双柏县。

向西遇到320国道的岔路口,如果从楚雄(北面)外围走,也是到这个点汇合,是为新国道,而穿过楚雄市区的是老国道。这两条道都有320国道的标志,各自都有里程碑,而且里程数不一样,相差了十来公里,不知道路政部门的人怎么想的。

紫溪彝村位于国道的南边,我们绕过去看看。


村口的牌坊上是汉隶和彝文的村名,春华和秋实是隶书,门联是行书。

进村的道路修得很好,过一座桥后进村。村子已经是第二次搬迁的新址,和其他的民族村类似,里面主要是农家乐。我们在其火把广场上转了转,要是在南诏时期,这就是一个王的驻地。

大鼎下部铸了八只虎头,大概代表“四方八虎”,据说反映了彝人以虎为祖先和保护神的古老文化,不知道是彝人自己、还是1920年代史语所的学者总结出来的?

彝人在类似的广场上主要是祭祖,各个村子有自己认定的祖先。大概从清代开始,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族出现一位共同尊奉的祖先,叫阿普笃慕。有传说他是大洪水后幸存的人文始祖,类似于中原传说中的伏羲女娲,但又有记载说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彝族先祖。

几千年里,阿普笃慕大概忙着生儿子,他共生了六个儿子,是为彝族六祖,大概是六个主要支系,可能和南诏统一前的六诏有点关系。

彝人古镇的阿普笃慕石像,更像现代彝人装扮,没有远古或者春秋时代的气息

回到国道继续往西,穿过钱粮桥隧道和小天城隧道。两个隧道之间的龙川江位于上游,河道不宽,而且弯弯曲曲,应该是水随峰转。国道能够直直地通过,得益于这两个隧道的打通

收割后的田野

再向前七八公里,进入南华县城,我们走龙城大道,320国道略向南分岔,城区内叫龙泉路,汽车站西边的一条路,看起来是南北向的主干道,叫龙坪路。

今天的旅店在龙坪路西,问前台服务员,为什么这么多带龙字的地名和路名,难道南华也发现了恐龙?她笑着说,恐龙在禄丰,南华没有,不过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前面的路叫龙城大道。我猜想大概是因为龙川江,南华县城在龙川镇。

在龙城大道和龙坪中路街口的东南角有一家小彝村农家园,我们在此吃晚饭,一些水发野菜可能是当地特产,我们点了二个,一个煮在排骨汤里,一个炒鸡蛋,略有点苦味,但比较清爽。

南诏国在沙却置俗富郡,属弄栋节度。大理国时,沙却隶属威楚府的石鼓赕,石鼓村今天尚存,位于小天城隧道的东北。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设镇南州,治沙却(今沙桥),设治比上海县早16年。明代迁治龙川镇,一直到今天,民国更名为镇南县,1954年改为南华县。

晚饭后到“镇南古城”转了一下,其实是一个湿地公园。

然后回旅店休息。

再回到海拔1800米左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