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十一年(1626)即明天启六年八月十一日,后金汗努尔哈赤在沈阳东四十里的叆鸡堡黯然死去。《清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对于这一事件有着这样的记载: (七月)癸巳(二十三日),上不豫,幸清河坐汤。八月庚子朔,丙午(初七日),上大渐,欲还京,乘舟顺太子河而下。使人召大妃来迎,入浑河。大妃至,泝流至叆鸡堡,距沈阳四十里。庚戌(十一日),未刻上崩。在位凡十一年,年六十有八。 努尔哈赤(影视剧照) 努尔哈赤平静地死去了,留下的却是汗位继承带来的内部激烈的斗争。当时,努尔哈赤的子侄很多,其中儿子就有十六个,最年长的是代善46岁,最年幼的是多铎13岁,之前,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因遭到了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和五大臣额亦都、费英东、何和里、安费扬古、扈尔汉等人的联名控告其有血腥报复众人的罪名,被努尔哈赤囚禁两年后处死。按理说,老皇帝临死前应该公布汗位最终花落谁家,但是努尔哈赤却在临死前也没有确定汗位的继承者。对此,《清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上有这样的记载: 上于国家政事,子孙遗训,平日皆预定告诫,临崩,不复言及。 虽然努尔哈赤临死前没有确定继承汗位的人选,但他制订出了一项被称为“八王共治”的办法。据《清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天命七年(1622)即明天启二年三月初三日,努尔哈赤颁布实行八王共治国政的《汗谕》,明确规定了: 一、后金政权以八和硕贝勒的议政王政治体系为基础。 二、强调以八和硕贝勒为共同联合执政,平衡八和硕贝勒的权力和利益之争。 三、禁止八和硕贝勒之间私下议论国政和单独见新汗。 四、新汗由八和硕贝勒共同推举产生,八和硕贝勒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罢免权。 按照这项政治制度,新汗的继承办法是八和硕贝勒推举嗣君。即嗣君由八王推举,嗣君在八王中产生。 八和硕贝勒,是后金最大的女真贵族,但他们之间的权位是不均衡的,有四大贝勒和四小贝勒之分。四大贝勒:二子代善,又称大贝勒,后封礼亲王;侄阿敏,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的次子,又称二贝勒;五子莽古尔泰,又称三贝勒;八子皇太极,称四贝勒。四小贝勒:侄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第六子;十二子阿济格;十五子多铎;孙岳托,代善长子。 当时后金政权主要掌握在四大贝勒之手,因此,最有希望竞选汗位的人也就是四大贝勒,然而,由于二贝勒阿敏不是努尔哈赤的直系,因此被排除汗位的候选人,这点阿敏贝勒心里也很清楚,所以在推举人选时,曾提出率自己的镶蓝旗“出居外藩”,另立门户,但未能如愿。于是,四大贝勒中只有代善、莽古尔泰和皇太极才是汗位的最强有力候选人。 四大贝勒(影视剧照) 代善,虽为大贝勒且“能得众心”,但性情“宽柔”而缺乏“威暴桀骜之势”,之前的天命五年(1620)三月,因被揭发与努尔哈赤的大福晋乌喇纳喇氏(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生母阿巴亥)有暧昧私情,同年九月又虐待其子岳托致使他逃亡明朝等事件,努尔哈赤斥责代善:“像你这种人如何够资格当一国之君?”因此代善在名声扫地的同时,也失去了努尔哈赤的信任,并被削夺一旗,自知无力与皇太极抗争。 莽古尔泰,本来势力和威望就不及代善,又因性情鲁暴,为了表示自己对努尔哈赤的忠心,将天命五年(1620)二月因“窃藏金帛”获罪的生母杀死,影响恶劣。因此与汗位的缘分也是极其渺茫的。 皇太极,则将卒精锐,智勇双全,战功独多,“奢得众心”,当时的年龄又仅有35岁,可谓是年富力强、精力充沛。 从以上三人的实力来看,四贝勒皇太极是汗位继承的不二人选。事实上也证明,皇太极的实力和威望果然是非同一般。 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即努尔哈赤死的当天晚上,代善的长子岳托、三子萨哈廉等两人决定推选汗位继承人,他们到代善的住所与其商量,推荐皇太极即汗位,代善赞同。第二天早上,他们来到朝堂上,将他们的意见告诉其他两位大贝勒及诸小贝勒,取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对此皇太极推辞:“皇考没有让我当汗的命令,若不让兄长当汗,就不能秉承皇考之前的志愿,也不能符合上天的安排,会很难统治朝臣和百姓的。”皇太极从上午的卯时(5—7)到下午的申时(15—17)这段时间推辞再三,诸贝勒及朝臣一再坚持敦请,最后皇太极才接受请求,答应继位。 天命十一年(1626)九月初一日,皇太极于沈阳皇宫的大政殿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典礼,定明年为天聪元年(1627),并大赦国内。九月初二日,皇太极与众大小贝勒一同拜天盟誓。皇太极宣誓“敬兄长,爱子弟,行正道”;三大贝勒宣誓要“教养”、“善待”子弟,并要求子弟“听其父兄之训”,“忠于君上”,“力行其善道”;诸小贝勒宣誓不背叛“父兄之训”,“尽忠于上”。作为父兄长辈,四大贝勒有教养子弟即诸小贝勒的责任;诸小贝勒则必须接受父兄的管束,以尽“子弟”的义务和责任。 皇太极(影视剧照) 皇太极的继位是很顺利的,显然他是八王共治的最大受益者,八王共治的结果令他能免遭众人合伙攻击。但努尔哈赤所制定的八王推举制度,只不过是将汗位继承的明争变成了暗斗。在这成功的背后,无时不在的充满了恐怖和残忍,历史上的一些事件或多或少的都在含蓄地表明皇太极谋位已久。 一、据历史记载,天命汗权建立之前,已经58岁的努尔哈赤就已经考虑了继承人的事情,曾于万历四十年(1612)让自己的长子褚英执政,暗示将来他就是汗位的继承者。当时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一是褚英的生母佟佳氏是努尔哈赤的正室,相当于后来的皇后地位;二是褚英自小就有战功,先后被授予“洪巴图鲁”和“阿尔哈图土门”称号,前者为“勇士”之意,后者为“谋略”之意。由此可见,褚英不仅是长子,还智勇双全。虽然当时的满族没有立嫡长制度,但长子的身份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后来的褚英不仅被努尔哈赤指责心胸狭窄,还遭到了四大贝勒和五大臣的联名控告,令他身败名裂的同时也死于非命。当时皇太极是四大贝勒中的四贝勒。 二、天命五年(1620)三月份,努尔哈赤的庶福晋德因察揭发代善与阿巴亥发生暧昧关系:“大福晋两次备佳肴送给大贝勒,大贝勒受而食之。一次备佳肴送给四贝勒,四贝勒受而未食。大福晋一天两三次派人去大贝勒家,大约商量要事。大福晋又有两三次在深夜出宫院……”但从种种迹象表明,这件事情的幕后主使者是皇太极。因为,以德因察的地位,她只能知道阿巴亥做过什么,不可能知道代善和皇太极都做过什么,因为这两个人居住在不同的府邸里。相当于皇后地位的大妃送饭给皇太极,很可能有笼络的意思。因此,即使皇太极不吃,他也不会直截了当让送饭的人带回去,只能做表面接受的样子出来。既然做出接受的样子,但还把没吃这件事情透露出去,显然是皇太极故意所为,以此陷害代善。 三、天命六年(1621)九月,阿敦“因挑唆大贝勒、莽古尔泰贝勒与四贝勒不和,诋毁国政,并用谗言挑唆其他小贝勒”,被“缚以铁索,囚禁于牢中”,后被处死。这就是被历史称之为的阿敦事件。也就是因此,代善跪在努尔哈赤面前,哭诉说皇太极要害死自己。这件事情除了说明汗位之争的残酷性,也说明代善与皇太极之间存有矛盾。 四、努尔哈赤死的第二天,即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二日,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的生母阿巴亥即努尔哈赤的大妃纳喇氏,被诸王以努尔哈赤有“遗言”为理由逼迫殉死。对此,据成书于崇德元年(1636)的《清实录·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 后饶风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殉之。”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幼子多尔衮、多锋,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不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巳时出宫,安厝于沈阳城内的西北角。 阿巴亥与多铎(影视剧照) 目前看大妃阿巴亥的死,还是与皇太极有着莫大的关系,一是,按照满洲习俗,多尔衮和多铎还没有分府独立生活即属于“未分家子”,因此可以分得死后的努尔哈赤产业即努尔哈赤领有的两黄旗,他们的生母又是大妃,能控制着后宫,于是逼死他们的生母就可以减弱他们的势力而孤立他们。二是,从阿巴亥的死亡时间“辰时”与众贝勒推举皇太极继位的开始时间“卯时”来看,众贝勒是推举皇太极继位在前,逼死阿巴亥在其后,显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扫清皇太极继位的障碍。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皇太极继承汗位是由众贝勒推举是无需质疑的,但推举的过程中却是有争议和斗争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胜者王侯。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即使其发生的过程中存在不合理、不合法的成分,但最终的结果却告诉世人,皇太极是以众贝勒推举的形式合法合理即位的,后金政权的天聪时代也由此开启。 |
|
来自: 新用户8926AVU2 > 《《清帝后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