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黄芪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zhongruihui 2021-12-03

黄芪乃补气药之长,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随着对黄芪有效成分及其活性研究的进展,发现黄芪具有改善心脏功能,保护心肌等作用,临床上运用黄芪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范围不断扩大,本文对此做一概述。

黄芪药用溯源

《神农本草经》将黄芪列为“上品”,认为可“逐五脏间恶血”。秦汉时期的《名医别录》中记载黄芪可“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唐代成书的《药性论》曰黄芪“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损,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金元时代的《珍珠囊药性赋》记载黄芪“益胃气,去肌热,止自汗,诸痛用之”。明代的《本草纲目》记载:“主太阴疟疾。阳维为病苦寒热,督脉为病逆气里急”。直至清代的《本草备要》也有描述:“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痢圣药。痘疹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因此黄芪的用药历史贯穿了中医药学学术的整个发展过程。

黄芪在经方、古方中的应用都非常广泛。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记载了多首以黄芪命名或以黄芪为主药的方剂,如防己黄芪汤,治疗以“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风水证;防己茯苓汤,治疗以“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水证;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以“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为特点的血痹证;黄芪建中汤,治疗虚劳里急,诸不足证;黄芪桂枝芍药苦酒汤,治疗以“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为特点的黄汗证;桂枝加黄芪汤,治疗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驰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为主要表现的黄汗证;乌头汤,治疗以“不可屈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历节证。上述方剂均出自《金匮要略》诸篇,不难看出,张仲景运用黄芪主要用于治疗内科杂病。

后世李东垣《脾胃论》中治疗“烦劳内伤、中气下陷证”的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中用以治疗“血虚阳浮发热证”的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中用以治疗“血虚阳浮发热证”的当归六黄汤;《丹溪心法》中治疗表虚自汗的玉屏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疗自汗、盗汗的牡蛎散,都是以黄芪为主药的名方。清代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中列方33首,其中以黄芪为君药的方剂就有10首,而且黄芪用量都很大,其中黄芪桃红汤黄芪用量高达八两,补阳还五汤、黄芪防风汤、黄芪甘草汤中黄芪用量均为四两。

黄芪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冠心病属于中医药学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其中血瘀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病因病机之一,贯穿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临床上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冠心病,明显提高了疗效,在此基础上衍化而成的理气活血法、益气活血法、益气养阴活血法、化浊活血法等,使活血化瘀治疗方法得到不断拓展,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黄芪为补气之圣药,益气并能活血逐瘀、敛疮生肌,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上世纪60年代,陈可冀和郭士魁教授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常表现出气虚血瘀征象,用黄芪、党参、丹参、黄精、赤芍、郁金、红花、川芎等益气活血方剂治疗,对改善症状,稳定病情,有很好的作用。于是与有关合作单位研究,创立了“抗心梗合剂”,该方以黄芪30g为君药,配伍党参、黄精、丹参、赤芍、郁金,共同起到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作用。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气阴两虚,心脉瘀阻,胸闷气短,心前区作痛,舌质紫黯,脉细涩者。由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进行临床研究,将432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甲组用西药联合抗心梗合剂进行治疗,乙组仅用常规西药治疗,结果显示甲组的全因死亡率(6.5%)明显低于乙组(14.8%),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酶的观察发现在西药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心梗合剂,可以显著降低心梗患者的CPK及LDH。而随着使用抗心梗合剂时间的增加,血小板的聚集力可明显下降,说明抗心梗合剂具有抗血小板作用,且使用时间越久效果越好。实验研究也证实,抗心梗合剂可以减小心肌缺血范围,减轻心肌损伤程度;维护心肌细胞膜的完整性及减轻病变程度;对心肌超微结构、特别是线粒体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在此基础之上,上世纪90年代,陈可冀又进一步创立了愈梗通瘀汤,方中人参、黄芪并用,扶正益气生肌。当归、丹参并用,调气养血活血,使气血各有所归。延胡索、川芎并用,可增强理气定痛、化瘀抗栓通脉之功。藿香、佩兰、半夏、陈皮合用,芳香化湿、醒脾和胃,健脾燥湿、降逆止呕,治疗浊阻呕吐尤好。加用大黄通瘀化浊,推陈致新,使胃气和顺而五脏安和。选择83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要求患者停用所有中西药物,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服用愈梗通瘀汤治疗,对照组服用消心痛治疗,4周后比较发现,治疗组的心绞痛疗效和临床症状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6]。通过临床研究进一步观察愈梗通瘀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发现服用愈梗通瘀汤的患者在脑卒中、再住院发生率上显著低于单纯服用西药的患者。

黄芪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的应用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感染病毒引起心肌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渗出为主的疾病,属于中医学的“温病”范畴。《素问·痹经篇》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是对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过程的经典描述。中医认为正气不足,邪毒侵心,是本病发生的关键。《本草新篇》有云:“夫黄芪乃补气药,气虚不用黄芪,又用何药”,所以黄芪在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中应用非常普遍是可理解的。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对黄芪的有效成分黄芪甲甙进行了深入研究,证实黄芪甲甙能够增强端粒酶活性,上调其催化亚基表达;促进抑制凋亡基因Bcl-2表达,抑制促凋亡Bax基因表达,具有抗凋亡作用;抑制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蛋白酶L表达;抑制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蛋白酶BmRNA的表达;抑制心肌柯萨奇病毒受体基因的表达;减少胶原合成,延缓或逆转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纤维化;改善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安全有效。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协作组进行了临床研究,将1156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及左心射血分数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8]。2014年ChinJIntegraMed(中国结合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了一篇Meta分析,共纳入6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39例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其中治疗组334例,采用黄芪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进行干预;对照组305例,单纯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进行干预。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陈可冀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创立了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验方“新补心丹”,该方以西洋参益气养阴清热,生黄芪补益脾肺之气而固表,共为主药;辅以元参、天麦冬、生地协助西洋参滋阴清热,丹参补血活血养心,使心血充足而心神自安,柏子仁、酸枣仁宁心安神,佐以鹅不食草苦寒清热解毒,使热毒清而神明,经临床验证具有很好的疗效。

黄芪在扩张型心肌病治疗中的应用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左心室和(或)右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疾病,属于中医学“心胀”、“水饮”、“心悸”、“怔忡”、“水肿”、“喘证”、“胸痹”等范畴,益气扶正是其重要治则。黄芪作为补气之要药,在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用药中,备受众多医者推崇。2013年《中国医药指南》发表了相关的系统评价,共有10项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分析,包括63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0项研究都对黄芪治疗扩张型心肌病进行了临床疗效分析,其总OR值为4.99,95%CI为(3.17~7.85),提示黄芪对治疗扩张型心肌病能产生有效的临床疗效;2项研究对心率进行了分析,其总均数为-6.42,95%CI为(-9.44~-3.40),提示黄芪能显著降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率;3项研究进行了6min步行试验分析,其步行距离的总均数差为84.92,95%CI为(72.54~97.31),提示黄芪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步行距离[10]。

黄芪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古人用黄芪治疗心力衰竭的经验非常丰富,如《金匮要略》中的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用于治疗“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桂枝加黄芪汤,用于治疗黄汗,都是很好的经验。此外,《备急千金要方》中治疗“奄奄忽忽朝瘥暮剧,惊悸,心中憧憧,胸满不下食,阴阳气衰”的补心汤,《圣济总录》中用于治疗“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的柴胡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用于治疗“大气下陷”的升陷汤,都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心衰的方剂。近来有人对黄芪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将62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结果显示黄芪注射可显著地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状态[11]。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教授将黄芪、女贞子合用,研发了贞芪扶正颗粒,临床证实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对缓解肿瘤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也具有一定作用。

综上所述,黄芪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临床医生每日不可或缺的常用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