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的雅典作家索福克勒斯,被誉为希腊悲剧界的“荷马”。一生创作过约130个剧本,获得过18次悲剧戏剧奖,流传后世仅7个剧本,《俄狄浦斯王》是其代表作。他的悲剧结构紧凑,擅长制造悬念,人物性格鲜明,在重重对比中凸显矛盾冲突,在行动中揭示人物特征。《俄狄浦斯王》塑造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忒拜国国王,受到诅咒,神谕说他的儿子会“弑父娶母”,国王为了改变神谕,将刚出生的俄狄浦斯抛弃。俄狄浦斯被另一位国王抚养长大,成年后,他去德尔菲求神谕,神谕说他会“弑父娶母”,为了不让这神谕成真,俄狄浦斯离开了这个父母之邦,流落他乡。此时,忒拜国正在动乱,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正在问谜语:“什么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腿越多力量越弱”答不出它便吃人。老国王去求神谕,路遇俄狄浦斯,在争斗中被杀死。俄狄浦斯来到忒拜城,答出谜语,是“人”,救了国民,被拥立为新国王,依旧俗与上位国王的王后成亲,但这不就是他的生母吗,不知不觉“弑父娶母”,神谕就这样实现了。真相揭露,王后羞愧自杀,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逐。俄狄浦斯始终没有摆脱命运,在人生最轻靡的时刻感受到了难以承受的重,神谕通过一些偶然性的事件和巧合来表现出来,促进剧情发展。俄狄浦斯一生都在与命运对抗,婴儿时期,俄狄浦斯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就“被反抗”了命运,他被丢弃在山中,为了摆脱预言的厄运。长大后,在有意识的情况下,他离开了自以为国土的国土和自以为父母的父母,为了摆脱同样的预言的厄运。而当他已经实现预言,他刺瞎双眼,自我放逐,因为他杀父娶母、使国家受灾,因此他以此方式自我惩罚以及自我救赇,这体现了他敢于面对自己的悲剧命运,这也是一种对命运的反抗。然而命运却是无法摆脱的,虽然俄狄浦斯一生都在反抗命运,但最终仍没有改变命运。即使如此,他仍在反抗,到最后都在反抗质疑命运。命运虽然在一开始就已经铺设好,但关键是人物对自己和对命运的态度。人在命运面前脆弱无能,但是人的尊严却在悲剧之中熠熠生辉,在同命运斗争的悲剧过程中照亮了人性的光,命运可以剥夺幸福和生命,但是去不能将他们征服。俄狄浦斯王神话中,斯芬克斯之谜的答案是“人”,即在告诉人类“认识你自己”,同样也在强调人自己的重要性,强调人性,即使如蜉蝣般在沧海中遨游也同样可以选择自己。该剧“在本质上还是一出伦理惨剧,源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伦理道德,俄狄浦斯的悲剧在于他犯下了 “杀父”和“娶母”的伦理禁忌。俄狄浦斯的悲剧是人类在伦理道德建设进程中付出的惨痛代价,反映了古代希腊人伦理观念的演变过程,这就造成了悲剧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伦理道德。俄狄浦斯知道自己弑父娶母之后,王后由于羞愧自杀,同样的他不能接受自己的行为,刺瞎自己的双眼,让这罪孽一起消逝在黑暗中,在悲剧的最后,他哀叹自己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出生和双亲的罪恶被世人嘲笑,不能参加节日庆典、适婚年纪却不能组建家庭,一直过着不能结婚,不能生育,枯萎而死的生活。反抗精神是人类与生俱来,而伦理观是后天形成,但二者又有存在和发展的关联。正是由于反抗精神,人们才能反抗自己天性的欲望,实现人类认知的伦理道德。人类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鞭挞着命运之轮向人们的身上碾压。希腊人对于宿命论半信半疑,与命运作斗争,同时又不得不敬服命运的必然;现在的人们早已经不在相信所谓的宿命论,自己的命运应当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管是希腊人还是现代人,都要有拿出行动的魄力去前进,去建设自己的生命。伦理道德在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的要求越来越高级,但是这世上到底什么样的道德是最好的呢?这种感性的认识又该拿什么去衡量,又如何将其付诸于评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