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然养生:如何修道(1)

 开心康乐场贾泳 2021-12-03
刘余莉 刘余莉 2021-12-02 
第一百四十: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七《礼记·中庸》。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和性是联系在一起的,顺性而行就是道。既是“率性之谓道”,修道怎么修法?“不可须臾离也”。“须臾”最短的时间,通常指一剎那或是一弹指那么短暂。就是在须臾之间也不能离开道,不能够做和心性相违背的事。


若要知道如何才能不离道、不离性,就要知道性的特点。六祖惠能大师明心见性时说了几句话,其中一句说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清净心中没有自私自利、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名闻利养。既然要率性修道,就要处处放下这些染污。

但这对一般人而言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一般人一起心动念就是自私自利,这一点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第一个念头发现,譬如在做事情时起的第一个念头,思考一件事情该不该做时,往往是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来考虑的。所以放下自私自利非常难。

本句说明修道旨在回归本性,要“明明德”。明明德就要求自己一时一刻,即使是在最短的时间都不能够离开道。《中庸》中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爱恶欲没有发出来的状态,称为“中”,这是本性的状态。但一般人很难体会。所以就退而求其次,求“和”的状态,即喜怒哀乐爱恶欲发出来,但是没有过分,能够守住礼的要求,达到和,这就是次一等的境界。

喜怒哀乐爱恶欲,无论哪一种都能把人的本性长远地蒙蔽起来,让人在生死当中受到种种的痛苦,对于自己的人生无法做主。所以既然要修道,就要把这个状况改变过来。如何改变?古人说了四个字:“去情显性”。

把情去掉,性就自然就显发出来了。情怎么去法?要格除欲望。《大学》中说:“格物致知”,要从格物上下真功夫,如果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就谈不上修道。这是从浅处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从修道的角度讲。

从深处讲,人的本性具有“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特点,从时间上说,“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从空间上说,性遍一切处。所以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它都是无穷无尽的。既然性是无穷无尽的,哪里能够离得开它?真正了解这个道理,就知道“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样体会,无处不是自性,无时不有自性。

本性开发出来之后,就能知道自己的本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所以本性是没有边际、没有限量的,这才是真我。一般的凡夫认为这个身体是我,因为这个我,和别人起了对立、纷争、矛盾。实际上,这个身体是假我,是“我所”,即我所有。

真我是什么?真我是“性”,它没有生死。所谓的生死,是肉体的生死。本性和道是不生不灭、不去不来,怎么能够离开?所以到哪里都是道,都是自己的本性。从这个意义上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能够离开的,肯定就不是道。

修道,就是要放弃小我,放弃假我,寻找到真我。修道就要放弃自己的情绪、起心动念、五欲六尘等等染污。真正了解这个道理,就知道自己与他人、与万物、自然宇宙是一体的,哪有利害冲突?认为有利害、有冲突,是不明了事实真相,是错误的知见。所谓的跟他人有利害,就是自己的私心在起作用,自己的分别执着导致的。


果去除了自己的私心,去除了自己的分别执着,哪里还有利害?所以真正明了事实真相的人,就能够做到视人如己,爱人如己。圣人就是把天下人都看作自己。从这一方面理解,“道”也是“不可须臾离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