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雍课堂(第二讲)

 泊木沐 2021-12-03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技法

第二讲(笔记)

主讲:杨雍

第一部分

颜真卿《自书告身》基本概述

今天开始我们进入《自书告身》这个正题。

“告身”,在过去(唐代)是官府颁发的一种授官凭证(文凭),也叫“告词”,也简称“告”(实际就是“诰”的别名)。自书告身就是官府发的这个文凭是由被授官本人自己书写的。因为是颁发给颜真卿的,也就是颜真卿自己写的。因此一直以来历代都说这是真迹,但是当代有人说它是伪迹,认为不是颜真卿亲手所书,或是书吏或是顔氏后人所写(如启功先生、朱关田、曹宝麟皆有质疑);所以启功先生就说“自书已告,实事理难通者”,言外之意就是说这个不是真迹。但是这里有“尚书吏部告身之印”,有二十九方,如果这个印是真,那这个告就是真。但是,虽然告真,也不能说明这就是颜真卿本人所写,或者就是学习颜真卿字体的人(书吏)来写的这个,所以人们来质疑这一点。可是,我认为:(其一)因为它是在建中元年颁发的,建中元年是唐德宗李适继位的第一年颁发的这个告,德宗刚刚继位就委以颜真卿太子少师的荣衔;太子少师是太子的老师、教师教官,就是师傅这一级(清代称“师傅”),但是在唐朝时它只是一个荣衔,不是实际上要教太子的(德宗继位时立太子,太子十九岁,已成人学成)。从这个来说,就是说德宗刚继位,就委任这个荣衔,足以说明颜真卿在德宗心目中的地位和对他的亲近和信任程度,这就不言而喻了。(其二)而且还从建中三年,颜真卿奏请在成武庙来塑像为范蠡、管仲等古今64名将追封这个事,德宗准奏;(其三)还有再加上颜真卿遇难死后,德宗废朝五日,就是没有心情理朝政了。从这几件事儿来看,德宗恩准颜真卿来自己写这个告身,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儿。(其四)再者,官印上写的是“尚书吏部告身之印”,颜真卿70岁时想告老还乡,那时是代宗,代宗不允,所以在他70岁那年,代宗又委以他吏部尚书这个重任,到了德宗继位的时候,他正好还在吏部尚书这个位置上,所以,这个告身都是由吏部出具文书,所以颜真卿又是吏部尚书,他来自书也在情理之中了;(其五)另据《资治通鉴》记载,中唐以后“官爵冗滥,出现空白告身,随时可以填人名”,更能说明告身文凭有谁来填写并不是多么严格的事;所以(通过上述几点)这样就于“事理可通”了,我是这样认为的。

下面对这个告的“光禄大夫太子少师行吏部尚书充礼仪使上柱国鲁郡开国公”稍加解释一下:

光禄大夫,唐朝那时是从二品,实际上是一个散官,就是没有实际职务的叫散官。太子少师也是从二品,太子少师刚才说了,他就是太子的师傅,但是这只是一个荣衔。吏部尚书是正三品,“行吏部尚书”行,就是高级别的来任低级别的执事官职,因他光禄大夫是从二品,后边开国公又是正二品,所以叫“行”吏部尚书。充礼仪使,充是充任,就是兼任礼仪使的意思;礼仪使我理解就是咱们现在的礼宾司,礼宾司司长。上柱国是勋衔,是勋衔的最高级别,那时一共12个等级,(上柱国)相当于特级功勋。鲁郡开国公(是爵位),鲁郡指的是现在的山东兖州一带,历来封建社会,分着亲王、郡王、国公、公、侯、伯、子、男这些爵位等级,开国公是这个爵位的第四等,在鲁郡这个地方(应属颜真卿的封邑),开国公在唐朝时只要是公以下都加“开国”二字,如公爵就是开国公、侯爵就是开国侯、开国伯等等,颜真卿50岁写《祭侄文稿》时是丹阳县开国侯。至于《自身告书》的内容,留个作业,大家回去自己上网查一下,这里边就不解释了。

第二部分

《自书告身》结体、用笔、风度特征

一、结体特征

1 字型相抱 用笔外拓字型相抱

用笔外拓是《自书告身》帖最主要的结字和用笔特征。“相抱”和“外拓”是相关联的,外拓,就是我们管这个向外扩张的用笔笔法叫做外拓。像“收腰”向里收的叫做内擫。这个字型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左右相抱,是一个一团和气的,笔画都是相互捧着和向外拓展的,往两边,尤其是右边的竖是要做弧形的。

2 左倾取势

字有动感许多字都是左倾的,重心往左边偏,“太”、“故”明显重心偏左,向左偏斜。古人说,正以取大,侧以取势;不但笔(笔画)有势,字也有势,书法这个势是很重要的,和画画一样,要讲究势。倾斜本身就是一个势,倾斜就有一种动感的感觉吧。康有为说,“盖书,形学也,有形必有势;兵家重形势,拳家中扑势,得势便已操胜券矣”

3 体态修长

宽舒合度这个帖,许多字都是偏长的,横向的字相对少。宽舒合度,字体修长(更显美观),俗话说就是“养眼”看着还是挺舒服的。

4 上紧下松 画密字疏

上紧下松,画密字疏,许多字都是上边写的较紧,下边写的松,有空间感。字密又很舒朗,笔画虽然很密,而又有意识的留白;有留白这个意识,所以字就越显的舒朗。

5 循空布白

不蹈规矩这个特点和前面说的也具有相关联性,并不循规蹈矩,有意无意留空白的地方,给人感觉他不是那么刻意。刚才说如果学欧,就容易被圈住,欧体一般不宜对其字有改动,有了改动就不好了。而《告身》的(变化)特点(允许改动),你可以不留这么多白,也可以紧密一些,或者是再疏朗一些,所以这就是颜体字的“宽容度”。

6 因繁就大

因简就小《告身》里面字大字密,笔画多就(写)大一些,笔画少就写小一些,就是因繁就大、因简就小。当然颜体里的其他的书体不一定是这样,我们看他的《李玄靖碑》有的字笔画少,但是字并不小。

7 仪态若失

奇趣横生有些字你感觉歪的有点不合适,甚至大小失调,粗细也失调,但是它有奇趣。如果不是这样写,你把它给调整调正,反而不好看;比方这个“忠”子,不信你把上面这个“中”写大,不让这“心”这么悬殊,这种感觉不如现在看着好看。

8 顾盼相生

笔贯意连顾盼就是原先我讲他这字有呼应,有眉目;笔贯意连,一般楷书每一笔都是独立的,而《告身》(笔笔)是相关联相连带的。例如,“教”的每一笔都是有起承转合,(“以”字就是一气呵成的)不要把点画做分解动作,(写的时候)它是有连贯性的。

二、用笔特征

9 法必中锋

似露实藏说法必中锋,似露实藏,《告身》这个笔法讲究中锋,就是笔笔都是中锋,没有侧锋;偶尔有一笔两笔是侧锋可以忽略。似露实藏:有的用笔你感觉他是露锋(此元字第一笔是个例外),实际也是藏锋,所以他是笔笔中锋,笔笔藏锋,也就是笔笔裹锋。

10 点画丰满

力道中含有棉柔郁勃之力就叫做遒,刚果鼓弩之力就叫做劲,《告身》的点画比较丰满,用笔要(有意)重一些;但是光重了,当你修练不到的时候就臃肿了(因此,写丰满要靠不断地锤炼“笔性”才能避免臃肿)。注:笔性,简言之就是你对毛笔的把控能力,俗话说笔在你手里“服使听话”。但笔性也分好坏,不好的笔性或任笔为体,或放任油滑,或故作狂怪,此不可不知。

11 笔含篆意 字字裹锋

历来都说颜真卿《自书告身》有篆籀笔意,但是你不写,你不知道,你拿起笔一练就发现,确实是笔笔藏笔笔裹,就有篆书的意味;所有的篆书都是藏头护尾,《告身》字字是裹锋的,所以带有篆书的意味也是这个帖的特点之一(这其中篆书笔意:一是笔法,个别字在转折处直接用篆书笔法,另一个是有篆书圆浑笔道)因此学颜体《告身》必须这样。当然,如果写《颜勤礼碑》就有许多露锋,但是《自书告身》字字裹锋。

12 画必三过 笔笔从容

《告身》的每一笔画,刚才咱们说这个藏锋裹锋,他的行笔,包括说这个笔势,下笔不是直来直去,画必三过就是一笔三折。这个行笔过程有提按,每一长横都有跌宕起伏,每一长竖长撇都有摆动。笔笔从容就是写的时候,每一笔都是从容不迫的,不能慌张,尤其新学的同学,这撇画、捺画特别容易“一笔扔(甩)出去”,(一定要扳住这个病笔动作,病笔就是写出来的笔道有毛病)。学习书法实际也是习静,一定要找出自己的静态的感觉,要静下心来,所以这个行笔也要从容要冷静。尤其颜体就是若行若楷,以楷书为体、行书为用,他写的时候,点画和笔势还是很丰富的。

13 逢点必藏 逢勾多衄

逢点必藏,就是你看每一点都是藏锋的。怎么藏?以后咱们分析点的时候再做示范,你看着像是直接下笔的,其实不是,都是笔笔藏锋。逢勾多衄,衄笔是下行之后再(逆反)回来,横画也是这样。这种笔锋逆回来的笔法叫做衄。衄笔是颜体《告身》的特征之一,勾画(包括弯钩、斜钩、心钩)以衄笔为多。多衄,是说《告身》用衄笔虽然多,他也有不少不用衄笔的勾,是写到底直接向左推出或向左向右向上挑出的。

14 蹲起顿收 微拱如担

起笔,尤其横画(主要指横画)是蹲起,注意蹲和顿的不同,前者为轻,起笔用蹲,收笔用顿,顿比蹲重。微拱如担,绝大多数横画都是微微向上隆起的,(形态上)像扁担挑东西(由于物重作用)中间向上隆,两边向下沉一些,这也是《告身》写横的特征之一。

15 撇无返顾 从容以送

撇无反顾就是说没有回锋,撇就是一撇写出去。因为写撇画,也有回锋的笔法,《告身》撇不回锋;从容以送,“送”就是要从容的撇出,而且要有逆行的感觉,就是不慌不忙,不能“一笔甩出”(甩,是初学的通病)。

16 蚕头燕尾 捺画沉着

蚕头,是指起笔的这个地方像蚕的头比较圆润的那种感觉;燕尾,指他出锋的时候,有一尖儿,像“燕子”的尾尖,也有说“雁”尾的(笔法不是这样尖,偏整齐那种)。蚕头其实就是藏锋造成的,捺出锋跟撇画的“从容以送”也是一样的。捺画沉着,就是写捺画一定沉着出锋,不能一笔迅速出锋,也是要从容送出的;后面我要讲“永字八法”时,写捺的“磔笔势”时会说到,磔如宰杀牲畜不是劈和砍的意思,是“剌”,迅速又不慌不忙。

17 垂露如杵 悬针如橛

“服”“制”的竖画这都是垂露。垂露,就是早晨植物枝叶上垂下来的露珠那种圆的感觉。中国文化讲究文雅(尤其与文房文字笔墨相关的)都起得很美妙的名儿。这个垂露(笔画),是圆的,但是不是写的绝对圆,就是给人的感觉是(笔画写到底)要膨胀一些。杵是什么?杵,过去农民常用现在山区还有。是把粮食捣碎的(工具),底下有一个臼,石头的,盛粮食,中间有个杠杆儿,一头是一个木桩子,靠向下的力捣砸(粮食),总砸那个木杵就成了圆的。垂露如杵,(这个笔画)不能方正,总之他是要含蓄一些。悬针如橛,橛是寺庙里,金刚拿的有一种法器叫橛,不是很尖锐,有点钝但是又不很钝,所以这个悬针竖不能写的特别尖,还得要有锋芒的感觉。

18 宝头必顿

肩多暗过宝字头,穴字头,我们称为宝盖,写宝盖时,到折笔向左出锋的时候,必须要有顿笔,顿几次也都可以,顿后再往左一推(出锋)。肩多暗过,一般写楷书,写到横折这个地方,会出现一个肩,但是《告身》没有这个肩(是写横到收笔时略提笔后顺势下按写竪,称为“暗过”其他楷书一般都有肩,)有的感觉有肩也不明显,所以肩“多”暗过,是说有的也没有暗过(少数的也会有肩)。

19 挑如弹腿 戈如挽臂

挑(实际就是提),我以弹腿作比,就是讲的欲下先上欲右先左这个道理;如“衣”字的竖提。弹腿需要先回收蓄势再发力,发力的时候,比较迅速,所以这个提的时候就不需要从容了,往上挑出是要迅速的。戈如挽臂,挽臂是这个手(要屈臂)要有弯势,力度就更大了,有力度美。

三、风度(整体风貌)

20 主笔贯气 因势利导

《告身》绝大多数字都有一个主笔,一定要抓住这个主笔,把主笔写好了这个字的精神就出来了,如果抓不住主笔,字的美感就会差。其他书体其他楷书也都会有主笔,但在楷书里颜体《自书告身》的主笔是更为明显的。因势利导是说这个主笔不是刻意摆布,是顺理成章是顺势而为的,所以活脱有生气,气息贯穿于全字。

21 沉雄雅健 古厚可爱

康有为说过,写榜书“要笔墨雍容,以安静简穆为上,沉雄雅健次之”。沉雄雅健,按康有为的说法并不是最好的档次,(当然䧺强威武自然就不是安静,此说也是针对榜书而言),但(因为敦厚)它可爱,有古厚的感觉。榜书,是指写匾额一类的大字

22 墨色丰盈 郎姿玉润

墨色丰盈,朗字玉润,这也是他这个字给人的感觉,你看他的墨色,细看这个字,不是很浓的墨,有的地方可能还有淡墨,但是,给人感觉这个墨色是比较丰盈的。俗话说就是很舒服,很养眼,有珠圆玉润的感觉,也由于他的藏锋裹锋,没有一笔刻薄的;刻薄的书法术语叫妄生圭角,没有。

23 大小相间 随行就势

这字大小,他没有刻意的去写(摆布)。所以原来咱们说《告身》达到一种化境,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随时根据自己情绪来写。可大可小(可松可紧)所以这个行距也不讲究成行成列,他是随机生发的。

24 雍容敦厚 气贯神随

《告身》的字,在感官上比较雍容。若看欧阳询、柳公权和褚遂良,他们的字就没有雍容感,也不敦厚。雍容敦厚是颜真卿书法给人的印象。气贯神随,由于他雍容的关系,就产生一种气——生气,不是人生气,是生机勃发之气,生气贯穿流布于点画之间,所以字与神采相随,我们看这个字有精气神就非常耐看。

第三部分

《告身》中的异体字

下面讲一下《告身帖》里边的非规范的异体字和俗体字,这里我把它提出来。

“敕”的标准写法儿是这样写(左边的“来”,不是“來字,是“束”的行书写法的楷化),这个字历代所有的书法家基本都是这样写,所以也算是正体。但是现代的标准写法是“勅”“敕”。

“懿”在壹里少一“冖”应属疏忽,还把心写成了小,(民间)书法中也是经常有人这样写,心写成小不算错(这个源于篆字“竖心”)。

“罄”字书法中常把这个“声”字分解开写,下面的“缶”有所变更,这应是取自民间的写法,这个字不是错字。

“規”字衍生了一笔 多写了一个小短撇,有所不规范。

“范”和“範”,这两个范不是一个字(範不是范的繁体),现在简化成了这样,姓氏的“范”必须是草字头这个范,不能用竹头这个範。《告身》中这个“㔾”(节)字,在书法中为了字的美观,大多写成“己”或“巳”,属于书写的“顺手”规律。

“職”,以身殉职的职,因为人都是以身去工作,所以他写一个身,以身就职,这就是一个俗体,因为这样写直接就能知道,这个(谋职)是与人有关的;耳,反映出的就职是听从服从。

“叔”字这里是草体,草书的写法,很像是行草的楷化;这个字真正的大草写如“七”字后再向下做撇,这个属纯符号,它的演化过程让人费解。按:其实此字是从“㳤”字直接去掉三点水转借而来的。因过去“㳤”与淑女的“淑”同,去掉水旁就是叔字。

“啓”有所变形,此字不是错字;隶书魏碑啓字左边多写为户,唐人都写为“石”(戸的变通)。

“徽”把山字放在了上面,很像一个皇冠似的,造成一个金字塔式。在古人的书法中常有把横的左右结构的竖着写,也有的把竖着上下结构的横着写这种转换情况(如:群羣、峰峯、略畧、鹅鵞、崑崙、崐崘等)。

“稽”在此读音是起,这个字在颜真卿写的《干禄字书》(颜真卿的伯父颜元孙撰)中是一个正体字,《兰亭序》里这个会稽(音集)写的是俗体。

“實”里面不是母,但是他写成这样,作为书法,是经常这样写的,就像书法的笔顺一样,“倒插笔”是常有的事。

“牒”字的世少了一竖折,明显这是个错字。

“兼”把下面变成了四个点这在书法里是常有的,是对竖、撇、捺的变形,主要是为了美观,就像然字四点,篆字原本是火;也像我们现在写“点”字,有时还反而习惯把四点写成“大”(奌)。

“護”右下面的“又”少了一短横,这在书体中不算错,(如目月眀,如二横勤,如无点流等等)。

“翼”竖是从上到下直接通下来写,书法人一般这样写。还有文章的章也是这样。

综上所述,书法在书写过程中难免有误笔,也包括丢字落字(有补写),也有有意用俗体现象,时至今日,推崇繁体,崇尚异体现象在书法实践中已成风气。

第四部分

执笔法与执笔要求、笔法要求

一、执笔法

五字执笔法。

实际就是五指执笔法:擫、压、勾、格、抵(除小指附抵于无名指外,其余四指基本上是从四个方向握住笔管)。五指执笔法也叫拨灯法。相传是唐代陆希声归纳总结出来的,有人说上追能追到王羲之,但是好多史论家或者是书学家,研究书史的人认为唐以前是三指执笔法,没有五指执笔法。

单钩。就是三指执笔,食指在前。

双钩。是两个指头在前,很像现在的五字执笔法。但单钩、双钩都是三指(当代也见有三指执笔,而将无名指、小指翘起书写的)。我不主张也不提倡三指法,三指的弊端势必像拿钢笔一样握笔,下笔写横写撇就是偏锋。(或虽能立管,则单勾易成指运,双勾则易僵直)。

回腕法。主要是针对清代学者大书家何绍基,他是把手腕回过来写,手背朝前,似乎更有力度,但这样用笔的时候就不太从容,有点较劲。回腕法写草书就不太便利,横平竖直不慌不忙写正书字还可以。

龙眼。龙眼法是指执笔时,大拇指外撑(与食指成相抱状)状如环眼称为龙眼,也称龙眼法。

凤眼。把大拇指执笔时向掌心处弯压下去与食指形成月牙缝隙状的执笔称为凤眼法。

撮管。指高提笔,执笔在笔管上部或顶部,(三指、四指、五指聚拢笔管均可)适合俯身在地上写和在墙上写。

三指执笔,(通过古画所绘文人执笔判断)过去写字没有桌椅的时候,很多书法家(席地而坐)手持绢素,都是三指执笔,(当代认可三指执笔的书家都是从古画中“考据推理”而来)认为角度正好。当代的许多成熟的书法家,有不少人也是用三指执笔,而且很多人还提倡和呼吁用三指写(既然古人席地而坐时用三指法为便利,我们已不再席地书写,何苦还用三指呢?许多书家好溯本穷源,以为找到正根)。我再次强调我们班不要用三指,五指执笔法是最为得利又最为得法灵活和稳妥的执笔法。

二、执笔的要求

枕腕:指执笔的手腕枕在桌上、或枕在左手手背上(宜写小字),也有使用臂隔的(肘部可放平在桌上,而以能离开桌面为好)。

悬腕:指写字时肘部依托于桌面,腕部悬起。

悬肘:指肘与腕全部离开桌面悬起,写大字必须悬肘。

指实掌虚:五指执笔的关键是五指得力,目的是把定笔管,所以叫指实。五指执笔的同时要使手掌掌心空虚,实际上是空阔,蓄力外撑,有人说可以握一个鸡蛋,其实真握一个鸡蛋也不影响执笔。刚才说的指实一般指写中楷以上,写中楷以上是腕动,(手指是不能运动的)叫做运腕;再大的字就是肘动,叫做运肘。(不是不可以运指)如果写小楷,这个指头是可以有微调可以动的。

腕平掌竖:腕平掌竖是指在桌子上书写,对坐姿的要求(俯身写、仰面写、墙上壁书各自因地制宜)。

三、笔法的要求

1、要求。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当然是一开始只有甲骨文的时候,只有金文(铸刻后世模搨)的时候,只有篆书的时候,不知道后边还有隶书楷书,那个时代就是篆书。后来,到了汉代这个隶书昌明的时代,到晋朝王羲之楷书出现,这就是结字因时相传,随着时代不同了,结字就发生了变化。以致到现在看我们这个电脑上的字体,各种体也有百十种,这个宋体黑体等线体等等(因为这些字体不是书体,权当不同结字);所以用笔千古不易,比如古人讲究中锋用笔是始终不变的,但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篆书,过去写篆书就是藏头护尾,到现在写篆书,依然不变,还是这么写。写楷书的笔法,起笔运笔收笔,唐朝时候这样写,我们现在依然还是这样写,所以这也是用笔千古不易(当然,我们理解掌握笔法千古以来都是件难事又当另论)。但是,(刚才说用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目前的现代书法,现代社会中写字就不一样了,那确实是用笔也变了,五花八门,怎么写的都有,执笔没有一定之规,写的时候也没有一定之规,甚至以打破传统束缚为美(创新),现在有好多叫做“丑书”的就是因为笔法摆脱古法的用法了(古有八面出锋之说,当今人心浮躁讲究步步创新,当谓二十八面出锋矣,一笑;当然当代“丑书”卓有建树的也大有人在)。

2、术语

起笔。墨笔下笔落纸就是起笔。有直接露锋起,有藏锋裹锋起,有呈上笔连带逆锋起笔等等。

收笔。笔画终结把笔提起,或直接停笔收住;有顿笔收,有抢锋收,有回锋收。

运笔。书写的过程就是运笔的过程行笔。用笔在笔画中行进,(笔在运动中)就是行笔。

提与按。提按这两个字在书法里是最重要的,也可以说是书法用笔的最关键的两个字,或者说提按就是书法的生命线。书写时笔笔提、笔笔按,或时提时按,每一笔都有这样的要求,包括一个单点。提按是用笔的法则之一,提就是运笔的同时把笔往上来消减下按压力,按就是向纸面下加压力。

顿与挫。顿是停笔下按,挫与顿是相关联的,没有顿就没有挫,顿笔后转笔下拧的动作就是挫。

顿于蹲。下按的力度小叫蹲,下按的力度大叫顿。刚才说蹲起顿收,说的就是写横画时,起笔用蹲,笔力比较轻,收笔用顿,力度比蹲更大一些。

转与折。转是“圆着写折”,不停笔,行草中常用;折是“方着写转”,行笔的时候,如写横画又突然转向下行或写竖画后又突然向右行笔,这个转向折笔就叫折。

翻笔与折笔。刚才说了折笔,折笔是原地驻笔或顿笔后直接变向,翻笔是原地转笔变向。如写横折撇画时,横写尽后转笔先向上再向左下撇出的写法就是翻笔。

使转。楷书少见,一股用于草书,属于连续圆转之法。(使是直道,转是变道;纵横呼应为使,牵掣联络为转)。

驻笔。行驶中停笔,停笔而不提不按叫驻笔,如写捺画的捺脚时。

抢笔。指收笔时,突然迅速提笔向上或向下收笔,或突然原路折返收笔回锋的动作,但笔锋没有出现在笔画中。有空抢,有实抢(实抢时笔道略见收笔痕迹)。

衄笔。类同回锋,但回锋是虚提,衄笔是实回逆返。写颜体告身的竖勾、戈勾、心勾、竖弯勾时多用衄笔。

中锋。执笔周正,自然中锋,中锋是写唐楷的基本要求。中锋指行笔时使笔锋在笔道的正中间运行的笔法,根据纸张特性,笔墨再淡一些,有时候写出来,笔道中间有一条稍浓的线,两边稍淡,这就叫中锋。

侧锋也叫偏锋。例如写竖写撇,笔锋偏向左边;写横,笔锋偏向上边写出的笔道就是侧锋。现在有许多人写字的时候,有意用偏锋,他笔管前后倾斜,左右也倾斜(笔头基本上在纸面的左上方位,笔管向右后方向倾斜),下笔必然就是侧锋。侧锋不是不可以,应是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若一味侧锋,字少含蓄(但写行草是不避侧锋的,古人也有所谓“侧锋取妍,晋魏不传之秘”之说)。

藏锋与裹锋。藏、裹略有不同,藏锋是有意识的使起笔不至锋芒直露就是藏锋,裹锋自然也是藏锋。但裹得方式是:裹锋是“似无意识”即“下意识”的落笔使笔锋自然裹束再行笔的动作。

露锋。就是笔尖直接落纸行笔,笔锋运行轨迹一览无余的笔法为露锋。

逆锋。戗着行笔,(其实也不是戗,因右手写字,原意以不顺手为逆),过去写竖、撇、捺画时,笔管向笔头运行方向的后方倾斜,使笔头于纸的夹角变小阻力加大的行笔手法就是逆锋(戗锋是逆行,不时逆锋,用戗锋时,笔管须有卧倒倾向与笔头同向而行,是笔管推动笔头前行,此种笔法为另类,不常见;不妨可在写《石门》或《秦诏版》时偶为一用)。

回锋。回锋是指笔画写到终了收笔时笔锋折返的动作,回锋的作用是使所写笔画圆润,避免生硬;所以回锋有时是笔法的需要,有时是养成的一种习惯。因此大多数的人写字笔笔回锋,我是不主张笔笔回锋的,只要掌握好提按和收笔分寸,是可以省却许多不必要的回锋的。

出锋。出锋是指笔画终了时提笔收势的动作。收势一般有三种手法,一是嘎然而止,一是顺势上扬做抢笔收势,还有就是如写撇捺边行边提从容收笔。清人写字讲究逆入平出,平出就是收势不做回锋。

引。引是引笔,大意是顺手拖着写,笔毫与纸面少做弯曲顺畅而行。

送。送指笔毫与笔画始终保持匀速运行,直到笔画终了笔毫从容收势的动作。“送”的关键在于四个字:从容不迫。初学尤其写撇画和捺画“送”字最为重要,切忌不可一笔甩出。

迟与涩。迟有慢的意思,但迟也不是单纯的慢(不激不厉不慌不忙谓之迟)。涩,(似乎是慢中出涩)涩也不是慢;涩是行笔中有种阻力的感觉以及使笔道形成的生涩和不光洁的效果。涩即是一种用笔手法意识,又是一种笔画形态,涩与光洁流利相反。因此书法写得流利、光滑的反而不被认为是好书法,所以书法至高的笔道是屋漏痕。

屋漏痕。过去农村房子的泥墙,屋子漏雨了,雨水顺着墙从上流下来,因为是泥墙,水往下走时肯定是逐渐渗透,是不慌不忙的,造成了不光滑有迟涩感的痕迹。(用屋漏痕形象的说明书法要达到的一种笔道效果),这种屋漏痕的形成,不是说行笔慢就能出来,就像神枪手要用子弹堆出来是一样的道理,必须经过岁月的训练,需要体会领悟掌握了行笔迟涩的感觉才能达到。所以善书者虽速而法备,(抬手就有)就是这个法。不善书者虽然写的慢也达不到这种效果。和屋漏痕相仿的是锥划沙。

锥划沙。我们在沙滩上,或把沙子平铺在版面上用硬物在沙子上划出的道道,它也有迟涩的和屋漏痕的感觉。

金石气。到了清代以后书法形态有了很大变化,就是因为有好多大量的过去碑碣刻石、青铜器出土和被发现,(有长年露天风化的,有长期埋没和泥土侵蚀的),由于不完整了,有斑驳感,反而造成了某种残缺的美感,人们把这种残缺美、斑驳美、质朴美、浑厚美的“美感味道”统称为“金石气”。

“金石气”是清代以来书法的一种逆“书卷气”的追求。当代的所谓丑书,有的是真丑,有的不是真正的丑,(“丑书”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创新理念鼓动摆脱传统笔法束缚造成的;另一方面就是由于金石气的诱发。因此也常常产生误解)。

奋笔。奋笔疾书,就是下笔果断,果敢。放笔,也是这个意思,一般楷书不是这样,隶书波画向上挑的一笔就是奋笔(写隶书比写篆书和楷书要快得多,因此写隶书就有“奋笔”的感觉)。

今天的课内容到此结束。课后同学把今天学习的笔法术语消化、熟悉、理解。还要多读帖,了解字,了解告身帖的内涵。下一讲,我们从字的结构与笔法的运用开始讲基本技法。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