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13

 A一杯清茶 2021-12-03

​37.太阳病,不一定十日,三四天就有这个情况,表证没有了,但是脉还浮,浮可是细,“细”津虚血少,“浮细”表的津液虚了,血液也不足了,同时嗜卧。“嗜卧”半表半里(皮肤真皮层以下,内里脏腑以外),少阳病的一个特殊症候,尤其它是一个柴胡证。看到脉浮再吃发汗药,不对了,这是“外已解也”表证没有了,柴胡四证,“心烦,喜呕,胸胁苦满,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但见一证,可用小柴胡汤”脉浮细,病入里了,人就是困倦无力,而嗜卧。假设同时又发生了“胸满胁痛”,胸满胁痛柴胡证了,胸也满,两胁也痛。

身体要抗邪把津液都输送到了体表,打算出汗,这个阶段过去了,疾病在表,身体抗邪的力量支持不了了,还要抗邪,就不能在表了,进入半表半里,借助肺,肾脏,各种脏器的协和力量,由呼吸道,泌尿系,或者是再由汗腺等各方面排出这个病。这时候表面上,血弱气尽。撤了外围防线,加强里面之防线,所以在表津液血液都少了,而形成脉浮细,而嗜卧这个阶段次第。

柴胡汤证讲“血弱气尽,腠里开,邪气因入”这个阶段邪往里入,在胸胁的部位,结于胁下。在这个地方正邪交争。太阳病,脉浮但不细,脉见细而浮,在体表的津液血液都不足了。病就有入内之势。如果嗜卧,波及到内脏了,人就困倦。这时判断是不是柴胡证,一个嗜卧肯定不够,如果在“胸满胁痛”,柴胡证具备了。与小柴胡汤。

怕你误解,怕你陷入这一点,十几天了就这样了,这不一定,“脉但浮者”,十几天也好,在日久也好,这个脉但浮,不细,也没有这一系列柴胡四证,还是外证,该解表解表。无汗,还是麻黄汤。为医者,不可主观,固执“十日已去”,如果“脉浮细而嗜卧”这疾病肯定传变了。病由表传半表半里,在传里或者由表传里。和《内经》有区别。

临床上,这一条常见,病人高烧不退,脉虽浮而细,困倦无力,这时候差不多,恶心,胸胁满,有时候往来寒热,这些个柴胡证都现,你用柴胡汤为主,如果口舌干燥,舌再有白苔,你还得加石膏。

黄芩,柴胡,苦寒药,解热去烦,《本经》柴胡,“主心腹肠胃间结气”,邪气,推陈致新的作用。黄芩善于上焦热。配伍以后即能解热,又去胸胁满痛。人参,甘草,大枣,生姜都是健胃的,半夏止呕,少阳证常呕,恶心。邪入里,津液血少了不足以抗邪,邪而入里,这时候趁着没入里,健胃生津。清代徐大椿,小柴胡之秒秒在人参。但当病已经入里,人参要不得。解热,健胃剂。

38.太阳中风,脉应该浮缓,现在浮紧了,为什么。?不汗出,表闭了。发热,恶寒,身疼痛,津液郁于表,就会导致身疼痛,不出汗而烦躁,心里很烦躁,里有热,同时有表闭里热的现象,配在脉上是浮紧的脉。浮紧津液比较充盈,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用大青龙汤。临床上大青龙汤,必然符合脉浮紧,同时身疼痛,不出汗,烦躁的情况很少见。如果遇到典型的直接原方量。

如果是脉微弱,说明津液不足了,还“汗出,恶风”还有表证,恶风也可能是恶寒,这时候不应该服用大青龙汤。应该服桂枝汤,如果用了大青龙,就会导致津液流失严重,津液不能濡养身体的周遭,开始了筋惕肉瞤,这里的大青龙汤主之,可以删掉,不需要。

胡老认为,这里的中风,是由于越婢汤,它治风水,就是人有水气,水气就是浮肿,同时有外感,古人称风水,也是风邪,越婢汤主治是身热不断汗出,由于这个病,又有麻黄汤证,表实无汗,而汗不得出,越婢汤治热,大量用到石膏,有里热,身热不断汗出。由于表实(表闭可以这样理解吗?)汗不得出,里热不得外越,所以特别烦躁。

中风和伤寒,主要是一个汗出,汗不出。出了汗,脉也不浮紧了,疼痛也轻了,要不出汗,不但脉紧,而且身必疼痛。只是麻黄汤证,他只是无汗,不烦躁,这个烦躁就是里头有热,这一段为有别于麻黄汤证。“汗不出”,汗不得出而还发烦躁,热不得外越,往上攻冲头脑,人就发烦躁。所以不是中风病。后头又说了,怕你误会是中风,“脉浮微弱,那真正的中风证”。你按照中风证给病人服用了大青龙汤,大汗亡阳,津液不达于四末,手脚就要凉,肉也跳,肌肉发痉挛。不是拘挛,是肌肉当时濡养失调了。别治错了。这是越婢汤与麻黄汤的合方。是应该汗出而不汗出的这么一种里热,表不解的病。证像麻黄汤证,但是烦躁。

临床上,肾炎水肿有机会用到,有时候越婢加术。葛根汤和大青龙汤都恶寒特别厉害。急性肺炎,真正恶寒特别厉害也有用大青龙汤机会。浮肿,尤其肾炎浮肿也有机会。前提是,特别恶寒,没有汗,烦躁。(这一段需要准确辩证,慎之)。

39.首先这一个它不是伤寒,脉浮缓,这一个是有错误的。

胡老认为这个“伤寒”冲着无汗说的,这个病是个水气病,就是体表有水气了,所以“身不痛,但重”。人身体皮肤,肌肉,皮下这些组织要是停水多,就沉。如果“身不疼,但重”,可是没汗,也叫太阳伤寒。但是这里脉內充血程度不够,津液不足,所以脉浮缓而不浮紧,这样一种病。(后世注家,说大青龙汤又治中风,又治伤寒,所谓鼎足而三,桂枝汤是治风邪,风伤卫,麻黄汤治,寒伤营,大青龙汤治,营卫俱伤。这个一点也不对!)

它是“水气病”,所以“身不疼”。真正伤寒,体表抗邪那样的充血,压迫身上一定疼。这身上不疼,但重,就是沉,有水气。“乍有轻时”,这个水气还没达到整个浮肿。整个浮肿就光沉,肿,它没有乍轻时。乍轻时,说明这个水气呀,还流走,在这块这块就沉,挪到旁边去了,这块就不沉了。“无少阴证者”这里和《金匮要略》有关。

“水之为病,脉沉小者,属少阴”。少阴病,脉微细,“浮者为风”,脉要是浮就是风,水气,有属于少阴的,有属于风邪的,要是没有水而光胀,“虚胀者为气”。要是水肿,发汗就好,但少阴病,属于少阴这个“脉沉小”,应该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要脉浮而不沉小,那就要用杏子汤,那治水气,要是“脉沉小”这个方剂用不得的,张仲景说的杏子汤,就指的是大青龙汤。大青龙发水气最好,但要治水气,你要看他有没有属于少阴的这种情况,要是少阴证的水气病,绝不能用大量麻黄和石膏。有用到麻黄附子甘草汤的机会。大青龙发汗,解热的力量都很重。真正阴寒的这种虚证,用大青龙就是大相反了。非把人药死不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