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儿古琴教学实践的若干体会和思考(之二)

 新用户05201860 2021-12-03

 二、 课堂教学

       少儿古琴教学虽大多属于业余性质的兴趣教育,但无论是“业余”学琴还是“业余”教琴,“少儿习琴”这件事都绝不能用随意的态度对待。作为古琴文化的传承者与传递者,在面对任何一名学生时,我们都要做到严谨、严格、细致、规范,而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少儿古琴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演奏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外,爱心、耐心与责任心更是必不可少的三大“法宝”。

       (一)基础教学

       少儿习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若想弹响,必先弹弱;若想弹实,必先弹虚;若想弹快,必先弹慢”。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根据不同年龄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开展个性化教学,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1. 坐姿

       在《溪山琴况》的“迟”况中,徐青山写道:“古人以琴能涵养情性,为其有太和之气,故名其声曰'希声’。未按弦时,当先肃其气,澄其心,缓其度,远其神,从万籁俱寂中冷然音生。”

       身正则琴心正。掌握正确的演奏体态可保证琴容端庄、手容优雅、动作适度、发力得当,这也是端正习琴态度、养成良好习惯的第一步。不良的弹奏姿势,如弓腰驼背、耸肩吊肘、左摇右晃……不仅影响美观,更会使肌肉紧张、运力不畅,最终导致无法自如、灵活、放松地进行演奏。所以,老师在入门之初就要严格规范孩子的演奏姿势,及时纠正不良习惯,并将要点仔细叮嘱家长。

       通常建议小一些的孩子入门时可以用小琴,古人称之为“膝琴”。20年前我们开始规模化幼儿古琴教学时,小琴很紧缺,许多孩子只能用大琴入门。因此,我们要学会以“变化”的演奏体态去适应不能变化的琴。

       年龄较小的幼儿在习琴之初,由于身长不够且手臂较短,难以在保持姿势稳定的前提下够到所有音位。若条件有限,没有适宜的小琴练习时,可让孩子不采取定势弹琴:如站在地上,两脚分开,身体中线随着左手指按弦的幅度左右微微移动,不可幅度过大(若孩子身高足够,则参考下文“坐姿弹奏方式”)。

       六至九岁的孩子可直接尝试采取坐姿弹奏,但与成年人“身体中线对准四徽半至五徽,右手触弦点大致对准岳山与一徽的二分之一处”的弹琴标准不同,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初时可整体左移,使孩子身体的中线对向六徽,右手弹弦点对准一徽,身体距琴里端约两拳宽度(20厘米左右)。具体情况还需结合孩子每阶段发育成长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

       桌椅落差过大时须用硬垫垫高,座椅高度和座位距离因人而异,以孩子手臂的放松姿态为准,使双臂自然下垂于身侧,双手轻抚弦面时可轻松覆盖弹奏区域,小臂与琴面大概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图片

图:琴童坐姿参考,拍摄于蔡晓萌8岁,2003年)

       弹琴的“力”从脚底发起,脚下不可悬空,若无稳定支撑点,弹琴幅度较大时容易失去平衡,增加手指负担,导致指法变形。双脚不能平放地面时,须在脚下垫好适宜高度的小踏凳(不能过高),脚心虚涵。男孩双脚分开约20厘米,女孩双脚自然并拢,膝盖处大腿与小腿之间呈90度角。琴凳不能坐满,坐全部凳面的前三分之二处即可。若椅子有靠背时不能靠坐,保持后背自然挺立,沉肩坠肘,下颏微收,舌顶上腭,全身自然放松,目光以垂帘式注视左手,保持琴容端正,切不可摇头晃脑、左顾右盼、耸肩驼背。

       从正面看,可以形象地将孩子弹琴的姿态比喻为一株花:脚、腿至肩以下,是花干;手与臂是花的枝叶;小脸是花朵,保持动作自然、舒展。

       2. 入门基础教学

       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是学好任何一门乐器的先决条件与重要基础,只有具备了合格的演奏技巧,才有资格谈音乐内涵与演奏境界。作为老师,一定要将正确的演奏技巧、琴学理念和古琴文化传递给学生。习练指法要遵循传统,弹奏琴曲要尊重原作,让少年儿童接触到真正的古琴艺术,才能使他们在习琴之路上行稳致远。

       (1) 减字谱教学

       减字谱的出现使得古琴的记谱方法简便明了。在教授年纪较小的幼儿时,不要求孩子马上识谱,可先制作字块卡片,在讲述指法时结合卡片图形讲解,唱出音符,帮助孩子记忆。教授已经识字的孩子时,要讲清减字谱每部分的代表含义,尽量根据学习进度,结合简化前的汉字逐步讲解。

       (2) 右手基础教学

       我们将右手称为“音源”,即声音的“源头”,每个人接触古琴时奏响的第一声琴音往往来源于此。右手指法对每个习琴者来说都如同基石般重要,其基本功有“四指八法”,入门时先掌握“勾”“挑”等使用较多的指法即可。

       右手在弹弦时,极易出现“吊腕”“扭手”“使用蛮力”“只用指甲拨弦”等问题。《溪山琴况》有言:“'弹欲断弦,按令入木’此专言其用力也,但妙在用力而不觉耳。”抚琴的精妙之处并不在于一味的强调音量与力量,而是在于“用力不觉”,在于“情至而轻,气至而重”的“轻重间出”。想要弹出清润动听、轻重得宜的琴音要牢记“松中求力”“松中求技”的原则,不能一上来就以“弹欲断弦”作为孩子的习琴目标,若为了追求音量而靠手臂、手肘或手腕带动手指,虽然短时间音量可以变大,但声音却会变“拙”,且造成发力部位肌肉的紧张、僵硬,不仅浪费了手指锻炼力量的机会,时间一长也会使右手缺乏灵活性。长期来看,臂力、腕力不同于指力,错误的发力方式反而会使孩子难以弹出更大的音量、更快的速度和更好的音色。

       老师在进行正确的指法示范后,要尽可能帮助学生保持手型正确,做到随时纠正。要允许孩子弹得虚一些、轻一些、慢一些,待运指方法、手型基本确定,且手指具有一定的力度时,再逐步尝试加力。以孩子的手臂条件为基准,这个过渡期有时会经历一两年或者更长时间,切记不可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要相信,只要保持手型正确,发力得当,孩子总有一天能达到“弹欲断弦”的坚实度。

       注:右手弹琴需要留一定指甲,有些幼儿有咬指甲的习惯,对右手弹琴容易造成影响,需要“家校联合”努力,共同帮助孩子及早改掉习惯。

       (3) 左手基础教学

       左手的按弦方式需要肌肤直接接触琴弦,将琴弦按实到面板上。孩子(尤其是幼儿)手小、指甲短小、手软无力,要把握好正确手型并具有一定力度并不容易,所以左手练习时要分两步走——由静到动,逐步练习、逐步加力,随时关注手指形状。

       1) 静态:泛音、固定音位按音

       当右手运指方法、手型基本确定后,可以开始让孩子学习左右手配合。加入左手前,须尽量保证右手指法可以在不盯看的前提下也能做到无误。

       用泛音学习作为切入点,帮助孩子将关注重心转移到左手。针对年龄小的孩子,老师可以将泛音学习变成有趣的徽位游戏,帮助孩子快速、准确、熟练的找到琴上任何的“经纬度”,弹出悦耳的泛音,进一步增进对琴的了解。

       2) 静态:固定音位按音

       固定音位按音练习是帮助孩子固定左手基本手型的重要环节。在练习之初,孩子的左手指容易出现怕疼、按不动、按不实、耸肩发力或一用力按弦手指就变形等问题。这时一定不能苛求孩子,可暂时先“虚按”,声音先要可以做到“若有若无”,之后再引导孩子逐渐将左手臂的自然重量向下放,落在一根手指上。如果还是按不实弦,就应启发他逐步向下用力,找到合适着力点。但一旦按实发出声音来,就不要再加力了,否则容易多余用力,这种多余的反作用力会使孩子的手臂紧张。

       老师也可以结合这一阶段的学习进度帮助孩子熟悉按音的徽间音位,让孩子掌握不同音位的音高,对琴进一步增深了解。

       3) 动态:滑音

       相对于固定音位的按音,滑音要求孩子必须具备更为稳定的手型与持续均匀发力的手部力量控制。往往固定按音能保证手型正确,滑音时却极易产生变形,甚至为了弹实而“耸肩发力”。因此,滑音的学习一定要等到其手型基本固定后。只要孩子能保证手型正确、动作松弛,可允许滑音的发音不匀、音量偏小或声音不实,等到较为熟练后再要求“按令入木”的实度和吟猱的自如度,通过每日适当的练习,建立对手指疼痛的耐受力。

       我们有两种力量,一种是“本力”,一种是“功力”,“本力”多指天生的力气,若不讲求技巧将其直接用在琴上就会变成拙力与蛮力。所谓“按令入木”,并非指力量真的要大到按入木头的强度,而是通过勤奋练习,左手掌握“功力”后,能与“弹欲断弦”的右手相得益彰、相互配合,做到“用力不觉”的表现轻、重、迟、急,如同查阜西先生在《今虞琴刊》发刊词中提到的:“极尽其轻重疾徐、抑扬顿挫之妙。”

       在教授少儿习琴时不能套用指导成人的办法。对孩子来说,一味地追求力度与技法相当于舍本逐末,等孩子逐渐长大,手与臂的自然重量增加,按实琴弦是水到渠成的事。因此,尽早让孩子掌握标准、松弛、扎实的“基本功”才是基础教学时的首重。

        (二)琴曲教学

       “欲用其意,必先练其音;练其音,而后能洽其意。”学生年龄较小时,要从夯实基础入手,但也不需要停留过多时间在单纯的指法练习上,更不应让孩子认为“练其音”就是习琴的最高目标。

       在熟练掌握基础指法后,可以让孩子开始学习简单的琴曲,进而能弹奏一些传统名曲,循序渐进地从琴曲中进一步锻炼指法。一定的学习进度能使孩子产生更大的兴趣。但需要注意,无论学生年龄大小,老师都要将琴曲背景、乐曲内涵、思想感情等信息尽可能多的传达给学生,为学生在将来更好的做到“音与意合”、“曲得其情”打下基础。

       年龄小的孩子在初期可以多学些轻松明快的曲子,除经典琴曲外,学些琴歌作品也是不错的选择,对掌握琴曲的意(思想内容)、韵(起、承、转、合)、板(轻、重、缓、急)有很好的帮助,也能提早避免弹琴时无法跟唱的问题。课余可鼓励孩子大胆尝试移植自己喜欢的乐曲,增加习琴的趣味性。在打好传统基础的前提下,也可学习近现代琴家们移植、改编和创作的琴曲。

       习练指法要遵循传统,弹奏琴曲要尊重原作,学习古曲,理应严谨。齐白石先生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艺术风格与特色当然不可完全模仿,但对少儿而言,学习经典琴曲时绝不能首先追求个人的风格,而是要模仿老师、“像”老师,完整的继承老师所授知识。老一辈优秀琴家传承下来的多是古琴的精华,要尽可能让孩子们多听、多看、多学、多积累。对古琴而言,保住现有传统的“根”与“魂”才是重中之重。

       (三)课堂形式

       为保证学习质量,我们通常选择小班教学或开设少儿古琴专题班。若是小班,在学习之初,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在帮助孩子记忆弹琴要领之余,也能通过亲身实践了解习琴过程中的难点,并用孩子熟悉的沟通方式帮助克服解决。若是少儿的大班课,则可分层教学,对具有灵性的琴童进行重点辅导,让优秀的学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落后的孩子树立学好古琴的信心。

图片

(图:2001年北京市少年宫古琴雅集花絮)

       少儿古琴教师不是坐享其成、一劳永逸的收获者,而是恪尽职守、静待花开的守望者。对待学生,要用爱心浇灌,用辛勤耕耘,不能期望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古琴,在教学时要把严格的要求与和蔼的态度相结合,成为孩子喜欢的老师,把学琴变成一件有趣的事。

图片

(图:《乐器》杂志封面,拍摄于2003年,收录在《少儿学古琴》一书中)

图片

(图:《少儿学古琴》一书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发行)

图片
(图:《古琴蒙学》一书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发行。这是一本技术简易、艺术单纯、文化较为充实,包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经典内容,在学习弹奏古琴时能一并吸收古典诗词、国学经典等文化熏陶,此外,在书里还附有简单明了的乐理知识与可爱软萌的配图。这本书与《少儿学古琴》一样深受广大琴友喜爱。)

【未完待续】
(转自杨青古琴传习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