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木舟| 私欲和良知 | 我读《卡拉马佐夫兄弟》——闲着读点书系列

 木舟u2497sll0j 2021-12-03

私欲和良知

——我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总感觉是压抑的。这种压抑来自于作者对人性的深切洞察,具有敏感质的读者,从小说主人公身上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以前读到《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无政府主义,时时以超人自居,但在真正实施错杀之后的内心痛苦的挣扎、无尽的忏悔。虽然被很多人解读为西方罪感文化的典型心理代表。作为社会人,情景有异,感受相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不如意或者自以为的社会不公,总会存在类似的情感,程度不同罢了。

时隔几年,用了近一个月时间夜读《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样的压抑感再次来袭。不同于《罪与罚》中的单一主人公,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向我们描写的同父异母的三兄弟:米佳、伊万和阿廖沙,综合起来对人性阐述更为全面。读来以为,作者向我们阐述了人性中的两极:私欲和良知。

大哥米佳肆酒狂欢、好色贪婪与坦率真诚、激情无限共存;二哥伊万才华横溢、聪明冷静与隐忍黑腹、狂傲自大同在;三弟阿廖沙无疑是小说中最为正面的人物之一,单纯笃信,信仰上帝,但在他对所谓正义和高尚的追求中,其实隐隐含着的还是以上他两位哥哥同样的激情和执着。也有人将这样的性格特质称为“卡拉马佐夫”式,其实我倒觉得,这恰恰是人之私欲。有一类人,即使三观不同、思维相异,但亦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为达这一目标,往往激情满怀、热血无限、坚定而执着,我觉得卡拉马佐夫兄弟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至于观念和思维的不同,只不过是受教育程度(环境)和经历不同所致。卡拉马佐夫式的私欲虽然略显极端,但扪心自问,任何人都有着类似的情感,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这些人性深刻挖掘的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顶多算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而已。但他的伟大不限于此,读他的作品,我还看到了人性的希望,那就是另外一个关键词:良知。

他的作品是一贯的,在《罪与罚》中,是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痛苦、忏悔与最终的自首以达。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米佳在最后的狂欢之夜,发现格鲁伸卡之真爱后的对爱的责任(放弃自杀的想法),坚持活下去的申述,以及最终被误判后在医院牢房企望未婚妻卡佳的“宽恕”,小人物内心的高尚展露无疑;伊万痛苦于“教唆”斯梅尔佳科夫的自责,与“魔鬼”的对话,并最终引发“酒狂病”的结局,有着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影子;而对于三弟阿廖沙,无疑我相信另外一种说法,作者本来是想在本部小说之后再写一部的,而主人公就是阿廖沙,据提纲是他先和本书中的丽莎结婚,但婚后受到其她女人的诱惑,也过了一段卡拉马佐夫式的放荡生活,最后在内心挣扎中重回修道院,做起了一名真正的修士。但由于作者在写完这部小说后的三个月逝世,这一小说终未面世,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遗憾也是一种美,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联想和猜测。

私欲、本性,人之基础,本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但私欲、本性之后如何?却关系到希望和绝望的问题。阅读一流的作品,其目的也许就是可以通过看主人公的故事,反观自己的内心,在平和心绪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判断力。

反观为何阅读时存有的压抑感,大约就在于它在帮助我们时时看看自己内心本来不敢公开的样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