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录5. 干燥综合征常用临床检验项目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12-03


 一、体液免疫检查 

 (一) 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 

项目:IgG

正常参考值:7.0~16.6g/L

临床意义:IgG增高是再次免疫应答的标志。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胶原血管病、淋巴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单纯性IgG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IgG型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等。IgG降低见于各种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重链病、轻链病、肾病综合征、病毒感染及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还可见于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肌营养不良也可有血IgG浓度降低。

项目:IgA

正常参考值:0.7~3.5g/L

临床意义:见于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肝硬化等;在中毒性肝损伤时IgA浓度与炎症程度相关。IgA降低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非IgA型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轻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营养不良)等。

项目:IgM

正常参考值:0.5~2.6g/L

临床意义:IgM增高见于初期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类风湿关节炎、SLE等。由于IgM是初次免疫应答中的Ig,因此单纯IgM增加常提示为病原体引起的原发性感染。宫内感染可能引起IgM浓度急剧升高,若脐血中IgM > 0.2g/L时,表示有宫内感染。此外,在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时,IgM呈单克隆性明显增高。IgM降低见于IgG型重链病、IgA型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免疫缺陷症、免疫抑制疗法后、淋巴系统肿瘤、肾病综合征及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营养不良)等。

项目:IgE

正常参考值:0.1~0.9mg/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IgE型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肝脏病、结节病、类风湿关节炎、特异性皮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间质性肺炎、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疱疹样皮炎、寄生虫感染、支气管肺曲菌病等疾病。IgE降低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恶性肿瘤、长期用免疫抑制剂和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二) 血清补体定量 

项目:CH50

正常参考值:试管法50~100kU/L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补体经典途径(C1~C9)的综合水平。CH50增高见于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和某些恶性肿瘤。CH50减低见于各种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期(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病、肝硬化、重症营养不良和遗传性补体成分缺乏症等。

项目:C1q

正常参考值:0.18~0.19g/L

临床意义:C1q增高见于骨髓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过敏性紫癜等。C1q降低见于SLE、混合型结缔组织疾病、重度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等。

项目:C3

正常参考值:0.8~1.5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一些急性时相反应,如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肿瘤、排异反应、急性组织损伤。减低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大多数肾小球肾炎(如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炎、狼疮性肾炎、基底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肝病、肝硬化、肝坏死、先天性补体缺乏(如遗传性C3缺乏症)等。它们或是由于消耗或丢失过多或是由于合成能力降低造成。

项目:C4

正常参考值:0.2~0.6g/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各种传染病、急性炎症(如急性风湿热、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关节炎)和组织损伤等。降低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狼疮性肾炎、SLE、1型糖尿病、胰腺癌、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IgA肾病、遗传性IgA缺乏症。在SLE,C4的降低常早于其他补体成分,且缓解时较其他成分回升迟。

 二、细胞免疫检查 

项目:T细胞分化抗原测定

正常参考值:①免疫荧光法(IFA):CD3+ 为63.1%±10.8%;CD3+ CD4+ (Th)为42.8%±9.5%;CD3+ CD8+ (Ts)为19.6%±5.9%;CD4+/CD8+ (Th/Ts)为(2.2%±0.7%)/1。②流式细胞术:CD3+ 为61%~85%;CD3+ CD4+ (Th)为28%~58%;CD3+ CD8+ (Ts)为19%~48%;CD4+/CD8+ (Th/Ts)为0.9∶1~2.0∶1。

临床意义:① CD3+ 降低: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类风湿关节炎等。② CD3+ CD4+降低:见于恶性肿瘤、遗传性免疫缺陷症、艾滋病、应用免疫抑制剂者。③ CD3+ CD8+ 减低: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变态反应性疾病。④ CD4+/CD8+ 比值增高: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性感染、变态反应等;CD4+/CD8+ 比值减低:见于艾滋病(常< 0.5),恶性肿瘤进行期和复发时。⑤监测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时CD4+/CD8+ 比值增高预示可能发生排斥反应。⑥ CD3+、CD4+、CD8+ 较高且有CD1+、CD2+、CD5+、CD7+ 增高则可能为T 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项目:B细胞分化抗原测定

正常参考值:流式细胞术法为CD19(+11.74±3.37)%。

临床意义:①升高: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型,且有SmIg、HLA-D表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Burkitt淋巴瘤等。②降低:见于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使用化疗或免疫抑制剂后。

项目:NK细胞活性测定

正常参考值:流式细胞术法为13.8%±5.9%。

临床意义:NK细胞活性可作为判断机体抗肿瘤和抗病毒感染的指标之一。在血液系统肿瘤、实体瘤、免疫缺陷病、艾滋病和某些病毒感染患者,NK细胞活性减低;宿主抗移植物反应者,NK细胞活性升高。

 三、自身抗体 

项目:ANA测定

正常参考值:间接免疫荧光法< 1∶40或阴性

临床意义:①约99%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ANA阳性,且滴度> 1∶80,约有5% SLE患者ANA为阴性。②ANA阳性尚可见于其他结缔组织病如干燥综合征、混合型结缔组织病、皮肌炎、系统性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等,用于自身免疫学疾病的筛查。③低滴度ANA可在感染、肿瘤及正常人中出现,一般滴度较低。④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ANA的荧光模型:核均质型与抗dsDNA、抗组蛋白和核小体抗体有关;颗粒型与抗可溶性核抗原(ENA)如抗U1 RNP、抗Sm,抗SSA、抗SSB等抗体有关;核仁型与针对核糖体、U3-nRNP、RNA多聚酶Ⅰ的抗体、抗Scl-70抗体、PM-Scl抗体、抗原纤维蛋白抗体有关;着丝点型与抗着丝点抗体有关;胞质型与AMA、Jo-1、核糖体P蛋白、PL-7、PL-12等有关;核膜型主要有抗核孔复合物和抗板层素两种抗体。

项目:抗dsDNA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抗dsDNA抗体阳性见于活动期SLE,阳性率70%~90%。本试验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目前认为,能结合补体的抗dsDNA抗体,在SLE特别是并发狼疮性肾炎患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他风湿病中抗dsDNA也可阳性。

项目:抗组蛋白抗体(AHA)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在SLE、RA、JRA、SS、SSC、长期服用苯妥英钠、异烟肼、普鲁卡因胺、和肼屈嗪的患者血清中可出现AHA。在SLE和RA中阳性率分别为50%(活动期SLE可达90%)和23.1%,在几乎所有的药物性狼疮中均可测到。

项目:抗核小体抗体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抗核小体抗体是SLE高度特异性标志性抗体,对SLE的敏感性为58%~71%,特异性为97%~99%,与疾病的活动性有关,多见于活动性狼疮特别是狼疮性肾炎中。阳性主要见于SLE,活动期SLE阳性率可达90%。

项目:抗Sm抗体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抗Sm抗体是SLE血清标记抗体,阳性率为5%~30.2%,特异性达92.2%。

项目:抗RNP抗体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抗RNP(U1RNP)抗体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阳性率可达95%以上,其他的结缔组织病阳性率SLE为30%~40%,SSc为14%,PSS为12%,PM/DM为15%。抗RNP抗体阳性的患者常有双手肿胀、雷诺现象、肌炎和指(趾)端硬化。

项目:抗SSA/Ro抗体和抗SSB/La抗体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抗SSA/Ro抗体和抗SSB/La抗体是SS患者最常见的自身抗体。其阳性捡出率分别是70%~80%和40%,抗SSB/La抗体的特异性高于抗SSA/Ro抗体,可达50%~60%。该两个抗体的同时检测可提高对SS的诊断率。部分SLE患者也有抗SSA/Ro抗体和抗SSB/La抗体的检出,其阳性率分别为35%和15%左右。抗SSA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引起新生儿狼疮综合征,出现典型的SLE皮损和不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另外,单独出现抗SSA/Ro抗体阳性的SLE患者,其肾炎或血管炎的发生率较单独出现抗SSB/La抗体阳性的SLE患者高。

项目:抗Mi-2抗体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抗Mi-2抗体是炎性肌病血清学指标之一,对皮肌炎(DM)有很强的特异性,是诊断DM的极有价值的指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18%和98%~100%,几乎所有伴抗Mi-2抗体阳性的肌炎患者都有皮肤损害。

项目:抗Ku抗体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Ku抗体对于系统性硬化症合并多发性肌炎的敏感性为60%,特异性为99.4%,据欧美研究报道抗Ku抗体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S、PM、MCTD中阳性率为5%~15%。

项目:抗Scl-70抗体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抗Scl-70抗体可在30%~40%系统性硬化患者中检出,虽然阳性率不高,但有较高特异性。抗Scl-70抗体阳性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皮肤病变往往弥散广泛,且易发生肺间质纤维化,但心、肾受累少见。

项目:抗Jo-1抗体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抗Jo-1抗体是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标记抗体,在肌炎中阳性率为18%~20%。抗Jo-1抗体阳性的肌炎患者中有肺间质病变者占50%~70%。抗Jo-1抗体阳性的肌炎患者与阴性者比,前者发病年龄相对较轻,病情进展快,疗效较差,疾病易复发。

项目: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为SLE的高特异性指标,阳性率为10%~40%。SLE患者出现抗核糖体抗体与中枢神经系统、肝脏或肾脏受累有关,有报道该抗体多见于有严重精神症状的SLE患者。

项目:抗着丝点抗体(anti-centromere antibody,ACA)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该抗体阳性与雷诺综合征有密切联系,ACA是系统性硬化症的亚型CREST综合征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可达80%~98%,原发性雷诺综合征患者中ACA的阳性率为25%,弥漫性硬皮病中ACA较为少见,阳性率仅为8%,ACA很少与抗Scl-70抗体同时存在,其他结缔组织病(SLE、RA、SS等)阳性率< 5%。

项目: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体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抗PCNA抗体SLE的血清标志性抗体,敏感性为3%~6%,有文献报道抗PCNA抗体与SLE活动性及与SLE的弥漫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相关。

项目: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ANCA被认为是原发性小血管炎的特异性血清标志物。主要的ANCA有两型:胞质型(cytoplasmic,cANCA)和核周型(perinuclear,pANCA)。cANCA 针对的主要靶抗原是蛋白酶3(PR3),pANCA针对的主要靶抗原是髓过氧化物酶(MPO)。WG的cANCA阳性率可高达90%,抗PR3抗体阳性是诊断WG的特异性指标。快速进行性血管炎性肾炎、多动脉炎、Chur-Strauss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肝炎中pANCA的阳性率达70%~80%,pANCA主要与多发性微动脉炎相关,pANCA对应的特异性抗原主要为MPO。

项目: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ACA在SLE患者中阳性检出率高,达70%~80%,SLE患者中枢神经系统血栓形成与阳性ACA显著相关。ACLA在RA患者的阳性率可达33%~49%,是了解疾病进展的实验室指标。约70%未经治疗的ACA阳性患者可发生自发性流产和宫内死胎,尤其是IgM型ACA可作为自发性流产的前瞻性指标。ACA阳性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阴性者,以IgG型抗体多见。

项目: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

正常参考值:化学发光法:< 2U/ml

临床意义:TPOAb升高可见于90%的慢性桥本甲状腺炎以及70%的突眼性甲状腺肿患者。本试验与其他抗甲状腺抗体测定方法(如TGAb、TRAb)同时测定可提高敏感性,但TPOAb未增高不能排除自身免疫疾病的可能性。TPOAb增高的程度与疾病的程度无关系。随着病程的延长或是缓解,TPOAb可恢复正常。如在疾病的缓解期再度出现TPOAb增高,即有恶化的可能。TPOAb增高也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

项目: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在60%~70%的桥本甲状腺炎和原发性黏液性水肿的患者中可有TGAb升高,也有20%~40%的Graves病患者TGAb升高。

项目:血清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TRAb是一组抗甲状腺细胞膜上TSH受体的自身抗体,它们可与TSH受体结合,通过刺激作用,能诱发Graves病,在95%的Graves患者血清中可检出,有助于Graves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项目:抗壁细胞抗体(PAC)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正常人有3%~8%的阳性率,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甲亢、干燥综合征可有不同程度的阳性。

项目:类风湿因子

正常参考值:散射比浊法:0~20RU/ml。

临床意义:类风湿性疾病时,RF的阳性率可高达70%~90%,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肌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SLE、自身免疫性溶血、慢性活动性肝炎等也见RF阳性。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也多呈现阳性反应,故本试验的特异性不高。

项目: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

正常参考值:ELISA法< 5RU/ml

临床意义:抗CCP抗体主要为IgG类抗体,对RA的特异性为96%,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就可以出现阳性,具有很高的阳性预测值,约79%的早期RA患者可呈抗CCP抗体阳性。抗CCP抗体阳性患者比抗CCP抗体阴性更容易发生关节损害。尽管抗CCP抗体与RF有相同的敏感性,但抗CCP抗体的特异性明显高于RF。

 四、外分泌腺有关检查 

项目:Schirmer试验

方法:用一长35mm,宽5mm,一端折叠5mm的滤纸,将折叠的一端放入未经麻醉的下眼睑结膜中外1/3交界处,闭目保留5分钟,取下滤纸,从折叠处开始测量湿润长度。

临床意义:湿润滤纸超过15mm,说明泪液分泌正常;如湿润滤纸不足10mm,说明泪液分泌功能减退,SS患者的阳性标准为≤5mm/5min。

项目:角膜染色试验

方法:以1%孟加拉玫瑰红或1%刚果红或2%荧光素1滴,滴入睑结膜囊内,随即用生理盐水冲洗,用裂隙灯观察角膜。

临床意义:角膜表面点状或丝状着色,大于10点/眼为阳性。

项目:泪膜破碎时间

临床意义:指不眨眼情况下泪膜发生破裂的时间,临床上通常以此来反映泪膜的不稳定性。SS患者泪膜容易破裂,泪膜破碎时间明显缩短,阳性标准为BUT≤10秒。

项目:唾液流率测定

方法:要求患者静坐,收集15分钟内流出的全部唾液于清洁容器内,并测其量。

临床意义:未经刺激唾液流率> 0.5ml/min为正常,干燥综合征患者常≤1.5ml/15min。

项目:含糖试验

方法:以蔗糖压成片,每片800mg,放在舌背中央,记录完全溶解时间。

临床意义:小于30min为正常。

项目:下唇小唾液腺活检

临床意义:小叶内以导管周围为中心淋巴细胞浸润,继以腺泡萎缩消失,腺组织完全为淋巴样成分所替代。唾液腺导管上皮增生,管腔逐渐变窄。可分为5级(0~4级),每4mm2涎腺组织淋巴细胞数目大于50个称为一个灶。0级:无淋巴细胞浸润;1级:轻度淋巴细胞浸润;2级:中度淋巴细胞浸润,少于1个灶;3级:淋巴细胞浸润为1个灶;4级:淋巴细胞浸润超过1个灶。2级以上为SS的组织学诊断标准。

项目:腮腺造影

临床意义:主要观察腺体形状,有无破坏与萎缩,造影剂在腮腺内停留时间,腮腺导管狭窄或扩张。本病患者腮腺造影表现可分四型:①点状像:小叶间管狭细,分支导管点状扩张,直径小于1mm,大小一致,分布均匀。②球状像:分支导管呈小球状扩张,直径大小不一,多数大于1mm分支导管基本消失,呈桑椹状。③空洞像:扩张的小球融合成囊状。④破坏像:腮腺不规则充盈。

项目:唾液腺核素显像

方法:静脉注射99mTc(2.59~2.96)× 108Bq(7~8mCi),15 分钟后做正侧位显像,为静态显像,显像结束后,用25%的柠檬酸刺激舌前1/3,拍侧位片,为分泌像。

临床意义:通过连续照像,1帧/3min,共16帧(1~10帧反映腺体摄取功能,11~16帧反映腺体排泌功能),对唾液腺的大小、形态、位置、导管通畅情况与分泌功能进行观察,进而对唾液腺的摄取、排泌功能做出一个较为系统的评价。

 五、其他 

项目:血红细胞沉降率(ESR)

正常参考值: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临床意义:生理性增快见于妇女月经期和妊娠3个月以上者,60岁以上者因纤维蛋白原增高而加快。病理性增快见于各种炎症、组织损伤坏死、恶性肿瘤和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如SLE、多发性骨髓瘤、慢性肾炎等)。

项目: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

正常参考值:≤500单位

临床意义:是诊断A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一种试验,在A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2~3周,ASO升高,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肾小球肾炎、猩红热、急性扁桃体炎、丹毒均升高。其他肝炎、结核、高丙种球蛋白也可升高。

项目:C反应蛋白(CRP)

正常参考值:< 10mg/L(免疫单扩散法)

临床意义:升高见于各种感染、组织坏死、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等。并可作为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鉴别诊断。CRP与ESR测定均为非特异性指标,但CRP更敏感,更有利于早期诊断和动态观察。其结果不受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影响。

项目:循环免疫复合物(CIC)

正常参考值:> 28.4mg/L为阳性(SPA夹心ELISA法)

临床意义:有助于对免疫复合物病的诊断,如血清病、RA、SLE、慢性活动性肝炎阳性率较高。

项目:尿酸化功能

 表21-1 尿酸化功能正常参考值 

[插图]

临床意义:肾小管酸中毒时,pH、[HCO3−]增高,[TA]、[NH4+]降低。

项目:血液流变学检查

 表21-2 血液流变学检查正常参考值:(锥板法) 

[插图]

临床意义:高切黏度反应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变形能力,低切黏度反应红细胞的聚集性,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增高,主要由于纤维蛋白原增多所致,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浆黏度增高见于肿瘤、结核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参考文献】 

[1] 王淑娟.现代实验诊断学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

[2] 王礼文,许芝银.医学检验与临床手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3] 张时民.新编检验与检查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4] 吴东海,王国春.临床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 王鸿利,尚红,王兰兰.实验诊断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

[6] 于孟学.风湿科主治医生1035问(第3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10.

[7] 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