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话好好说

 写下即永恒 2021-12-03

《架是怎么吵起来的》

类似的例子随处可见,下面截图来自深圳市龙岗区某小学三年级(3)班家长群——班主任在训话:

再以某校高中一年级班主任为例:

一日这位老师下辖某宿舍学生集体早操迟到,他怒不可遏,早上在家长群查问该宿舍是否有“暗力量”,掰开揉碎教育家长一小时;到了下午才调查学生,迟到原因竟非常简单:6:10闹钟响了,被摁掉了,全体睡到6:35才惊醒,于是集体迟到。——六点钟仍未大亮的天光,估计才是此次事件中最大的“暗力量”。

上面三件事,没有一件是小事,因为教育就是见微知著,成长就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绝对可以有理有据地放大到无限大。

可是如果换个角度,其实又没有一件是大事,因为教育就是抓大放小,成长就是相信孩子,不贴标签——遇到任何生活问题,重要的不是审判,而是医治。

有没有更好的说话方式,没那么敌对,没那么怒气冲冲,没那么费口水费键盘费眼睛,把焦点放在解决问题而非宣泄情绪上面呢?

一定是有的。

以往我曾抱持一种观点,并以此劝导我的学生:感激每一个对你直言相告的人,因为别人肯这么对你,说明你有价值。之前不是很流行一句话吗——“没人会去踢一条死狗”;再之前还一直流行一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

可是我现在相信:那种毫不讲究说话方式的“直言相告”,其实就是目中无人,心中无事——他根本不在意你的感受,所以他怎么痛快怎么来;他根本不在意事情能否得以解决或改善,所以他怎么难听怎么说。

这样的话语发出者,怎么能旁证话语接受者的价值呢?难道因为我是一只“活狗”,就该以“被踢”为荣吗?实在是太荒诞了。

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发现:效果不佳的说服,还不如没有。因为那些拒绝说服的个体会对以后更进一步的说服产生免疫力。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教师习惯性地“苦口婆心”,而学生非但不感动,还厌烦至极,甚至产生“无论这个老师说什么,我都绝不听从”的错误想法。

无效的教育,其效果绝不仅仅是“0”而已。

事实上,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崔永元说:“一个好的谈话者,首先是一个好的思考者。能把一句话说得特明白,一定是因为说话的人想得特明白。你觉得对方的话击中了你,也一定是他既找到了话语的重点,又找到了你的心点。说话的本质,是思考。

我以为这话说得极透彻。

当然,还有一类人,我不相信他是深刻地思考过之后才说话的。

早上,小豹子从上铺跳下来——“砰”地压在小狮子身上。“啊!——”小狮子人在梦中,骤然受惊受痛,大叫起来。

我以为他要发火了(如果是我或者小豹子,一定会发火),他却揉揉眼睛,慢吞吞地说:“如果你再压我,我就给你放个屁啦——”姐弟二人一起嘎嘎嘎地笑起来。

有些人好好说话,仅仅是因为厚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