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古国现在有多惨?在首都流浪的游牧人,只能住下水道

 James5291 2021-12-04

2021年的冬季已经如约而至。

人们已经购置好了时髦的棉衣、棉服、棉鞋,为过冬做足了准备。

当然,冬季虽然寒冷,但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它是既温馨而又浪漫的。

不过,对于与我国相邻的蒙古国来说,冬季貌似没有那么美好,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而言,冬季甚至是恐惧而绝望的。

这群人就是牧民,他们祖祖辈辈靠牧羊为生,原先住在蒙古包里,曾是国家的支柱。然而,在蒙古撇弃社会主义,走上西方自由主义后,他们却因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进入“地下”生活,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冬季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相当难熬的季节,从偏远农村来人,他们一无所有,为了活命,不得不进入城市的下水管道里,以此来寻求“避风港”。

1、

前段时间,一首《乌兰巴托的夜》,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草原生活的向往。但事实上,乌兰巴托的夜,没有浪漫,只有糟糕。

夜晚的乌兰巴托,没有浪漫的抒情小夜曲,只有一个个不省人事的醉汉。

酗酒在这里是一种常态,也是乌兰巴托的“城市病”。

蒙古人喜欢喝酒,与当地的气候有很大关系。这里冬季平均气温在-20℃,只有酒精才能帮他们抵御刺骨的寒风。

然而,如果是城市人喝酒,他们可以回到楼房里安稳地过夜。但有些从偏远农村来到乌兰巴托的人,却没有那么幸运了。

在这座城市里,没有属于他们的住所。为了活命,他们只能打开下水道盖子,整个人都钻进下水道里,忍受着恶臭和糟糕的环境,只为保存性命。

有些人可能就没有那么“幸运”,因为他们连避寒的下水道都没有,所以他们最后的结局,可能是被冻死在这座“进不去”也“离不开”的城市。

既然在这里生活的如此艰难,这些外乡人为何不回到自己的故乡呢?

原因只有一个——农村更差。

他们为了活着,只能“赖”在这里。

2、

难道这些人祖祖辈辈都如此吗?

答案是:不。

他们也曾拥有过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但一切美好的终结,要从冷战结束,苏联解体说起。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这对于苏联的附庸国蒙古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这意味着将失去主要的投资国和市场。

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了靠山的蒙古,变得风雨飘摇,为此他们不得不投奔美国。

之后,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引导下,亚洲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蒙古,宣布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

蒙古国在没有正视国情的情况下,盲目复制粘贴西方的自由主义,以此谋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

随着领导人的一声令下,短时间内,蒙古国内的多个领域就进行了完全西方化的改革。

国家支柱产业,畜牧业领域开始了牲畜私有化和去集体化的政策。

一番操作下来,蒙古国是收到了来自西方的经济援助,但西方化改革的弊端也开始不断呈现。

受害者中,就包括牧羊人。

在牲畜私有化之前,畜牧业统一由蒙古政府管理,牧民只要老老实实放牧就好,每个月定时拿工资,虽然工资不多,但也足以维持生活。

但完全西方化改革后,固定供给没有了,只会放牧的牧民对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产业链一窍不通,以至于最后沦落到了连温饱都无法保障的地步。

最后,难以维持生计的牧民只能走出牧区,赤手空拳地来到陌生的城市乌兰巴托。

他们为何不选择其他城市,而选择乌兰巴托呢?

这和蒙古国真实的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其实蒙古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到处都是蓝天白云,绿草茵茵,相反蒙古国80%的都是荒漠,宜居的地方只有乌兰巴托沿线。

所以为了生存,大量谋求生计的牧民,只能远离家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乌兰巴托找工作。

然而,城市生活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3、

当时,在很短的时间内,乌兰巴托就涌入了大量牧民。

但“饼”就那么大,并没有足够多的工作机会,提供给前来谋生的牧羊人。

除了放牧,没有任何技能的他们,与这座城市格格不入。

但留在这里,起码还有机会,所以即使艰难,牧羊人仍坚持留在首都乌兰巴托。

想在这座城市扎根,一间庇身之所不能少。然而,牧民们非但没有能力购房,甚至连租房都难以承受。

最初,为了解决居住问题,牧民们在乌兰巴托的市郊地带自建蒙古包。

现在去乌兰巴托,就会发现高楼耸立的城市的边缘,形成了一片由牧民自建而成的蒙古包群落。

这群人虽然生活在城市边缘,却依旧住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蒙古包里,他们好像融入到了城市,却又好像与这座城市无关。

从苏联解体至今,有数据显示,乌兰巴托聚集了蒙古近70%的人口,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是来自于偏远地区的牧民,这些人中60%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市郊的蒙古包区。

随着牧民的大量涌入,乌兰巴托的土地资源也越来越紧张,房价也逐年高涨。

与此同时,城市边缘的蒙古包也越建越多,而且逐渐呈现了向外扩展的趋势。为此,蒙古政府不再允许牧民们随意搭建蒙古包,并将私自搭建的蒙古包视为违法行为。

得不到政府承认的蒙古包区,自然也无法得到国家相应的房屋保障和社会服务设施。

他们住在城市边缘,却在各方面都是“边缘人”。

他们享受不到自来水,只能在社区机井旁排长队打水;他们上厕所还要靠露天挖坑解决;洗个澡还得跑到车程2小时的市中心等。

尽管如此,起码他们有一处避风的住所,而那些后来者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因为买不起房,也不能私自自建蒙古包,他们沦落到无家可归的地步,为了活命只能钻到暗无天日的地下道里。

这些人的生活,完全可以用“悲惨”来形容。

那么,到底是谁造成了他们今天的境遇呢?

蒙古?美国?这个时代?……

如果说一个都没有,那自然不可能,如果只说是其中一个,似乎也不完全对。

4:

其实,蒙古进行市场经济改革并不是顺势而为。

归根结底,蒙古是被美国等西方国家推着走的,这种并不顺应时代和国情的变革,必定会出问题。

而那些藏于地下世界的人,被困于城市边缘,生活不便利的人,还有因为无处安身,而冻死在乌兰巴托夜晚的人,皆是变革后的牺牲品。

他们被“推”到城市里,没有学历没有技能,被这座欣欣向荣的繁华都市排斥着。

他们得以谋生的工作,是城市人不愿意做的脏苦累的工作。

他们没有社会保障,时常会遇到被拖欠工资,甚至无法拿到工资的情况。

即使这样,他们也无处伸冤。

但对于这些牧民来说,最心寒的莫过于对未来的渺茫。

他们即使再辛苦再努力,依旧不被这座城市所接受,依然生活艰难,他们像影子一样游走在边缘地带。

在蒙古这类小型的发展中国家,到底是曾经的社会主义,还是后来的西方自由主义,哪一种体制更适合他们?相信百年以后,甚至更短的时间终将会给出答案。

但在漫长的等待中,最苦的莫过于那些牧民。

愿那些从艰难中走来,却又走向艰难的牧民们,有朝一日可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文/木南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