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缦学堂和中国人的生活

 读书人心系天下 2021-12-04

经常会有人不断问我,缦学堂是什么?仅仅是在线教古琴的平台吗?

我和巫娜老师一直以来都是微笑着回答:我们也不知道。

今天有这个机会,我试着来阐述一下,缦学堂的未来……

缦学堂是一扇门,

打开这扇门里面有个院子,

在你心里面的一个院子。

你把门推开,

现在能看见的是有一床古琴,一张琴桌,

巫娜老师坐在那里,

跟大家讲怎么学、怎么弹古琴。

慢慢的这个院子里面还会有茶课,

曙韵老师就会在这个院子里跟大家讲说:

我们应该怎么样来泡好这杯茶。

慢慢的还会有老师来这里跟大家讲说:

我们应该怎么拿起笔把字写好,或者说怎么样能把字写得很清净。

也一定会有老师跟大家说应该怎么样把花插好,怎么样画一幅好画……

我们想把一种东西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这种东西是什么?

就是这个院子里,

它充满中国的艺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生活方式,

或者叫中国人的艺术、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巫娜老师前段时间在清华大学做了一场演讲,老师在里面说:

“古人见过的那朵花今天还照样开,

古人见过的那条河在这里转弯,现在还在这里转弯,

古人见过的那棵黄山上的松树现在还站在那里,

古人用过的琴现在人们还在弹,

古人下过的棋现在人还在下,

古人用过的那个笔我们还是在用。”

在那里面有中国的道统、有中国的文化、有中国的东西在。

中国人最近都在讲文化自信,我觉得文化自信绝对不是落在口头上的。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主人公是个日本人,叫千玄室。

他的祖先的名字叫千利休,利休居士是日本茶道的一个至高点。从利休的孙子开始,往下千家就传为三派。千玄室是其中一派“里千家”的第十五代家元。“家元”是日本的称谓,意思等同于“掌门人”。

千玄室年轻的时候,正值二次世界大战,他参军了,后来日本战败,他也回到家乡京都。

美国大兵来了,在东京、京都肆无忌惮地穿越横行。有很多大兵到他家讨茶喝,说:“口渴了,你这里不是卖茶的吗?给我泡点茶吧。”

他当时就觉得做人活着没有什么意思。因为战败了,敌人现在在他的国土上纵横穿越,他一点信心都没有。

这个时候他看见了一个人,他父亲,日本“里千家”的十四代家元。

他父亲站起来,用他很简陋的英语跟美国兵说:“要喝茶是可以的,但是你必须要尊重日本的文化,请你要遵照我们的规矩。”

有美国兵进来不遵从规矩,甚至在榻榻米上睡觉,他父亲很勇敢地走过去,一脚把那个美国兵踢醒,让他滚出去。

然后他发现美国人就傻了,就真的乖乖的遵从,而且慢慢地就按照他父亲要求的方式来喝茶。

他在那一刻非常震撼,他的震撼是是我们很难想象的。因为日本是一个战败国,他是一个刚刚从部队回来的打了败仗的人,然后他看见他的敌人、战争胜利者在他父亲面前显得那么的渺小,像个小孩子一样。

他看见了日本文化的自信。

我们讲文化的自信不是落在口头上的,千玄室在那一刻,他看见了日本文化的自信,他知道他这辈子要去做什么了。然后从那一刻开始,他开始安定地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茶道,甚至是整个日本文化的追求里面。从1964年他接任里千家“家元”,到了2002年他就卸位了。

千玄室担任里千家 “家元”38年。

战后日本很少有人还在教茶道,日本人开始要为自己的生存发展。但是38年以后,到了2002年日本担任里千家的茶道老师的人,就有24万之多。他们分布在日本所有的社区里面,在那里教授着茶道。

在日本茶道代表什么?它不仅仅是一个泡茶的仪轨。在日本,茶其实就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艺术,真正地代表了文化高度的存在。

这个故事虽然不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是对我的触动非常大。

作为一个战败者,千玄室在1945年看见了什么?他看见了真正的文化的自信,他在他父亲身上、在日本茶道身上,他看见了日本民族立于这个世界的自信。

日本的所有的商业基础就是文化。它的商业,其实都在建筑在文化基础上的。

日本真正被这个世界尊重的不是它的高科技也不是它的技术,是它的文化。

我相信有一件事情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心愿。

老师去清华大学演讲回来跟我说,等灯打开了,看着那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她很奇怪,为什么那些学理工科的孩子,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在乎、那么喜欢,她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从小学数理化,天天在实验室,但是他们会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愿意听她谈谈中国的琴。

后来听那些孩子说,他们每天都跟数字在一起、在实验室里呆着,他们觉得只有中国的这些文化和艺术,让他们觉得不再失衡,觉得自己好了。

实际上在中国所有人的心里面,入口一直在那里,为什么?因为我们身上流着中国祖先的血液,我们的祖祖辈辈在过着中国的生活方式。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每个中国人人身上都是在的。

为什么我们有学员愿意连着弹三个小时琴,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写一天的字,画一天的画?他一定是享受了,这种享受他只要得到了,他就能慢慢超越城市的喧嚣,慢慢超越自己的情绪,他就找到能让自己安顿的那个地方了,每个人都能找到安顿自己的地方了。

缦学堂,它今天在北京。总有一天在全中国都有它的教室,都有它的学校,都有它的落足点。它是落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只有你成为了,只有你愿意了,缦学堂才会成了。

缦学堂绝对不会凭空的成了,只有和真正愿意跟我们一起走的人,大家一起往前走,才会有缦学堂的未来,才会有中国文化的未来。我们不敢说缦学就是中国文化,绝不敢说这种话,但缦学堂一定是会抱着让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艺术、中国的生活方式重新在这个国土上生根发芽的目标和心愿去做事,我们希望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和努力。

这个时代,我在中国没有看到有那么一家机构在心甘情愿的做着这件事情,很多时候不是没有人想做,很多人都想做,但做不好,或者说很难活下去,在中国想靠文化、艺术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活下去挺难的。

直到终于有了移动互联网的到来,直到现在的科技发展到了这个时候,直到我们遇到了巫娜老师,直到巫娜老师说我愿意做这件事。直到这一刻开始,这件事情才开始不一样。

巫娜老师三十年的积累让这件事情有了一个高度,让很多人有了信任,互联网的世界她让这一切变为可能。是这个时代让缦学堂终于出现了,也是这个时代让我们有可能记录下更多老师的视野了,也是这个时代才让我们有可能让文化、艺术和科技可以在一起了,所以我们肯定是坚持着去做好,我们希望未来在每个地方都有一个老师,在传播着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我们不管这个老师是不是缦学堂来的,我们也不用管他挂不挂缦学堂的牌子,甚至不会考虑他挣的钱要给谁,我们只考虑一件事,其实我们从一开始就只考虑这样一件事,那就是缦学堂能为你做什么,怎么样能让你既没有师资的问题,又能很容易的招到学生,很好的活下去,最起码说有尊严的活下去。

缦学堂其实要解决的是这个问题,不仅仅要解决视频录制、教师这样的问题,还要解决招生,解决影响力、品牌等非常非常复杂的问题,同时它还要把这个梦想(缦学堂的心愿)告诉整个世界,让整个世界知道缦学堂要做这样一件事,我们迟早要到你的身边来做这件事情的,我们是会让我们的老师来到这个世界每一个人的身边,能让你看见有一个院子,你推开门,在那个院子里你能看见中国的艺术、文化、中国的生活,然后你会豁然明白!

我以前都是穿短衫,保持着我们所谓IT创业界的风范,直到有一天我穿了一下长衫,我才发现原来这么舒服!很多人就是没有机会遇见长衫,那是中国人本来就有的东西,他只是从来没有机会遇见,没有穿过,他也不知道自己穿着是什么样子。我们从小就没穿过中国人的衣服。

今天我们在一起过了一天悠闲的生活,我们愿意在这里喝喝茶,赏赏花,吃吃点心。

你知道吗?如果每天下午三点半到四点有一碗红豆甜点吃,你是不是觉得会很奢侈?但如果你去看红楼梦,你会知道古人一直是那样子的。

英国人很骄傲的说他们有下午茶,那已经是这200年的事了,可是中国在唐宋后就一直很富饶地生活着,在文人的生活方式里面更是充满了情趣和味道,可是我们都不懂。比如说我们既不会醒酒,也不会煮茶,我们大部分人是不会写诗的,我们也不会写词,我们没有那么优雅,会弹琴的人也很少。

日本小笠原流的家元在杭州参加十周年纪念,他在台上哽咽的讲了一句话,他说今天终于回家了。

我们以为知道什么是生活,但坦率讲我们是不知道的,我们其实是不知道中国人是怎么生活的。

现在有九十九元送花到家的服务,我也订了。第一次送到我家的是薰衣草,我不知道怎么对待它,我很想附庸一下,但坦率讲,我甚至不知道怎么样去附庸。第二个星期把百合寄来了,我完全不知道如何善待它们,我觉得挺遗憾的,我们中国人现在有钱了,可以去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但一旦来了,却不知道怎么对待。

大学里有一群老师讲经典,但就没有紫砂壶该怎么用,薰衣草该怎么对待,沉香拿来应该怎么削,应该怎么熏,应该怎么样把它变成可以和清水一样饮用的好东西。

小时候我看我爷爷他是比较懂生活的。爷爷知道养一些植物,把它们泡在茶里面,我每天放学回家能喝到凉茶,能吃到各种小点心。

但我爷爷走后,我再也没有喝到过了……

我希望有一天能教我的孙子,教他怎么去生活,而不是让他很有钱,什么都有,但就是不知道怎么用。

这就是缦学堂讲述的事情,如果大家都觉得缦学堂做的事情跟中国有点关系跟大家有点关系,那缦学堂就值了。

抚琴,又可称为“操縵”。

词典说:縵,古同慢。不经心。

縵学堂,是我的天命。

载着我的琴道,要见这个世界了。

最终,

在这里,

慢慢学古琴,

慢慢过日子。

慢慢让自己变得更好,

慢慢的能够全心帮助他人。

走进生命的盛宴,而,无关古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