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日常提问:文学越无解,便越有味

 为天地立文心 2021-12-04

X :

老师,能不能点评一下我的文章——《鲁迅》影评?

罗彦:

一、你写的是观影感受,不是影评,影评是对电影拍摄结构和质量理性的评价,你只沉浸在电影人物给你带来的感性感动中;二、你的感性泪水淹没了你的理性灼见,一流泪你便在单色调的抒情中沦陷了;三、要说建议,就是启动你辩证法的批判思维,在一维的赞美情感中打开你锐利质疑立体化心智的眼,包括对鲁迅这个人,也包括对《鲁迅》这部电影的摄制。


S:

老师,毕业论文选题如何创新?有没有什么捷径呢?

罗彦:

小众化的作家、作品,边缘化的切入点,比较的视野和意识,是选题创新的三把利器,希望对你有启发。


G :

老师,鲁迅“文摊文学”与赵树理“文摊文学”其内涵到底有什么区别?

罗彦:

鲁迅所谓的文摊文学指杂文,而赵树理的文摊文学主要指小说;鲁迅文摊文学的读者受众比较小众,主要是知识分子,而赵树理文摊文学的读者受众比较大众,主要是农民;鲁迅文摊文学的写作动机主要是思想启蒙,而赵树理文摊文学的写作动机包含为农村政治服务的意识;鲁迅文摊文学的文学性、艺术性明显高于赵树理的文摊文学。


F:老师,如何理解《铸剑》中的这句话:"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恨了我自己!”?

罗彦:

复仇者黑色人是鲁迅的化身,这段话是鲁迅复仇灵魂的自况,鲁迅自己背着五千年封建因袭的重担,内心充满了太多的鬼气和毒气,即文本中所谓人我所加的伤,所以自己也憎恶自己,然而他的选择是:肩住黑暗的闸门,和黑暗同归于尽,这是鲁迅的复仇方式,也是鲁迅作为历史中间物的一种牺牲和担当精神。人所加的伤指他人的中伤、诋毁和谣诼,我所加的伤指由于自己的原因而得来的痛苦,比如没有爱情却和朱安结婚,自己酿的酸、苦酒也只好由自己来尝。


L:

罗老师,《过客》这篇文章有比较多的地方看不懂

L:

比如过客说他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从他还记得的时候起就在这么走。

L:

以及小女孩说的。西边有很多野百合野蔷薇。

L:

催促过客和老翁的声音。

L:

老翁劝过客不要那么感激,这对于他没有好处。

L:

过客说他自己得到了布施,就像兀鹰看见死尸一样,祝福他的灭亡。或者咒诅她以外的一切全都灭亡,连我自己,因为我就应该得到咒诅。但是我还没有这样的力量,即使有这样的力量,我也不愿意她有这样的境遇,因为他们大概总不愿意有这样的境遇

L:

这些地方都看不懂

L:

隐隐约约感觉是什么意思,但是说不出来

罗彦:

前边是鲁迅“反抗绝望”思想的反映,前途不管是老翁说的坟的绝望,还是小女孩说的鲜花的希望,过客只执着于走,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不在于目地。

L:

有没有存在一层意思,就是西边生命终点的象征,而人是向死而生的,注定是要走向终点,呼唤老人的声音,就好像死亡的呼唤,而过客也听到那个声音,但是他毅然决然的向死而生,不畏惧死亡。

罗彦:

后边是鲁迅“情感是一种负累”思想的反映,思想行动要决绝,必须摒弃一切感情和恩情,布施人有恩于过客,就是一种情感的负担,要使恩人不受伤害,要么让他死去,即诅咒他灭亡,要么让除了他的其它一切死去。

罗彦:

可以多解,文学越无解,便越有味

L:

这句话不是很理解

L:

为什么要咒诅死亡

罗彦:

很好理解啊,比如一个人要去革命,如果有家庭情感的拖累,便艰于前行了

罗彦:

诅咒恩人灭亡,听起来好像很残酷,其实反过来一想,一个人如果死了,便永远不会受到伤害了,这难道不是一种福乐和幸事吗?这是鲁迅的残酷哲学,假以时日,你也许能够体认的

L:

[谢谢老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