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前35年的个人发展方法论

 文档111 2021-12-04
原创 镇长本人  大树乡长  


这一篇要付费,两个原因:

1. 法不轻传:小镇不仅总结自己前35年经历,还请教了十几位在各方面有所成就的朋友,有省市高考状元顺利走下来的,也有二本逆袭的,还有辞去公职快财富自由的。

2. 少一些无谓争吵:愿意付费就说明信得过小镇,对其中一些争议性和敏感问题,小镇就可以说得更为直白。

这一篇的有效信息密度,可能比近期文章加起来还高,且还没有车轱辘的废话。相信这一篇长文,哪怕再过10年,也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什么要专门讲前35年,小镇觉得,无论从职业发展还是个人成长来说,前35年都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又是最迷茫的阶段。等撞得头破血流、想明白了,岁月一去不复返了。

这就是家庭传承的重要性,少走弯路甚至比有钱有权更加重要。

小镇出生于某个乡镇普通家庭,初中才随父母进城,由村小镇小起步直至清华,工作十几年经历颇多,小镇的发展早就超过了父母的预期,从上大学开始就没人指点,自己摸索着走了很多弯路。

写这一篇,不仅是为了即将走入大学、走入社会,或是在社会中迷惘迷失的读者朋友们,也是为了纪念当年不知所措的自己。

关注小镇的朋友们60%年龄在18岁到35岁,还有40%的朋友孩子应该正处于35岁前的阶段。所以,小镇更觉得今天的分享是有价值的。

随着社会发展、每个人能力的进步,社会竞争必然越来越激烈,人与人也一定会更加分化,分析中国社会未来竞争多么难、为什么难没什么价值,总不能因为难就放弃吧。

作为个人需要做的就是强大自己,不要浪费时间在愤世嫉俗或哀叹后悔上。小镇也因此开门见山,直接把重点放在怎么办上。

本文大概包括几部分:

1. 一些典型的认知误区
2. 选错专业、学校不好,该如何在大学和社会做补救
3. 影响一生的35岁前分阶段个人发展指南,家长该怎么做?超过35岁又该怎么办?
4.一些个人持续成长的基本方法

以下是正文:

一、一些认知误区

小镇更新大树乡长两个多月,回复的读者留言大几千条,更不用说看到没回复的,大概明白一些认知的误区,这些误区严重干扰了我们个人发展。

第一个:不要把个人发展寄托在国家身上

很多人总把希望寄托在国家身上,说白了就是缺乏自我解放的勇气,就想着天上掉救世主,想着国家拉平贫富差距、压低房价最好免费给房子、把工作给安排好,但是可能吗?

中国多少人口,资源有多少,好的机会又有多少?更何况互联网时代我们比较的对象已经不是同村的富户,而是整个中国最顶尖的一小撮人,无论如何不会满足。国家的一切努力仅仅是延缓差距扩大、把下限提高一点。

还有的朋友想着要为国家做贡献,担心如果自己不去学某某专业,国家怎么发展。先照顾好自己就行。现在的中国已经过了人才匮乏的时候,科技进步也更多靠集体、资金投入来实现,个人的影响微乎其微。

无论是期盼国家来拯救、还是觉得国家需要自己来拯救,这都是自我想法而已。

每个人都发展好自己,国家自然强盛了。但是切记,这里说的发展自己,不是不择手段,这不光光是作为中国人的底线,更是警告,毕竟无论叛国还是违法犯罪,未来都将难逃法网。

第二个,是认清国家和个人思考角度的不同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误区,很多人觉得国家怎么能这样呢?事实上,国家思考角度和个人是不一样的。

比如关于大学前教育。对国家来说,作用就两个:基本的现代素养教育和筛选。

前者其实很容易,高考及格就合格了;更重要的是筛选,国家希望选择更有潜力的人去接受高等教育。

但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学习能力相对低的人可以通过消耗更多时间取得跟学习能力强的人类似的成绩,校外培训等加剧了这种现象,这也是国家打击互联网进入校外培训的原因之一。

大学以前的知识密度非常低,高中就算人人考满分也毫无价值,反而消耗了国民持续学习的潜力。对国家而言,最理想的是,大家每天都只学6小时,就看谁同样时间学习更好。但是对个人和家长是绝不甘心的,这就是矛盾所在。

国家和个人认知的不同,大家一定要多多思考,个人是不可能逆势而为的,摆脱个人思考的局限性,理解清楚国家是怎么思考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

谩骂解决不了问题,如果只愿意相信自己希望的,那只能祝好运了。

第三个,是非常残酷的事实:人和人差距极大。

比如上面所说的,在学习上,有的人就是用更少的时间就能拿到不错的成绩,有的则需要2倍甚至更多的时间。

其实这种2倍时间差距还是刚刚开始,大学以前,学习的东西就那么点,几十年的教育有太多的方法总结,考试难度又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从小学到高中差距都越来越大了,何况进入大学、开始工作呢?

在小学,一天的学习内容对于能力强的可能就需要2个小时,那差一点的花4个小时,也没多累;
到了初中,能力强的需要4小时,差一点的8个小时,已经有些吃力了;
到了高中,经过多轮筛选,家长压力、社会压力巨大,即使能力强的也需要一天8个小时,差一点的还能有16个小时吗?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一上初中、高中成绩就直线下降的原因,核心就是小学基础没打好。

九年义务教育,除非像北上之类需要进入好的初中,否则小学的成绩没有意义,关键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如果家长在孩子小学的时候不注意孩子学习方法和效率的培养,危机就在一张张满分后面越逼越近。

家长们尽快调整心态吧,千万不要觉得自家孩子幼儿园、小学都是满分,就对孩子报以过高的期待,甚至觉得是学校教得不好。得看看自家孩子花了多长时间。

上了大学,知识的浓度更大,知识也不再像大学以前就那么点,而是无限广博甚至可以达到人类认识的最边缘。到了这时候,就会深刻的感觉到,都是985,但就是有人一小时解决的问题,其他人花一天都未必能行。

从大学前的有限,到大学接触无限的世界,从被动到主动,18岁后的几年就是关键的转折,很多人心态就在这里崩了。小镇看过一个数据,在这个阶段,很多人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很难迎接漫长的人生。

工作以后的差距就更别提了。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残酷,越来越丰富、方便的信息获取,以及高速发达的辅助工具,进一步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在这背后,认知能力成为更为根本的差距。智力、思维、效率、方法、对工具的利用、对信息的筛选等等,这样的差距需要早点认清,更需要尽快弥补。

但是也不用太紧张,作为普通人只需要超过同样普通的大多数人就可以了,更何况很多人是不愿意正视自己、拒绝改变的,这就是愿意改变人的宝贵机会。

而小镇自认无论是思维还是方法乃至效率都不差,对大家也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糊弄大家,一起交流成长,终归会有收获。

第四个,是时代加速变化,老经验靠不住了。

长辈一定要尊重孩子,多跟孩子交流,向孩子学习。时代变化太快了,老经验不行了,更不用说大多数老一辈根本不具备指导孩子的能力。

尤其现在已经进入数字时代,变化远比过去快太多了。

比如电子书,十几年了大家还是喜欢实体书,但是这几年大都用手机看书了;又比如银行卡、信用卡一直没能替代纸币,然而这才2、3年,电子支付就成了主流,大家已经多久没碰纸币?

这就是时代的变化,过去不接受时代的改变,不会涉及到根本的生存与发展;但是现在不接受改变试试?

开个小店,如果连个二维码都没有,客人吃完饭都不好收钱,人家下次就不来了;去年疫情,没有健康码,出行该多么不便;更不要说数字化对个人效率的巨大加成。

当然可以批评数字化对一些群体不利,国家也确实应该做好,但是相比让国家调整,我们自己努力不更容易吗?就算年纪大一点,真的就搞不明白一部手机吗?

不要低估自己的潜力,更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自怨自艾,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必须终身学习、学习到死的新时代。

古代可以一辈子不学习,爷爷辈可以10年不学习,父母辈可以3年不学习。现在,一年不学习、一个月不学习就可能被明显的拉开差距。

怎敢不学习,怎敢不适应变化?

第五,精力、意志力是有限的,不要高估自己

很多人应该都有经历,比如背单词,规划挺好,一百天3千单词每天30个,后来变成每天50个、100个、200个,最后考试了,还是停在第一个单词。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每天有效学习、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万万不能想着把很多事压在一天,而是要分散开,每天都做一点。

精力和意志力总量很难提升,过期自动作废。今天不用,第二天也不会多一点,今天用了,第二天也不会少。

更不要学那些骗人的天天4点起床,每天学习、工作还锻炼16小时的所谓励志,人家拍段子骗培训费呢,怎么能真信呢?

比如小镇,被同事认为爆发状态能一个人顶几个处,在工作强度很高的地方,都是被公认的“卷王”,小镇甚至可以做到连续几年每天睡5个小时照样精力充沛。

但是,就算小镇,也做不到那种离谱的、机械的工作安排,让一个人每天强迫性的按日程表完成是不可能的,这需要消耗最宝贵的意志力,而意志力需要靠休息、放松恢复,所以不必因为娱乐而愧疚,松紧结合才是正确的。

切记,不要高估自己,每天适度,尽量不突击。就比如小镇写大树乡长,每天半小时就够了,但是如果集中到一天,谁都受不了。就像上周末,小镇大树乡长3篇加上工作的整整写了3万字,哪能周周这么干。

二、选错专业、学校不好,该如何在大学和社会做补救

开门一句话: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沉默成本里,后悔有什么用?

考上二本,后悔高中没好好学习,然后转头沉迷游戏,虚度时间;等到勉强毕业,又后悔大学期间没好好实习,结果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自暴自弃,等到30岁看到当年自己一样境遇的买车买房又后悔过去没努力,再然后35岁危机到来。

难道一辈子就沉迷在后悔里出不来了吗?

人一辈子长着呢,区区高考失利算得了什么,更大的挫折还在后面呢,摔了一跤就应该醒悟过来赶紧强健身体,否则下一个更大的坑更跳不过去。

过去失利了就好好对照接下来的35岁人生指南,对照下自己在这个年龄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和层次,自己为什么没达到,然后往前翻,逐一对照,然后抓紧弥补。

所以在下一部分,小镇格外强调作为家长一定要在孩子上高中之前培养孩子自信自强的承受力,敢于正面挫折与挑战,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世界,专业不好、学校不好、甚至没考上大学、开始的工作也不好的人才是大多数,这就是常说的普通人啊。

但是普通人也是可以幸福、可以进步的,没有必要跟顶尖的人比,我们需要的是跟自己比,每天进步一点。人生的改变很多是偶然的,但是必然事件就是自己是否努力。

谁也不知道自己未来如何,比如小镇30多年前在村小上学的时候,哪里想的到能来北京上学、甚至走进清华。当小镇在乡镇里开着胎线都快磨没的面包车走村串户的时候,又怎么能想到会进入中央国家机关?小镇哪怕2年前,也没想到真能有这么多读者愿意看小镇的唠叨,更想不到小镇还真的能2个月写了这么多。

小镇说的不是鸡汤,而是真正的现实。

选错专业了?学校不好?

那就时刻关注先进生产力发展,自学更有用的技能,外语、计算机甚至视频剪辑、写作文案等等都行。

现在大学转专业没那么难,转专业或者努力考研去喜欢的专业、更好的学校就是了。实在不行考公务员,公务员考试没那么难,说白了就是高一难度,能考上大学就有机会。

没考上大学?去了专科、职业学校?

国家绝不会禁止复读,即然失败了,绝大多数人家都不至于不能供一个孩子再读一年高中,真的生活困难,去找政府。高中那点东西,只要够拼,一年时间足够考上二本。专科、职业学校也一样,专升本的路子一直开着,高级技术工人照样年入几十万。

大学没努力,已经毕业了,工作不好?

抓紧调整啊,多去面试,看看人家HR打击的是哪一点,去弥补,学历不行考个非全日制硕士,管什么认不认可,总比二本强吧。

人没斗志、脸色不好、身材被歧视?那就去锻炼、去跑步、去读书,去改变。

工作搞不懂、没人教?那就加班努力学啊,总不能不会就不学了吧,都是成年人了,不能耍小孩子脾气。

总之一句话,不要陷进沉没成本,一定要勇敢的面对困难,只要现在开始努力,最多3年一定截然不同。
如果不努力,神仙都救不了,何况小镇这个凡人。

三、影响一生的35岁前分阶段个人发展指南

如果按照小镇说的尽量去做,不用全部实现,只要差不多,什么高考、35岁危机不是难事。6岁以前,每个家庭差别太大,不展开了,核心就是健康成长、适度教育就行。

就算超过35岁也不要紧,查漏补缺,照样有用,实在不行还可以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最核心的:每个阶段要求都不同,每个阶段要比上个阶段有明显提升,要完成基本的目标,一定要有明显超越上个阶段的能力,这就要求必须提前筹划。

6个阶段,以专科以上展开,读研或者其他参照。
学习三阶段:
6-15岁:义务教育,养成习惯和方法;
15-18岁:高中,在此一搏;
18-22岁:大学,提前筹备就业;

18岁前是父母主导,18-22岁则是父母放手、孩子独立走向社会的关键过渡。

工作三阶段:
前3年(23-25):专业能力
中5年(26-30岁):能力升级、复合化
后5年(31-35岁):个人品牌、稀缺能力

小镇还在经历35到40的阶段,就不多说35岁以后的事了,何况最关键、最迷茫的就是前35年,以后各有各的际遇、也应该活明白了,就无须小镇多言了。

1.6-15岁的义务教育阶段

培养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最重要,一定要提高效率,正如前面所说,小学和初中知识密度太低了,多花时间也能差不多,但是一旦上了高中就没法增加时间投入,就会拉开很大。

这个时候,孩子还在成长,无论多早熟都没有稳定的观念,这时候父母的作用是最大的,也是孩子一生中,父母最能影响孩子、指导孩子的时期。

这一阶段,孩子的学习成绩重要,但不应该是家长抓的主线,学习成绩是果、不是因,我们要抓根本。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想清楚,一个人最漫长的岁月一定是靠自己独立走过的,现代社会的急速发展直接导致大多数上一代越来越没有能力指导下一代。

因此,作为父母,为子女负责,就必须在15岁前,着重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简单地说就4项:有感情、自学、自信、自由。

有感情: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有是非观念,明白对错善恶,能够感受到爱、能够勇敢的被爱。这是很多成年人都缺乏的,一个充满感情的成长环境,孩子不会差的。

自学:不多说了,我们面临的是学习到死的时代,18岁以后没有任何人监督学习,唯有自我监督,一旦松懈,没人在乎。

自信:不胆怯、敢于挑战一切,失败也能再次站起来,这也是很多人匮乏的,很多人各种后悔过去,就是没有勇气正面当前的困难,就算穿越回过去,就真能行吗?

自由:就是要掌控自己,没有约束不是自由,很多孩子上了大学、毕业后走上歧路,就是缺乏自由的意识,对自己丧失掌控。

按照上面4个为核心目标引导、培养孩子,成绩不会差,就算小学、初中比不上一些疯狂应试的也没关系。

怎么做?相信作为成年人,结合自己的经历大概能有个模糊的想法,就按照心里的想法去思考,核心做三件事:

第一,打好基础,养成好习惯,给孩子支持:

211以上的父母对孩子的投入远高于平均,因为他们很明白未来竞争的残酷,希望所有的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到这个阶段,父母未来基本可以预期了,而孩子一生才刚刚开始,建议调整精力和资金分配,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

第二,注重思维方式方法:

不要盲目加压。千万注意不要损耗孩子潜力,盲目加压只有反效果,要适度放松。

第三,以身作则:

父母才是孩子最关键的老师,什么叫以身作则,就不必多言了。

再次强调,家长一定不能沉迷于孩子考的不错就行了,一定要搞清楚孩子怎么考好的,是靠时间还是效率?

最关键的,别信什么快乐教育,都上过学,小学初中孩子们还是很单纯的,学习不好的孩子真的快乐吗?

这一阶段最终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价值观,能够独立学习,有比较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身体健康。

这一段核心就是父母,也是给孩子奠定一生的基础。只要这里做好了,后面当父母的会很轻松,会感受到什么叫孩子带来的惊喜。

如果已经离开这一阶段,也可以对照下,看看自己当年缺在哪里,孩子的身体、大脑以及思维需要十几年慢慢提升,但是这些事成年人一两年就足够了。

2.15-18岁高中

这里绝大多数家长就要放手了,作为一个准成年人就要开始掌控自己。

对家长而言,时刻注意孩子的情绪和身体,做好心理疏导,多了解下社会就业环境,做好兜底准备,最好亲自去目标城市和学校考察下。

另一方面需要跟孩子坦诚的交流,让孩子深刻的明白考上好大学的重要性,要孩子发自内心的认同。也别说什么考上大学就可以玩的荒唐话,考上大学才是真正无差别竞争的开始。

经过上个阶段的培养,这时候的孩子已经比一般成年人还要强大,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能够自主的进行判断,只要认可了考上好大学的价值,凭自主学习就够了。

到了高中,绝大多数的家长就放弃给孩子答疑吧,虽然校外培训受限制,虽然培训对国家不是啥好事,但是这可是自己的孩子,砸钱找好老师吧。

这里家长以及正在求学的朋友们需要注意的是:高中尽可能别学文,除非孩子真的很厉害,比如选啥都是全市前几百名,那文理随意。高中那点东西是基础的基础,理综考200没那么难,在这里偷懒,以后有的是苦头。

这个阶段目标就一个:全力学习,高考分数越高越好,目标211以上,最低本科,这种模式下出来的孩子考上本科是理所当然的。

3.18-22岁大学阶段

恭喜成年了,从现在开始,挑战将越来越高、越来越急,如果提升不够快,那只会越来越吃力,准备迎接挑战吧。

大学仅仅是惨烈竞争的开始,作为父母除了做好兜底,建议在孩子进入大学前一定要跟孩子做一次沟通,坦诚的讲讲自己的遗憾,经过上面培养的孩子有足够的感情去理解,也有足够的自信去承担压力。

一定要明白无论去任何大学,尤其是越不好的大学,绝不能荒废,现在的就业一年比一年严酷。如果自己就在上大学,从看到这篇开始就赶紧清醒过来,就业环境比你听到的更残酷的多,哪怕985也一样,毕竟更好的学校想要竞争的工作一定更好,竞争激烈程度都差不多。

朋友曾经跟我说过,他那一家才几十亿美元市值的中型互联网公司,招聘一个在校生实习岗,仅仅1天就有两百多人投简历,甚至还有世界排名前百的名校学生。更别说应届生简历,一年比一年强,远超小镇当年。

最迟大二就要决定未来方向,就业还是继续升学,但无论哪条路,去招聘现场亲身体验下现实的打击都是必要的。

大学实在太复杂,简单说下需要做的事:

大一:好好学习,熟悉大学生活,养成好的习惯,多听讲座,多体会美好的大学生活,别急着谈恋爱。提醒下上面说的意志力和精力。

大二:钻研专业,开始向校外拓展,比如参加社会调查,去实习学技能,考证可以开始了,做一下乡野调查,接接地气。

大二可以适度谈恋爱,但是整个大学期间最好不要超过2次,女孩子尤为建议最好只谈1次,谈恋爱对女孩子影响太大了,除非想清楚了在大学期间结婚否则一定注意不能怀孕,更绝对不能走邪路。建议家长多给孩子生活费,这点钱不要省,但也别浪费,经过前面教育的孩子不至于花钱无度。

大三:每个寒暑假都要去实习,攒实习经验,最好毕业的时候能有1年的工作经验。去参加志愿活动、参加竞赛,在期刊上发论文,确定就业方向,考研的话也要开始了,提前准备毕业论文,别让宝贵的大四在论文上花太多时间。
考公务员或者准备选调的话,需要关注了。

大四:顺理成章的去做,就业、考研、考公,前面做的好的话,应该不至于迷茫了。

几个事:

学生会:
别去学生会,除非211以上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否则尽早放弃。学生会履历无论在公司还是体制内都不是加分项。名校选调另说,但是选调进来的学生干部也是一身官僚病,一时半会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当然如果自己特别擅长、喜欢这种氛围,能够有利于留校,像这类人精应该不至于迷茫。

考研:
除了必须本硕(甚至本硕博)连读的专业,本科应该能想明白自己适不适合研究,如果不想一直读到博士,干脆就业;有些专业确实需要到硕士,那就读到硕士,总之缩短读书时间,不要逃避就业,书读不了一辈子,终归要面对现实。

打工:
可以实习,但不要做传单、家教之类只为了钱的,就算家境不好,也尽量别去,除非就准备毕业从事教师等职业。

复合型成长:
这个最为关键,也是35岁前必须实现的,需要在大学就开始培养,怎么做呢?正式的比如双学位,又或者结合自己的专业做拓展,比如说“计算机+法律”,很多互联网公司特别需要这样的处理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人才,又或者“法律+财税”等等。

总之,多看看岗位要求,学好本专业,再丰富维度,这才有更强的竞争力。

4.工作前3年

去好公司、大平台,去学习系统、专业的能力,尤其是只有大平台、好公司,才有更多的机会碰到真正牛的人,才能有更大的视野。

前三年尽可能去大城市,因为好的公司和专业平台基本都在大城市。北上广深最好经历下,实在不行退到新一线,但是尽量别再退了,除非个人情况不同,回家更好。

这三年真的别去管收入高低,也别总抱怨比谁谁辛苦,重要的是跟对人、做对事,如果能碰到好的前辈就再好不过了,如果没有就更得自己努力。

千万别为了钱去小平台,应届生的宝贵就是可以犯错,应届生的劣势就是一张白纸,如果走了弯路,那就难了。

更关键的是,工作中5年,想找好的机会特别看中前三年的履历,如果没有大平台的背景,会更难。

怎么去?

最好是考上好大学,如果大学差了,那更要努力,靠大学实习、多认识人、多参加活动等等。

这就是为什么小镇强烈建议大学尽可能去大城市,只有大城市才有足够好的实习机会,不必因为距离太远受到限制。
更重要的是在校期间是成本最低的感受大城市生活的机会,有大学提供试错机会、便宜的住宿、足够的闲暇,这时候去感受大城市的竞争压力,培养相对紧张、高效的节奏是非常必要的,比毕业后再到陌生的大城市心里有底气的多,以后去次一级的城市也得心应手,大城市见到的东西,很可能次一级城市过1-2年才有,这就是机会。

5.工作中5年

依靠前三年的积累,要么去更大的平台,要么带团队,又或者后期可以考虑创业,但是创业一定要谨慎。

在这个阶段,专业能力培养仍然是重要的,但是需要强化复合能力尤其是管理能力,开始打造个人形象,说白了就是口碑和周围人的认知,才方便跳槽、创业、找到靠谱的人。

好的个人口碑和个人发展,才有资格拓展人脉,这将是跨越35岁危机的重要依靠。

6.工作后5年

35岁危机事实存在,但是没那么难跨越,很多人毫无感觉的就度过了。

为了跨越危机,一定要在35岁前有明显超越30岁的能力,这就需要在30岁最迟33岁就要开始准备,很多好的岗位潜在要求就是33岁,这跟企业合同期3年有关。

超越30岁,那就一定要有稀缺能力,这个阶段将是分化极为明显的阶段,做得好的可以冲击百万年收入;做不好的,尤其能力跟30岁没有明显区别的,那一定竞争不过30岁的人。

比如最有名的35岁危机职业程序员,程序员的技能更新换代很快,如果到了35岁还是只会那点东西,工资又比30岁高太多,那肯定会被淘汰。如果即懂程序、又会管理,甚至还懂业务、懂法律、懂政府,还有人脉,丰富的人生经验将远远凌驾于30岁,35岁后反而会收入暴增,体制内也是一样的。

在这个阶段,就要把个人形象打造提高到打造个人品牌了,说白了有知名度。这不是自媒体说的IP,而是泛指业内认知、个人形象,这个做得好,就算一时波折也能再起。

打造自己的品牌,也是打造个人认知,一定要终身学习,而且要学对的,别被忽悠,更别成了别人的流量,时间和认知最宝贵。

这个阶段,一定要通过反复实践摸清楚适合自己的持续成长模式。

需要更大比例的把精力调整到复合型、管理型能力上,专业能力的提升更多体现在认知能力和引导他人上。

至于35岁以后,通过上面养成好习惯的,后面的路不必多说,自己就能走明白。超过35也可以查漏补缺,能补一点是一点,起码好好教导孩子。

注意,相由心生,35岁前看父母,35岁之后,看自己。

五、一些个人持续成长的建议

1. 养成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习是自己的事,以后不会有人再盯着了,会不会是自己的事,没有人会手把手的教。

2. 坚持锻炼身体。

身体是一切的根本,简单的锻炼就会获得一生的宝贵财富,还会养成特别积极的心态,好的身体是高效率工作的前提。为什么小镇工作这么忙,还能稳定更新公众号,就是因为效率高,根本是小镇身体好,精力充沛。

不知道做什么好、迷茫的时候,那就去健身、读书吧,身体健康就是最简单的升值方式。

3. 不断强化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

思考力是好东西,把问题扔给大脑,大脑会去探索,不断给出答案,而好奇心同样是个好东西,它会不断找各种各样的问题扔给大脑。这两者可以说是绝配。

可惜的是很多人把好奇心给了明星八卦、鸡毛蒜皮,把思考力给了简单背诵和参考答案,让好奇心变得和老年人一样,思考力则大致保持儿童,又如何成长?

4. 掌握一项可以拿得出手的技能。

针对性的学习也可以给迷茫的时候找一个确定的方向。必要的时候培养第二职业能力,可以不去开拓,但是一定要有底气。

能说的很多,暂且到这吧。

人生路漫漫,交流的机会有很多,记住一点:改变自己的未来,要比一个国家容易不知多少亿倍。

小镇的话,只说给听得进去的人,也只能帮到听得进、还愿意努力的人。无论结果如何,只要十几年后回忆时不后悔就够了。

上周末正是清华大学2021年毕业典礼,小镇用作了封面。祝大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