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届【散文精选入围作品】难忘悠悠家乡路II鲁云龙(江西省)

 国际诗歌网 2021-12-04


难忘悠悠家乡路

云龙(江西省)


老家倚着一群山,群山环抱中静静地躺着一座水库。那水库叫黄源,很好听的名字,像是炎黄子孙的源头,夕阳把它照得通红,到处散发着红色的光辉。山上长满了映山红,开得红红火火,远远望去,像是涌动着的红色的巨浪,滚滚而来,势不可挡,占据了整个画面,乃至全部的视野……在这火红的气氛里,偶有几处光滑的石壁裸露着,呈现出岁月的沧桑。

羊肠般的土路,成了山、水、稻田与村庄之间的纽带。这条坑坑洼洼的路,高低起伏,祖祖辈辈摇晃了几百年的时光。爷爷和村民们在那个闭塞的山里,固守着一份贫瘠和辛苦,苍老了多少容颜,只有那山、那水、那月光,一如既往地沉默,似当年的模样。在偏僻的山坳里,爷爷靠着种青菜、萝卜、南瓜填补一个个日子。家里有闲余的谷子、笋干,便沿着这条曲折的山路,步行几个小时,走到乡镇集市上置换些零钱,贴补家用,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养活了十一个子女。爷爷,这个我一直没有读懂的勤恳的老农人,直到他1997离世也没走出山村,一条土路丈量了他的一生。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父亲一边放牛砍柴,一边去学校听课,他无数次站在山巅,向群山高声呐喊。有一次在深山砍柴,前一晚下了雨,山间泥路湿滑,他扛着笨重的树木下山时,不小心滑了一跤,从山上滚落了下来,拦腰撞在了一根枯死的树桩上,捡回了一条命,但背部肌肉受到永久性损伤。回家后,父亲怕家人担心,硬是没吱声,直到背肿得馒头似的,才去诊所医治,直到现在下雨天都会疼。

梦是甜的,路是长的,当你走的路跟别人不同时,你才能看到更独特的风景。1978年的春天,倔强的父亲,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拗着要进县城打工。那个18岁的少年,带着奶奶亲手织的毛衣和五十元路费,只身一人,沿着这条祖祖辈辈的山路,穿过一片松树林,走向了大山外的世界。或许,这次外出对父亲来说,是命运早已注定的,在外务工时,他遇见了我母亲,便有了未来的生活。父亲活得真诚、深邃,不去模仿什么,不为达成什么,也不埋怨隐匿起来的月光,只是笃定地沿着一条路一直往前走。


五岁那年,父母带着我,继续沿着这条路继续出发,来到了日新月异的上海。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一条条柏油路,贯穿着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夜晚,站在高楼上远眺,南京路好像一望无际的、被珍珠琥珀装饰起来的灯海。那一条条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金黄色绸带,在初夏的绿阴中轻轻地飘向前方。我惊讶于上海的现代,这是原来从没有遇见过的。沥青铺成的马路,干净、整洁、宽敞,道路中间铺满了各种鲜花和绿植,像是一件件精雕细琢的工艺品。行驶其中,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我不禁感叹,路原来也可以这么美。

人一生都在路上走,不管走了多远,都无法走出故乡的版图。每年放寒暑假,我就会回老家,却要面对这条坑坑洼洼的土路。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交通工具“铁皮车”。每到过年的时候,这个铁皮车,还紧俏得很,不是想坐就能坐的,经常是等上小半天也没见车轮的影子。所谓的“铁皮车”,就是用三轮摩托车改装,在车尾部焊接一个铁皮车厢。就是这么一个狭小的空间,每次都会挤满密密麻麻的人。坐这趟车的,基本都是村里的人,大部分都是认识的,偶尔遇上个别年轻的后辈、脸生的,大伙儿就会凑上去问,如:你父亲是谁呀,你家住村头哪里呀……经过这一番盘问,基本来人不是远房亲戚,便是邻居家小孩,总会扯上丁点关系。

一路上,村民有说有笑,早已忘却了一路的颠簸,还有车厢内弥漫的柴油味。遇到路况不好时,就会有人咧着嘴喊话:“地震”要来咯!这时,我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抓住车厢内侧的铁架子,等待地震的来袭。“咚、咚”几声,车轱辘在几块石头面前,固执地蹦了起来。车厢内的我们,也跟着“模仿”,弹了起来,没有经验的乘客,屁股都会震麻。有站起身的,头直接磕到车厢顶部,疼得直嗷嗷叫。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条件反射地微微撅起屁股。也会遇到,“地震”接二连三的,震得人脑壳发晕。一些养尊处优的人,哪受得了这番罪,再一番前前后后、上上下下的折腾,胃里便如同翻江倒海一般。赶紧喊司机靠边停车,在路边呕吐了起来,这都是路边常有的情景。

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2011年,大学毕业后,我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伴随着新农村的号角在家乡大地吹响,公路建设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从乡里到村头开始修起了水泥路,多年的泥巴路突然间变成坦途,乡亲们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终于结束了与泥巴奋斗、在泥巴中挣扎的百年历史。曾经村里的羊肠小径、崎岖山路,已悄然升级为康庄大道;沿街房屋的墙面粉刷一新,从竹篱茅舍、农家小院,变成了青瓦白墙、星罗棋布的秀美家园。可以说,家乡处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告别泥泞、告别闭塞,这是历史的跨越,更是伟大的壮举。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拉近了城市和乡村的距离,也拉近了警民之间的距离,过去出警要一个小时的车程,现在只要十多分钟,便可以赶到。当然,也有警车无法到达的偏僻村落,我们就会选择步行到老百姓家中。十年时光,如同白驹过隙,我在从警的路上走得坚定而执着。每一次出警,每一次巡逻,每一次走访,每一次抓捕,让我对家乡的路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家乡的大路是平坦的、宽敞的、明亮的,小路是蜿蜒的、曲折的、富有趣味的。在大路上,你可以昂首挺胸,大步向前;在小路上,你需要虔诚谦卑,满怀真情,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往前走,才能走出美丽的人生。

近两年,村里的李婶种起了杨梅,几十户贫困户通过桃树种植实现了脱贫,各类蔬菜、马家柚、药植在家家户户落地开花……一条条宽阔的家乡路,带动和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应运而生的特色产业、秀美乡村、旅游村路,将大山和城市紧密连接在一起,乡村的宝贝送到了城里,城市在乡村找到了心灵家园,乡亲们的钱包鼓了,大家的笑脸更多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难忘悠悠家乡路,串起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如今,在我的家乡,一条条农村公路如毛细血管般不断延伸,将22万家乡人民紧密连结在一起,乡村经济发展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秀美画卷正不断绘就!

作者简介

云龙,男,汉,全国公安文联会员,上饶市作协会员,横峰县作协秘书长。诗文散见于报刊杂志。在红色百年 宛东潮杯全国诗词大赛、广信"建党百周年 职工颂党恩"全国诗词大赛、2021上饶信江之春谷雨诗会等征文大赛中获奖十余次。曾连续3次参加江西公安文学高研班,第二届上饶青年作家培训班。系星火横峰驿站长、《岑山》杂志、文学平台编辑。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刊出后不删稿,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征稿专栏

第四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征文大赛征稿通知(点击查阅)

《华人文学》杂志征稿



 ——感谢阅读——

(图来源网络,侵权告之删除)


    国际诗歌网:http://www.


  学 术 顾 问:周  明    丁一    冰耘    易传宝    韩  英

  会        长:沈裕慎

  常务副会长: 吴  昉
  副  会   长:袁仲权    曹 平     潘颂德
  秘   书   长:戴三星    李   平 

  编委会成员:

  沈裕慎    戴三星    李    平   梁全义    

  张   艺    丁红梅    何兰青    林从龙    

  蒲公英    黄会容    陈立琛    陈锦绵

  韩   江    陈典锋    买   超    曹   平   

  龚明仁    周嘉琪    涂作武    侰丽恰母泰国)   

  王中海    马梦瑶(美国)   陈湃(法国) 

  国际诗歌网总编:丁红梅


 美国分会会长 马梦瑶

 泰国曼谷分会会长 侰丽恰母

 桂林分会会长 何兰青

  九江分会会长 柳守猛


  执行编辑:丁红梅   何兰青    胡耀辉   周已雄   马梦瑶(美国)

  法律顾问:戴    斌


 欢迎  投稿      

小说、散文、诗歌、书画、摄影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