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拿下作文,赢了语文

 窗外文学好作文 2021-12-04

写在初三月考作文评卷后

陈 于

经过5位老师一个晚上的苦战,本次初三月考作文终于改完了。我注意了一下,平均分是42.54分,但差距较大,有54分的优秀作文,也有几分甚至零分的试卷。先看看原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19217月,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一大的代表中毛泽东同志28岁,邓恩铭同志21岁。

周恩来同志1924年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26岁,1927年领导“八一南昌起义”时29岁。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29岁,黄继光21岁。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冲锋在前的有年轻的共产党员;脱贫攻坚酣战之时,最艰苦最困难的地方有年轻的党员干部……

2021年是党的百年华诞,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要求:阅读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选好角度,自拟题目作文,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有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应该说,这是个新材料作文题,紧扣2021年是党的百年华诞”这一时事背景,通过阅读材料,不难理解原题指出的作文方向是“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如何“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作文的关键是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难道读了上述材料,你内心一点也没有被这些年轻的生命绽放的光华所照耀到吗?你一点也没有被这些青春的美丽惊艳到吗?你一点也没有想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年轻人的奋斗吗?你自己不正是风华正茂吗?你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一份责任在肩吗?好了,如果有了这样的感受和思考,从材料中提炼出“年轻人”和“重任”两个关键词,你至少就不会离题万里了。可遗憾的是,这次月考,有太多的同学作文走了题,许多同学写成了中国共产党党史,有的写成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虽然观点本身没有错误,但不切合本次作文主题),有的把平时准备的作文(挫折,故乡,友情等主题)照搬过来,算上只字未写的和只写了一小段或照抄材料或扩写材料的,差不多有五分之一的同学作文不及格。现在距中考只有20多天了,必须端正态度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这种重大时事类题材的作文要写出新意确实有难度,笔者这里支几招:

化虚为实,既然年轻人的“重任”比较虚幻,比较空泛,不如化成实实在在的“人”和“事”,就不抽象了,比如继承袁隆平爷爷的事业,把杂交水稻的事业做大做强,这算不算你作为年轻人的“重任”呢?由此你的思路就打开了。

以小见大“小”是指文章的材料,“大”是指文章的主题,看似很小的材料可以表现很大的主题,小中有大,大中有小,以小见大,以大统小,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年轻人如何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主题多么宏大,泛泛而谈,套话满天飞,满屏都是“以梦为马,不负青春”,“少年强,则国强”,喊口号,表决心,没有新意,味同嚼蜡,不如写一个努力奋斗的年轻身影更容易让阅卷老师眼前为之一亮。

置身其中,自己与文章融为一体,我手写我心。虽然说文章取材宽泛,体裁自由,但一定要写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别人的思想、故事、语言都要为自己的文章服务,可以融进故事中去,成为其中的一个形象。比如去年中印边境争端中为国捐躯的四位烈士的事迹感人至深,你可以把自己化身成他们的战友,让自己同英雄近一点,离主题也就更近一点。

学生的作文即便谈不上“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那也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有学生觉得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读图时代,读一篇文章不如看一本手绘或一小段视频轻松。轻松是轻松了,可放弃作文,等于放弃了自己独立思考的权利,孩子不懂,做家长的要管啊。作文无定法,也无速成捷径,唯有多读多思多写,现在补救也许还可以亡羊补牢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