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虚怕冷之人的福利方!老年人感冒、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有个妙方可用!

 萤火虫HTM 2021-12-04

图片点击关注“经方医学频道”,不迷路!

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

引子

中医历史悠久,自成体系,看病讲究四诊合参(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即在收集了基本的证据(症状、体征)后,审症求因,依证选方,加减用药。正如《论衡》所言:“医之治病也,方施而药行”。好的中医就像一个私家侦探,而疾病就像一桩桩案件,需要在收集有效证据(病情)的基础上,合情演绎,抽丝剥茧,找到罪魁祸首(病根),然后才能更快地将元凶缉拿归案(治好疾病)。 

中医的学习并不难,难在坚持,难在入门,为了帮助大家打好中医基本功,练就一身治病本领,本公众号特推出“跟我学中医”板块,前方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功在当下,每天坚持十分钟的学习,打好中医基本功。

今天要介绍的方子可以说阳虚怕冷之人的福利方了!主治阳虚之人的各种病症,从中老年人感冒、到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肢端怕冷症……它就是——在造散!中老年人感冒、到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

本方出自陶节庵的(《伤寒六书》卷3)是陶氏本着张仲景的“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得麻黄附子细辛汤而创立。去掉了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的麻黄,再加参、芪、羌、防、芎等,汗中有补,标本兼顾,可谓精细入微,匠心独运,补充和发作了张仲景助阳解表之法。

图片

组成

黄芪 (6g)人参(3g) 桂枝(3g)甘草(1.5g)熟附子(3g) 细辛 (2g)羌活(3g)防风(3g)(3g)煨生姜(3g)

[用法]

水二蛊,枣二枚,煎至一盅,槌法再加炒白芍一撮,煎三服,温服。

素体阳气亏虚,外感风寒之邪,邪正抗争于肌表为本方证的基本病机。

恶寒发热,是外感风寒,邪在肌表无疑。

热轻寒重与肢冷嗜卧,神疲言,面色苍白并见,则是素体阳气虑弱,又受风寒之征。

卫阳根于肾阳,素体肾阳虚衰,卫阳亦必不足,四肢不得阳气温煦,故肢冷嗜卧

气血津精赖阳气以化生,五脏六腑赖阳气为动力,阳气已衰,以致脏腑怯弱,气血不足,故见神疲懶言面色苍白

阳气虚馁,故脉沉细无力

综上,本方是益气助阳解表的常用方剂。临床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肢冷,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为证治要点。

原书主治真阳虛面感外寒,服解表发汗之剂而汗不出者。盖“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以阳气为动力,以阴津为材料,若阳气虚馁,无力作汗,即使用麻黄汤等峻汗之剂,亦难汗出表解;

若强发其汗,可能导致阳随汗脱。

治当助阳益气与解表散寒兼顾。

本方系桂枝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去麻黄,再加羌活、防风、川芎、人参、黄芪而成。

图片

传承古老医术,弘扬中医文化
为健康保驾护航。

经方医学频道

微信公众号:jfyxpd

本方证阳气虚损,以致“无阳”,麻黄虽是发汗解表要药,但其发越阳气之力峻猛,用于本证,唯恐阳随汗泄导致亡阳,故舍去麻黄,而用桂枝、羌活、防风、川芎疏风散寒,以解表逐邪。

其中桂枝兼能温通血脉,川芎又能行气活血,气血畅行,亦有助于解表散寒。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面为固也。”阳虚气弱之人,其元气不面,腠理不密可知,一旦受邪,邪气必将长驱直人,伤人者深。故方用细辛合桂、羌、防等以解外之风寒,又入少阴肾经鼓动肾中真阳之气祛邪外出。

阳气虚于内,不固其内,正不敌邪,终究无济。故用熟附子温肾壮阳,更用黄芪、人参大补元气,既助药势以鼓邪外出,又可预防阳随汗脱。

加白芍,则合桂枝寓有调和营卫之义;并制约附、桂、羌、辛诸药之辛热温燥,虑其微寒之性而有碍解表,故炒制其性。

煨生姜温胃,大枣滋脾,合用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调营卫以资汗源、甘草甘缓,有安中调药之用。

关于方名“再造”二字,赵氏认为“系取《新唐书·郭子仪传》中'国家再造卿之力也’之句。'再造’即重行创造之谓,有重新给予生命之意,多表示对重大恩惠的感激”。

再造散用于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因其发汗而不伤正,补益而不恋邪,使垂危之躯获得生机,如承再造之恩,故方名“再造”。

类方比较

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再造散皆有助阳解表功用,用治阳虚外感风寒表证。但前方以辛温发汗之麻黄与温阳散寒之附子、细辛相配,为专于助阳发汗之剂,宜于素体阳虚,复感寒邪,症见恶寒发热,寒重热轻,头痛无汗,四肢不温,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者。

后方不仅用辛温解表之桂枝、羌活、防风及温阳散寒之细辛、附子,更配大补元气之人参、黄芪;敛阴和营之白芍,故助阳解表之中,兼有益气健脾,调和营卫之功,宜于阳虚气弱,外感风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肢冷,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者。

点击视频,直接观看!

加减法

表寒证不甚者, 以荆芥、葱白、淡豆豉易羌活、防风以减轻发汗解表之力

周身肌肉关节酸痛者,加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等以祛风除湿止痛;

兼鼻塞流涕,咳嗽有痰者,加前胡、桔梗、枳壳等宣肺化痰止咳。

{方论选录]

1.张璐:“节庵此汤治尺中迟弱、阳虚不能作汗之证,名再造,固为高出前辈, 但稍嫌风药冗杂,然无害于温补助阳之大旨也。”(《伤寒绪论》 卷下)

2.汪昂:“此足太阳药也,《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太阳病汗之无汗,是邪盛而真阳虚也。故以参、芪、甘草、姜、桂、附子大补其阳,而以姜、防、芎、细发其表邪。加芍药者,于阳中敛阴,散中有收也。昂按:汗即血也,血和而后能汗,故加芍药,亦以调营。节庵:人第知参、芪能止汗,而不知其能发汗,以在表药队中,则助表药而能解散也;({医 方集解·发表之剂》)

3.李畴人:“此方治伤寒病阳虚不能作汗,须在表药中加参、芪之补气,,附、桂之助阳,芍药之和阴,气血得补益之力,营卫充足,然后表药得力,一汗而解。”(《医方概要》)

传承古老医术,弘扬中医文化
为健康保驾护航。

经方医学频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