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 | 夏天没出来的汗,到冬天恶化成了你看不见“寒瘤”

 苏悠然bui5xtxc 2021-12-04

图片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黄帝内经》


01

脾胃凉了

一年四季都受罪

前一篇,我们讲到了“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意思是说,冬不藏精,春天就会得温病。

那么,温病和伤寒的区别在哪?温病是发烧但不恶寒(不讨厌寒),一边发着烧,一边踢着被子,想要喝冷饮;而伤寒的人有个特点,一边发着高烧,一边又怕冷,盖多少层被子也觉得冷。无论是温病,还是伤寒,我们都要在这个冬天养好、藏好精。

我们接着来看,“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暑,这个字很有意思,上面有一个日,下面还有一个日,中间是个土,在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中,属于一种复合邪气,暑必夹湿。暑和热区别就在湿。

夏天温度高,湿度也高。如果一个人同时受了热邪和湿邪,他就会中暑;如果只是干燥且有水喝,就不会中暑;如果长时间待在沙漠里面,中的也只是火热之邪。真正中暑的人体表热得跟火炭一样,但肚子却冰凉,因为他的脾胃被湿气困住了。

正常来说,脾胃会吸收我们吃进去的水液,再转成汗液排出,但它这套功能被湿气阻滞住了,缠绵粘腻,清浊不分,最后出现外面烧得很厉害,里面的“水”又供应不上的局面,导致中暑。

那怎么治暑病?对付发烧,你想给他用凉药,可他脾胃是寒的;你想用热药祛除脾胃里的寒湿之气,可他外面还发着高烧,这就变得很矛盾。所以,中医取了个平法,用一些不太热的药,比如藿香、佩兰、紫苏,它们既不会增加外面受的火热之邪,又能芳香醒脾、淡渗利湿。

治中暑,有个非常有名的方子,叫“六一散”,就是用滑石、甘草这两味药配成散剂(一种或数种药物经粉碎、混匀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它可以像土一样吸收水湿,然后再配合藿香正气水,把这些水湿化成我们的体液。

一边晒太阳,一边吃海鲜、喝冷饮,极其容易中暑。中暑后出现了吐和泻,都不能去制止它,因为那是在排出脾胃里面的湿气痰浊,但要记住喝一些糖盐水,及时补充体液。

总而言之,夏天预防中暑,首先就要避免太阳暴晒,其次是千万不要凉了脾胃。

02

如果身体藏了寒

尽早祛除

与其它季节相比,人在夏天要更容易出汗,因为那时人的阳气是向往表走。而很多病人的问题就在于夏天不出汗,这是件很可怕的事,说明了三个问题:没有阳气、没有体液、经络闭塞。

如果夏天不让这个汗出来,到了秋天就容易生病,正如《黄帝内经》里面说的“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意思是说,到了秋天,如果你没来得及把这些邪恶的东西排出去,那些东西又会被收回体内,变成伏邪。

疟疾,是一种正邪交争的反应,而《伤寒论》里面的小柴胡汤,正好是又驱邪又扶正。驱邪气用的是柴胡、半夏、黄芩;扶正气用的是党参、生姜、甘草、大枣。如果你得了风疟(也叫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总想吐却吐不出来,吐完后又挺舒服,身上一阵冷一阵热,就用这种方法去治。

若是不想得风疟,夏天就要适当多出点汗。但现在很多人到了夏天,干脆不出汗了,把寒气闭在了身体很深的地方,已经不是半表半里,而是潜藏在更深处,甚至寒入骨髓,伤筋,伤骨,伤髓。到了一定时机,它就会爆发,让人突然生一场大病。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身体只潜藏了寒湿,我们都要及时祛除,同时也要注重防御。

点击图片跳转招募详情

往 期 精 选

*梁冬 | 你诚实吗?这有个最简便的检验方法

*梁冬 | 孔子的相人之术核心只有三个词

*梁冬 | 你收到的所有回报,其实来自于你认知和信念的变现

*梁冬 | 北大哲学系之所以为“长寿系”,我认为原因在这里

*梁冬丨一个有定力的人和平静的水一样,都会引人前来,因为可以让你看见自己

进入睡力铺,获取更多生命能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