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者,匈奴、鲜卑、羌、氐、羯,自晋朝八王之乱之后崛起,在中原纷纷建立政权。 而胡人能在后来站稳脚跟,除了其本身军事能力之外,首先,逐渐接受华夏文化的熏陶。其二,没有南下的世家大族与胡人政权开始合作。其三,客居汉地而互相团结。 如傅弈说:“羌胡异类,寓居中夏,祸福相恤,中原之人众心不齐,故夷狄少而强,华人众而弱也。石季龙死,羯胡大乱。冉闵令胡人不愿留者听去,或有留者,乃诛之,死者二十馀万。氐羌分散,各还本部,部至数万,故苻、姚代兴。” 而其中以匈奴汉化最早,如刘渊,“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是以昭烈崎岖于一州之地,而能抗衡于天下。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所以匈奴崛起之先。鲜卑亦是如此,北方效力于鲜卑人的士大夫亦不在少数。 刘琨传:“今内收鲜卑之余谷,外抄残胡之牛羊,且闭关守险,务农息士,既服化感义,然后用之,则功可立也。”可见鲜卑亦有农作,而与刘琨作战的羯人依然多是游牧状态。 晋书·慕容廆载:“迁邑于辽东北,于是渐慕诸夏之风矣……廆以大棘城即帝颛顼之墟也,元康四年乃移居之。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 而五胡之中,氐人亦也如此,《三国志魏志》裴注引《魏略西戎传》云:“其(氐)俗语不与中国同,及羌杂钥同。各自有姓,姓如中国之姓矣,其农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骤。其妇人嫁时著衽露,其缘饰之制有似羌,袵露有似中国抱,皆编发。多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也。” 羯人则不同,其乃匈奴别部。晋书匈奴传载:“北狄(匈奴)以部落为类,其入居塞者有屠各种、鲜支种、寇头种、乌谭种、赤勒种、捍蛭种、黑狼种、赤沙种、郁鞞种、萎莎种、秃童种、勃蔑种、羌渠种、贺赖种、钟跂种、大楼种、雍屈种、真树种、力羯种,凡十九种,皆有部落,不相杂错。屠各最豪贵,故得为单于,统领诸种。”最后之力羯就是羯人。 晋书石勒传:“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 讲到这里,值得一提,虽然胡人已经开始学习华夏文化,但依然带有其原本秉性不改,比如残忍。这一点以羯人为典型例子。 前,石勒攻乐平之时,太守韩据向刘琨求援。当时,箕澹告刘琨:“此虽晋人,久在荒裔,未习恩信,难以法御。”(刘琨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