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敏感体质的调谐人生:除了吃药,还能怎么办?

 孵化人生学 2021-12-04

敏感在今天究竟是一个褒义词,还是在一个贬义词呢?有时,真不太明确。

“太敏感”、“敏感体质”、“过敏”这些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过敏的临床症状,通常包括以下:

皮肤:瘙痒甚至水肿,如荨麻疹、风疹,疱疹、湿疹、日光性皮炎等;

呼吸系统:如打喷嚏、反复鼻塞、哮喘,咳嗽;

眼睛:过敏性结膜炎,频繁眨眼、眼睛痒;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脓血便等。

循环系统:心动过速,血压下降,

严重的过敏反应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1]

图片

简单说来,敏感是我们防御系统(免疫系统)的一个响应速度的一种标志。

有的人很“敏感”,有的人就很“迟钝”。

作为一个有机体,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当然是正常的。完全没有响应的,要么就是死了,要么就是块石头。

过敏性体质通常有生物因素。多数过敏体质,都有家族遗传历史。随着环境污染,雾霾,食品添加剂各种因素的客观存在,过敏人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可以说,现在多数疾病的诱发因素中,过敏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子[2]。

临床上还能见到一些患者,在一次严重过敏反应后,身体似乎产生了某种“记忆”,变得更加“警觉”,对很多其它的东西都有过敏反应了,用心理学词汇讲,叫“泛化”。

这些患者的体内,在某一些刺激源出现时,身体都会产生大量的组胺和各种细胞因子,引起广泛的身体症状[2]。

图片

人际关系也是如此。我的一位来访者和我说,她和婆婆两人随便说点什么,她转头就忘。而婆婆内心戏就非常多,她总能听出了很多“弦外之音”,觉得这个媳妇在“挑刺”或者“表达对她的不满”。

然后接下来,婆婆整个人都不好了。经常唉声叹气,吃饭不香,睡觉不着。长期如此,这个来访者也觉得相处困难,非常困扰。

这个来访者在和我做了一段时间咨询之后,发现她自己小时候经常被妈妈训斥,于是她就关闭了自己感受系统,使自己本来敏感的应对系统升级到“无感2.0”。而她的婆婆,恰恰和她相反,她的婆婆从小体弱多病,家里孩子众多,不敏感“连饭都吃不上”,因此强化了自己的感受系统,过度“察言观色”。

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敏感,或者叫敏锐,它的尺度究竟在哪里?怎么才能“敏感”得恰到好处?

既然敏感体质是“天生”的,或者“后天习得”(应激状态后遗),似乎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的“敏感”。怎么可能“恰到好处”呢?

你可以试一下这个指导语:请不要想象一只白熊。你可以重复念一百零八遍,然后你走到窗户边,然后看蓝天,有可能你发现满天都是白熊。

所以呢,如果我们自己的情绪和体质本身就过于敏感,我们就不要再继续强化自己的这个“毛病”。而是需要逐步淡化,尽量减少关注和强化。

需要指出的是,我的不少“抑郁”来访者,就是看了“抑郁”的各种科普后,对号入座,整个人都“不好了”。

而对于无感2.0版本的来访者,需要的是,多增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和他人的情绪,增加觉察和觉知力,努力将版本降回1.0。

图片

对于这些来访者,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TA们对于身体和情感的感知,变得很麻木,僵硬,TA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可能处于某种亚健康的状态。有一个这样的来访者告诉我,别人经常觉得她像生了大病一样。

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发展充分的觉察:每当我们在一种情境里时,我们需要知道我们自己的投射是怎么发出的,我们侦探到了什么样的人际间的信号或者身体的信号。

这个信号又激活了我们内在存储的何种防御机制,我们又如何动员了这样的机制?动员起来的这个机制,有多大程度上可能夸大或者扭曲了现实,进而接下来带来过于亢进的敏感反应或者是过于麻木的无感反应。[3]

当我们开始做这样的练习时,其实是很需要一点勇气的。因为,如果你维持原状,你可能处于过去的舒适区,或者安全区。它尽管比较小且局促,像是你把自己关在一个密闭的房间里,但它是熟悉且安全的。

但你一旦要告诉自己,要多看一眼一个你本来想回避的人,你哪怕没有往前多走一步,你站在原地,或者退后一步,多待一秒,这都是很需要勇气的。
所以我们现在必须知道我们要这个勇气来干什么?我们要这个勇气,多看一秒或者少看一秒,看一看自己的那个防御系统是不是在正常的运作,或者是在恶性的运作。

图片

从敏感到敏锐,是非常不容易的过程。

如果你已经处于2.0或1.0的模式,你想要重新回到一种比较敏锐的,比较有弹性的防御状态,需要非常大的努力。如果实在是觉得难以忍受,或者自己难以做到,也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帮助你。

以上,通过努力,我们是有希望改善的。

References

[1]  Smith KJ, Peterson MD, O', et al. Risk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Adults With Cerebral Palsy. JAMA Neurol. 2019. 76(3): 294-300.

[2]  Sala-Cunill A, Guilarte M, Cardona V. Phenotypes, endotypes and biomarkers in anaphylaxis: current insights. Curr Opin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8. 18(5): 370-376.

[3]  Simon D. Recent Advances in Clinical Allergy and Immunology 2019.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 2019. 180(4): 291-3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