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晨走椰城达士巷

 苍松xujp 2021-12-04

达士巷,一条始于明朝,成于清代的古巷,全长约215米,原名郑家巷,本为一个普通小巷,后来附近出了不少读书人,还有人中了进士,又有诸多名贤绅士、大户人家选择居住于此,后人便称为达士巷。至今还保留众多名人故居、庙宇、古井、古石板路等等,又被誉为“海南明清第一巷”。


达士巷位于海口府城西门外,东起马鞍街,西至朱云路。在朱云路西入口,是一座新建仿古牌坊,上方“达士巷”三个字,左右两边分别书写对联:小巷不在深,此地有二星三圣四姓贤士;道何须远,读书乃百世千门一脉宗风。

临街是杂货店、早餐店、冷饮店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店铺,与其他普通的海口小巷无异。临街外墙面采用复古墙砖、街灯装饰,倒是透出些许古巷的韵味。

进入巷子大约50米,左侧一间低矮的建筑显得与周围现代民居格格不入。临街的围墙上嵌着一块石碑,上书“郑家围墙,始建于清顺治甲午(1654)年”。

这是一座海南传统民居,房子门前有海南省文物保护石碑,才知是郑存礼故居。郑氏先祖自闽入琼,第三代出了“孝友公”郑存礼,事亲至孝,遐迩闻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获朝廷旌表。

过了门厅是一个院子,因为有人居住,庭院里堆放着一些杂物。再过去应该是正屋,为穿坊式结构,枣红色的梁木经百年岁月的洗礼依然保存完好,透出时间沉淀下来应有的色泽。


穿过正屋,后面的房屋应该是第三进了吧。


房子中间摆了香案,两侧有长凳,应该是族人议事祭祖的地方。




两侧墙壁上挂有郑氏后裔行序派字和《族情》诗,字写得很耐看。




过了祭祖厅,后面还有一进,应该是第四进了,廊前的柱子下部是石柱。


过了这栋房屋,出后门,还有后院。


回到门厅和正屋之间的院子,其东侧相连着另一个院子,中间一道古色古香的景墙相隔,景墙月门上方两面分别写着“花厅”和“孝友”。

墙上有郑家祖屋简介。郑氏祖屋占地3400平米,坐北朝南,纵向3列,东列3进,中列5进,西列4进,大小房舍共38间,形成多组三合院或四合院格局。

 

院中修建花架,摆放石桌石凳,想来是闲时赏花会友的院子,围墙上是一幅幅郑存礼孝亲、受旌表、嘉奖的浮雕,一一体现郑家传承孝义、名贤达士辈出的历史荣耀。

“花厅”院子是一宅一院,房屋是郑氏书厅,如今成为展示厅,展示着许多与故居有关的照片和一些字画,可是,在挂着图片和摆着玻璃展示柜的屋里,却堆满了柴火和杂物。


除了中列和东列,郑家祖屋西侧还有一列,进去看看。




门前的“敬天香”。

屋子里挂有一幅平面图,才发现当年郑家房屋规模非同一般。我参观的虽然是故居三列庭院的一部分,但大致格局还算清楚。

立于院内,环顾这被现代建筑包围的古老庭院,看着古老的梁柱,新旧相间的滴水瓦当,屋脊翘角,眼前浮现出近400年来郑宅里或悠闲、或忙碌的生活场景,温馨、和睦的氛围弥漫在这清幽的宅院里,如今虽昔日辉煌不在,但“孝友”精神永存。

走出郑存礼故居向东方向约百米,在巷道旁一角便是钟芳井。钟芳井原处于钟芳故居内,后故居被毁,井存。

钟芳,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哲学家,晚年定居于达士巷,此井正是纪念这位被誉为“上接文庄,下启忠介”的“岭海巨儒”而得名。

井旁一块光绪十八年立的石碑,上书:康惠泉龙神位。有人认为这是古井的神灵,此井不仅仅是井水甘甜可口养育着附近百姓,人们还认为此井水有涤烦邪,助文思之功,正因如此,达士巷才出了众多名贤达士。


据介绍,钟芳井深达9.6米,井圈由整块玄武石雕刻而成。井圈上用铁丝网罩着,看不清井里情形。


用手机透过铁丝网眼拍摄,幽深的井壁长满青苔,井里一汪清水如明镜般平静。

铁丝网下,能依稀看到井沿被井绳磨出数十条道绳沟,一道道沟痕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变迁。找来一张网络图片,看得更清楚些。

钟芳井旁的巷道便是府城唯一一条保留下来的明清古石板路,路面保留也最为完整,全长116米。路面中间凸起,两侧倾斜,为当地火岩石雕琢而成,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经百年风雨冲刷,从古至今无数脚步踩踏,粗糙的石板被打磨得光滑发亮,每一块都留下在此居住的达士名贤和居民的履痕和足印,见证了达士巷的繁荣景象和黎民百姓几百年来的生活变迁。

走在古道上,不自觉放慢了脚步,让自己沉浸这幽巷之中,感受时光倒流,细细品味悠悠岁月给这古老的小巷留下的浓厚的生活氛围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不知为何,看到这条石板路,眼前不禁浮现抚州正觉寺西墙外、文昌里横街上的那一段比这还宽的花岗岩石路来。本来,花岗岩要比这玄武岩坚硬得多,可那条花岗岩石路怎么就会被人走没了呢?


古道一侧,那红墙之内,是达士巷古庙群落。

古道北侧近达士巷东入口,路旁只有三道沟瓦的建筑算不算一座庙?“白发知公老,黄金赐福人”, 这副对联是献给谁的?
可在它旁边的是真正的三圣庙。三圣庙与马皇康皇庙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古庙群落。此庙原建于明清,历来香火鼎盛,后被毁,于1994年重修。只是古庙大门紧闭,没有开门迎客,只能望着红墙黄瓦遗憾离开。

一座红墙院中是马皇康皇庙,大门两侧神灵威风凛凛,这里是奉祀着两位神灵,一位是马皇,一位是康皇。


走进大门,东侧墙根下,又是一座小小的建筑,一炉香烟袅袅。

据载,此处是钟芳故宅旧址,在清初被改建成了马皇庙。马皇是民间供奉马的保护神,康皇庙是纪念宋朝抗金人而战死疆场的忠臣康保裔,康皇庙原址在琼山小西门马街前,雍正年间迁移至达士巷,后遭台风吹毁,重修时移建到马皇庙。




“树抱石”,也可以人为?





如今马皇康皇庙已成为达士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庙宇院内古木参天,设有戏台,庙前广场为居民休闲、娱乐、聊天之所。每逢祭祀,庙里香烛缭绕、祭拜祈福活动热闹非凡。




在达士巷,有一些支巷冷冷清清。



有几排房子,从建筑格局上看,应该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左右建成的,问住在这里的住户,他们也不清楚何时建造的。


墙上钉有门牌和公产房的牌子。




房子低矮,屋脊造型奇特,脱落的墙皮里,露出乱石块和碎瓦片砌成的墙体。


有两排房子已经废弃了。



还有一些民居,也被废弃了。海南清末著名学者王国宪,是一位琼岛文化承先启后的传承者、倡导发展海南教育的领军者,他的故居也在达士巷。

达士巷,这条历经几百年沧桑的古巷,还能让人们看到它曾经的容貌。这里的名人故居、古井、古道、庙宇,在修缮中都尽可能保持原貌,让这沉睡多年的古巷焕发勃勃生机,重现“明清第一巷”的历史魅力。我也得以在这名人辈出的古巷中,感受府城千百年来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百姓在这里安居乐业的生活氛围。


(2021年12月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