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海东门头旧事,半边东管庙弄探老屋

 攒破烂儿的 2019-05-14

定海东门头旧事,半边东管庙弄探老屋

贝贝舟
2018-11-02 阅读4011
云水禅心 (古筝)
设彩铃

定海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的千年古城。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年代久远的老屋。这些老屋不仅仅是作为建筑而存在,其背后的故事、曾经的主人乃至各种不同的功能,都折射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定海老城东门头曾是我出生生活了二十八年的地方。老家镬厂弄的四合院老屋里,父母一直住到1992年定海商城二期扩建被拆。东门头里的老屋有我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所有记忆。

几年前拍的东大街镬厂弄7号丁三房大屋气派的墙门,这条弄内仅存的唯一古建筑墙门如今也被破坏得不忍直视,我家四合院老屋后门就在斜对面,可惜现在已无踪迹。

东管庙弄的历史很长,这条深深的僻静的弄堂悄然无声地躺在繁华定海的中心位置,周围有熙来攘往的芙蓉洲路、车水马龙的昌国路、霓虹绚烂的解放路。可是,步入东管庙弄时,你的脚步一定是轻轻的,因为脚下斑驳的青石板,正向你诉说着无声流过的光阴和光阴背后的那些如烟往事。这条狭长的弄堂里,有庭院深深的刘坤记大院、炊烟轻绕的王顺成住宅,以及在今天看来依然恢弘气派的王家大院和朱家住宅,都是舟山市文物保护点。可惜的是在旧城改造中,这条弄东半边被拆,只保留了西边的半边东管庙弄。

东管庙弄17号刘坤记大院

市文保点刘坤记大院石牌

刘坤记大院建筑,与51号王家大屋、36号王顺成住宅比邻而居,形成定海'古城大屋'颇有规模的一个组合。据《舟山建设信息港》介绍,刘坤记大院'为清代建筑。大院坐西朝东,占地面积为1820平方米,建筑面积1187平方米。外门为木栅大门,进门后有照壁一道,中轴线上有台门、祖堂、后堂,两侧有左右厢房。七间正屋通面阔26米,通进深9米,七桁穿斗结构,单檐硬山顶。保存完整。

刘坤记大院,现存于东管庙弄17号,已有300多年历史,系清代二品官布政司所建。外门为木栅大门,进门后有一道照壁,中轴线上有台门、祖堂、后堂,两侧建有左右厢房。七间通屋面阔26米,通进深9米,七桁穿斗结构,单檐硬山顶。祖堂内供奉的观音堂,木栏花格雕有福禄两字,红漆贴金我,显着当年主人家的富贵气派。150年前,刘姓人家购得南边的马房,正屋和小厢房,分给四个儿子。刘家老大刘维华在马房里开过贳器店,店号“刘坤记”,从而得名“刘坤记大院”。

东管庙弄51号王家大屋

王家大屋当之无愧是定海第一古宅。始建于清代,大屋坐西朝东,占地面积841平方米,正屋七间,外砖内木结构,通面阔29米,通进深9.7米,用九桁,均用穿斗结构,重檐硬山顶。

王家大屋又叫王家走马楼,门楼与墙齐高,分上、中、下3层,上层为砖雕斗拱,中层雕万字回龙、寿字回龙、金钱蝙蝠、寿星送桃、麻姑献寿、牡丹花篮、和合二仙等图案,下层是又宽又高的石门框,雕着凤凰牡丹、状元及第、姜太公八十遇文王等图案。这些图案都寓意着“荣华富贵、吉祥如意”,整体可以用“细砖黑瓦马头墙,游廊挂落花格窗”来形容。

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已遭破坏,现存前屋、正屋、左右厢房等建筑。正屋共7间,通面阔29米,通进深9.7米,用九桁贯穿,均按穿斗结构建造,重檐硬山顶。整座住宅古朴而又典雅,气派非凡,看后让人油然而生荡气回肠之感,王家老宅,真可谓是定海古民居的经典之作。作为我们这一代的定海人,应该了解它、爱护它、保护它。

王家大屋古朴而又典雅,于2000年5月被市政府列为“市文物保护点”,并在门口镶嵌着一块标有“王家住宅”4个字的牌子。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黑白喜剧故事片《七十二家房客》在全国放映。而这个时候也有数十户人家居住在王家大屋,因而王家大屋里的住户也被定海人戏称为定海的“七十二家房客”。

王家大屋的建造人叫王克明,字立山,定海本地人,生于1820年,家有4兄弟,王克明排行老二,父早亡,是母亲含辛茹苦把4兄弟抚养大。王克明一开始是做渔货买卖的,20岁左右时去了上海打工,在一个叫“仁茂洋行”的商号当伙计,这个商号是洋人开的。由于王克明头脑灵活、手脚勤快、办事利索,深受老板喜爱。不久,被洋老板任命为掌柜,慢慢地就有了一定的资本,后来洋老板回国,让王克明看管洋行。也是天助王克明,谁知道洋老板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这个“仁茂洋行”也就成了王克明的财产了。

这回王克明独立创业,放开手脚大干,成了大老板。他慢慢地置办了许多房产,又在上海开设了礼渣洋行。王克明是个孝子,懂得饮水思源,为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王克明回到定海后,造了这座豪华气派的王家大屋给其母亲享用。王克明虽是财大气粗之人,却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就是其膝下无子嗣,所以在其老母百年之后,就把房屋分给了他的哥哥和弟弟。

沧海桑田,时光如梭,这王家大屋的住客也是换了一拨又一拨,舟山解放以前这王家大屋曾经是国民党浙江省的党部办公楼,解放以后这里又成为中共定海县委办公楼,后来又改成舟山地委机关干部家属宿舍楼,现在是舟山市退管会的办公楼。

在定海城区仅存的几处老宅中,王家大屋的墙门和繁华程度应该称得上是首屈一指的,此座墙门装饰完全是大户人家特色,两旁门柱上角皆有石雕,雕的是笙笛吹歌、引凤求凰和迎亲送嫁图案。门额上还有砖雕,正中雕的是古代故事,其中的人物形象饱满、憨态可掬、栩栩如生、甚是可爱。门的左右雕的是云龙纹饰,下雕蝙蝠纹饰,象征着福气临门、满门吉祥,上雕有龙、凤凰、麒麟、龟4尊瑞兽,张牙舞爪、向东而踞。上一屋也是砖雕,正中镌有“紫气东来”篆书砖匾,两旁有人物砖雕4幅,人物生动逼真,下雕锯齿城墙砖饰,象征着王家大屋千秋万代、牢不可破,固若金汤。

王家大屋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两扇厚重的大木门用铁皮包着,门上面安有神兽椒图,口衔铜环门把手,门把手上方是万年青图案。走进那黑漆大铁皮门,站在天井往里看,这是一座外砖内木结构的四合院,两层楼、石板地、石台阶、石门槛、大屋坐西朝东,高墙飞檐,伸展向蓝天,院内木窗花格精雕,天井女儿墙上嵌有菱花桶窗,石板道地四整平方,走廊围柱花顶,根根柱头有兽头和人物故事雕饰。

市级文保点王家住宅石牌

如今这里成了舟山市退休干部活动室

小天井墙头石窗

二楼廊道

精致的廊道天花板木雕

东管庙弄36号王顺成住宅

这座“王顺成住宅”也是市文物保护点,2002年就挂牌了,从外部看,应该是座民宅,算是保护得比较不错的了,可惜大门紧闭不得而入。

王顺成住宅始建于清朝末年,现为市级文物保护点。老宅是由正楼、厢房、仓房等组成的四合院,占地面积702平方米,建筑面积864平方米,其门窗浮雕非常精美。随着历史变迁,老宅内部的设施愈发陈旧,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据说今年上半年该住宅内的承租户们搬离后,政府将对王顺成住宅进行修缮保护。

朱仲三住宅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城关东管庙弄1号,民国时建造的。座北朝南,占地面积1008平方米,建筑面积1218平方米。现有台门、正屋、左右厢房(楼)、围墙等建筑。正屋面阔5间,通面阔21.55米,通进深14.70米。重檐硬山顶,砖、木、石混合结构,前檐设廊子,上层廊子设卷棚顶,雕刻精美,楼上设宝瓶式栏杆。整座建筑的门窗均为西式方格玻璃门窗。保存完好。

经过改造,这里成了定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定海生活民俗馆。

现在这里还是定海区老干部活动中心

改造前的朱家大屋老照片

市级文保点朱家住宅石牌

该院坐北朝南,沿东大街建有五间木结构门楼(曾开设庐山居照相馆和回生堂药店),中设大门。里面洋式住宅楼,有正楼五间,通面宽21.55米,进深14.7米。正楼设前后走廊,后廊左右设楼梯。东西厢楼各二间,正楼与厢楼由楼廊相连。楼廊式样与大余桥王家走马楼相彷,十分精美,水泥廊柱、宝瓶形楼栏、传统卷棚廊顶,横梁柱头精雕花鸟虫兽,在西式大方格玻璃门窗的映衬下,尤显富丽堂皇。红洋瓦配花屋脊;西洋门窗饰“万”字纹墙壁;青水砖柱配雕花石柱础,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在院中得到充分体现。

正楼后为五间平屋用房,前后屋间搭有雨篷,后天井不大,却设计巧妙,天井两头筑有月洞门墙屏,东屏距东墙小门约3米,旁有一水井,意在遮蔽院中风情。西屏竹影横斜月洞门,颇有“西厢记”中普救寺后花园之意境。朱占山十分珍惜祖宗精神遗产,彷制了“五世同堂”金匾悬挂在大门内,以光耀祖宗,激励后代。

大红灯笼高挂的二楼廊道天花板

小狗看家

通向后花园

后院门洞

东大街广生弄9号乐家园。

乐家园建于1938年,是定海富商乐俊廷先生送给妻子的礼物。 这是一座别墅,主体由青砖累叠而成,工整而森严,构思十分巧妙,十数个房间布局合理,空间感大,这在当时的舟山应该也算是非常了不起的私宅了。

市级文保单位乐家园石碑

乐家园简介碑

乐家园曾经是舟山唯一的电报局。从建起至今,小楼先后被当作国民党、日本人和新中国初期的电报行政楼,直至文革,小楼才恢复成居民住楼。现在的乐家园是博爱医疗诊所、博爱心理工作室。

刘鸿生故居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城区聚奎弄6号,是名震中外的“煤炭大王”、“火柴大王”刘鸿生的故居。该房屋坐北朝南,占地555平方米,有正屋7间,左右厢房各3间。正屋后有天井和杂屋,院中有一棵合抱的沙朴树。

刘鸿生故居占地555平方米,建筑面积364.63平方米,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现为舟山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故居年久失修、缺乏管理和屡受台风侵蚀等原因,墙壁多处开裂,濒临毁坏,急需修缮。舟山市侨办在征得舟山市政府同意和省侨办支持下,同刘氏后人商讨后,决定对故居进行修缮,并在修缮完成的故居内建立了舟山刘鸿生纪念馆和舟山市华侨活动中心。

四合院道地,让我想起了我家拆除了的四合院老屋。

区级文保点刘鸿生故居石碑

刘鸿生故居碑记

刘鸿生(1888-1956),定海城关人,上海圣约翰大学肄业。1909年起任开滦煤矿经纪人。1920年起,与朱葆三等合资或独资经营上海水泥公司、中华煤气公司、中华码头公司、鸿生火柴公司等企业,任经理或董事长。继朱葆三任定海旅沪同乡会会长。1930年7月,将火柴公司合并成为大中华火柴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火柴企业。鸿生生平热心公益事业,曾于1919年捐资23万银元兴办定海公学(今舟山中学),后又捐资兴办鸿贞女子中学等。解放后,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主任等职。1956年病逝于上海。

故居堂前大厅

故居后门

砚池在定海城关霞山北路,清代,区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代,清道光十年(1830)重修。池长15米,宽12米,深3米,条石砌筑,周围设石栏板,望柱柱头饰荷花。北面池内石栏板,中间刻“砚池”两字,落款:“大清道光庚寅(1830)”,保存完好。

沿着定海东大街的青石板路一路寻去,你一定不会错过那座青砖高墙、巍峨考究的大屋——127号许毅住宅。它极像民国绅士,陈旧而派头十足。

许毅住宅是典型的明清建筑,二层结构,中轴线对称。由门楼、正楼、左右厢房等围成一座四合院。院内楼楼相通,称为“走马楼”。

市级文保点许毅住宅石牌。

其实许家没有许毅,2001年老宅被列为市文物保护点,称“许毅住宅”。老定海们对此命名不解其意,都说此屋系许维山建造,不知许毅为何人?

从正门进入,你会看到宽敞的大院,地面都是由青石板铺成的,平整光滑。三栋木质楼房,围成“U”字形的结构。

许维山约生于1866年,兄弟四个,排行第三。他年轻时跟随丁慎庵去汉口经营美孚火油。初始任职员,至民国初期,积累了一定资金,自任买办,经营美孚火油。当时的许维山财运如潮,在沙市购置了大量产业,由此东门许家列入“定海八大家”工商大户之一。约在1915年,许维山委托其兄许熙唐在定海购田建房。许熙唐是个文化人,笃信封建礼教,崇尚五世同堂。他选址东门头关圣庙旁旧衙门,按时尚设计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四合院,想让四房兄弟和和美美地住在华屋里共享天伦之乐。该屋占地1678平方米。

许家人丁不旺。许维山身材魁梧,狮子鼻,还不时抽动,相士说他破了相,不会生儿子,他的原配夫人果真只生一女。为接香火,二房三子过继于他,不幸夭折。许维山57岁时,双喜临门,一是华屋落成;二是续龙首桥石家32岁的老姑娘为妻。婚礼前一天,许维山母亲过世,因婚事停丧一天。新娘子第一天穿婚喜红装,第二天穿白衣丧服,当时,一段“脱下红袍换白袍”的儿歌唱词,说的就是此事。结婚后,石氏迟迟没有生育,拥有万贯家财,又日近西山仍后继无人的许维山,心急如焚。于是又从大展柴家娶来个18岁如花似玉的姑娘来传宗接代。可惜只一年多,柴姑娘便命赴黄泉。抗战前夕,许维山在沙市去世,享年70余岁。

往昔的名门豪宅成了如今的大杂院在这座老宅的大院子里,你会看到晾晒的五颜六色的衣服、床单。傍晚时分,老人们早早吃过了晚饭,搬出椅子在房门口纳凉;小孩子三五成群在院子里吵闹玩耍;刚下班回来的妇女开始洗菜煮饭……

据老人介绍,许毅住宅里已经没有了许姓的后人了,如今的许毅住宅更像个大杂院,有操着地方口音的外来务工者,在大院里租个房子;有地道的东门头老居民,倚着许家搭了新房子;有原先单位分房的,在老宅里过了大半辈子……

院内建筑考究。青石柱基,檐下飞罩,镂空门窗,无不精雕细刻,花鸟鱼虫福禄寿喜,栩栩如生。

许家大屋单坡墙

若有人问,定海古城的文化厚重在哪里?答案就在那一幢幢至今留存的老屋里。那扇扇大门背后都有一段尘封的过去,推开它,或许你就能感受到历史的余温。

这座大院门内,曾住过我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同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