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百四十三、食后呕吐、反胃

 仲景中医交流 2021-12-04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食后呕吐、反胃

【治病策略】

1黄元御

1呕者,有声无物,常觉由胁下冲上,甚则呕出绿色苦味之水。此病虽现于胃,实由于胆经不降,逆而上冲,故胃经不能下行而作呕也。(清降胆热,温补中气,兼降胃气,并升三焦经气。)绿色苦味之水,即是胆汁。吐者,有物无声,吐后少有继续再吐者,不似呕之连接不已,非呕不快,日夜不休也。

2朝食暮吐者,脾弱不化。(温补脾土,兼降胃土。)

3朝食暮吐而尺脉较弱者,水中火弱不能生土。(温润肾家。)

4食入即吐者,胃间有虚热也,(清降胆胃。)

5大便干涩,十数日始一行,因而胃逆食吐者,则全属土虚津涸也。(降胃润肠,兼补中气。)

2肾中无水而翻胃者,食下后即吐;肾中无火而翻胃者,食久而始吐也。

3人身脾土之气,运化不及,则现腹满、停食、上吐、下泻、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病。土气填实,则不能运化也。

4食入即吐:

1胃家热实,吃下去就吐掉:大黄甘草汤,粉剂就可以,大黄2钱,甘草1钱,一次1钱。

2胃家虚热,有寒也有炎,但是没有食物堵住,津液伤了,可能有下利,舌苔或白或黄,比如胰脏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3胃里感到很饿,但是食物一吃下去就吐出来(心中风),上焦燥热防己黄芪汤。

4胃寒:

A不吃不吐,一吃就要吐,这是肝寒带动胃寒,吴茱萸汤;如果服药后吐得更厉害,说明热在上焦,东西吃下去也会吐,栀子豉汤。

B里寒稍微厉害一点的,理中汤;

C里寒最厉害的,四逆汤,少阴症

D如果食入则吐,表示食物是堆积于賁门处,且无心下痞的症状,就不可用大黄甘草汤或调胃承气汤,确定胃寒,用干姜吴茱萸温中。

5呕酸得很厉害的,吴茱萸汤泻心汤没有用。

6朝食暮吐大半夏汤,半夏与人参等量加蜂蜜;严重一点的,有胃酸反逆,用吴茱萸汤更严重的,嗝气得厉害,力量上冲到食道、胸腔,用旋覆代赭汤。

7湿注太阴所主之腹部,则腹为之满湿流于胃,胃不能受则吐。湿停中脘,则食不下。湿渗大肠,则自利益甚。寒湿在下,故腹时痛。此证腹满自利腹痛,皆四逆汤证。

8吃饱想吐却吐不出,变成下利,就是吴茱萸干姜证。

9胃反,朝食暮吐,用大黄甘草汤。

10唐容川

1呕吐不食,水饮不得入口者,火热相拒隔也。宜人参干姜汤:人参三钱,黄连三钱,黄芩三钱,干姜五分;

2呕吐能食,食入即时吐出者,两热相争冲也。宜酒蒸大黄汤:大黄三钱,甘草一钱;

3食久乃吐,兼见大腹胀满者,脾经乏火化也。宜姜附六君汤:人参二钱,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甘草一钱,半夏二钱,陈皮一钱,干姜一钱,附子二钱;

4食久乃吐,兼见胸前胀满者,胃府之虚寒也。宜香砂养胃汤:木香三钱,砂仁二钱,白术二钱,云苓三钱,陈皮一钱,半夏二钱,人参二钱,甘草一钱,大枣四枚,生姜三片;

5食久乃吐,吐出多带水液者,肾部之虚寒也。宜仲景真武汤: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片,附子三钱。若呕吐苦水,或酸水,或绿水,而不能饮食者,吴萸黄连浓煎,缓咽;

6食久乃吐,吐出多带酸水者,肝藏有寒热也。宜仲景乌梅丸:乌梅三个,人参二钱,黄柏二钱,黄连二钱,当归三钱,干姜一钱,细辛五分,桂枝一钱,附子二钱,花椒一钱。或者用吴茱萸汤。

【辩证诊断】

1然亦有胃热而呕者,有胃寒而呕者,有停饮而呕者,有食积而呕者。

1病患口燥渴,呕吐黄水者,胃热也;

2呕吐清涎沫,口鼻气冷,手足厥冷者,胃寒也;

3渴饮水而复呕,咳引胁下痛者,停饮也;

4呕吐饮食,胸膈胀痛,吞酸嗳腐者,食积也。

2、(1呕者,有声无物,常觉由胁下冲上,甚则呕出绿色苦味之水。此病虽现于胃,实由于胆经不降,逆而上冲,故胃经不能下行而作呕也。(清降胆热,温补中气,兼降胃气,并升三焦经气。)绿色苦味之水,即是胆汁。吐者,有物无声,吐后少有继续再吐者,不似呕之连接不已,非呕不快,日夜不休也。

2朝食暮吐者,脾弱不化。(温补脾土,兼降胃土。)

3朝食暮吐而尺脉较弱者,水中火弱不能生土。(温润肾家。)

4食入即吐者,胃间有虚热也,(清降胆胃。)

5大便干涩,十数日始一行,因而胃逆食吐者,则全属土虚津涸也。(降胃润肠,兼补中气。)

3人身脾土之气,运化不及,则现腹满、停食、上吐、下泻、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病。土气填实,则不能运化也。

【辩证治则】

1食入即吐:

1吃下去就吐掉:大黄甘草汤,粉剂就可以,大黄2钱,甘草1钱,一次1钱。

2胃里感到很饿,但是食物一吃下去就吐出来(心中风),上焦燥热防己黄芪汤。

2病人有饥饿的感觉,但是嘴巴吃不下东西,就是胃的津液伤到了,但是脾脏的功能还很好,这是虚证,处方有大半夏汤。

3、(1不渴而厥吐,是寒虚吐也,宜理中、吴茱萸辈。

2渴而得食即吐,是火吐也,热实宜黄连解毒汤。热虚宜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或竹叶石膏汤。

3渴而饮,饮而吐,吐而复渴水逆病也,宜五苓散。

4吴茱萸汤的药是大温大热,真正有热的呕,越吃呕越厉害,那应该是柴胡证

5心中风:

1中风波及到心脏,风主火,心是火脏,风又是阳邪,两阳相争,所以要翕翕发热。热伤气,所以人不能起黄芪、防风以泄风(师用防己黄芪汤)。

2心悬,想吃但是一吃就吐,胃状热,状火食气,大黄甘草汤降逆。

3心中风,但得偃卧,不得倾侧。

6厥阴症的消渴,饿但是不想吃,胃里感到疼而且热,这不是大黄甘草汤症,而是肝血虚,血虚则内风生,肝燥而胆不濡,则浮火易动,风与火相搏,于是肺液耗损,引水自救,水能胜有形之火不能胜无形之风,燥于是饮者自渴,按症选方:黄连阿胶汤,合百合地黄汤陈修园谓当于乌梅丸。

7食后欲呕、噫气者,是胃腑有病。呕者,言其声,呕无物也。乃下焦之寒上犯于胃,食物停滞,气逆而欲发呕。吴茱萸汤散寒降逆止呕,使宿食得以消化也

8、(1呕吐不食,水饮不得入口者,火热相拒隔也。宜人参干姜汤。

2呕吐能食,食入即时吐出者,两热相争冲也。宜酒蒸大黄汤。

3食久乃吐,兼见大腹胀满者,脾经乏火化也。宜姜附六君汤。

4食久乃吐,兼见胸前胀满者,胃府之虚寒也。宜香砂养胃汤。

5食久乃吐,吐出多带水液者,肾部之虚寒也。宜仲景真武汤。

6食久乃吐,吐出多带酸水者,肝藏有寒热也。宜仲景乌梅丸。

7单吐痰涎,或兼咳嗽头痛者,胃中有痰饮也。宜加味二陈汤。

8单吐酸水,或兼头痛如破者,肝寒气上逆也。宜加味左金丸。

9呕吐不止,兼见腹痛下利者,脾气之虚脱也。宜附子理中汤。

10呕吐发热,或兼口苦胸满者,少阳之逆气也。宜原方柴胡汤。

11卒然呕吐,兼见发闷恶心者,感瘴厉异气也。宜藿香正气散。

9、(1胃寒:干姜三钱 吴茱萸五钱;

2吃饱想吐却吐不出,变成下利,就是吴茱萸干姜证;

3饿时胃痛,饭后不消化,属胃寒:吴茱萸干姜;

4每次饭后胃很难过。因为食物堵在胃里面,把胃里面压压,压得更低,胃就更难过,也是吴茱萸汤。

10朝食暮吐大半夏汤,半夏与人参等量加蜂蜜;严重一点的,有胃酸反逆,用吴茱萸汤更严重的,嗝气得厉害,力量上冲到食道、胸腔,用旋覆代赭汤。

11湿注太阴所主之腹部,则腹为之满湿流于胃,胃不能受则吐。湿停中脘,则食不下。湿渗大肠,则自利益甚。寒湿在下,故腹时痛。此证腹满自利腹痛,皆四逆汤证。

12饿但是吃不下、一吃就吐吴茱萸汤。

【辩证比较】

1、(1旋覆代赭汤心下痞硬,常噫气,大便硬,或反胃,或哕逆,或噎食等。

2旋覆代赭汤治反胃噎食,气逆不降者,神效。

3生姜泻心汤:为肋下有气而致下利。

2、(1呕病诸经皆有,因表邪入里,里气拒格,上逆作呕,故为殃属少阳也,宜小柴胡汤。

2心下硬而烦,或不大便,宜大柴胡汤。

3表不解之呕属太阳也,宜柴胡桂枝汤。

4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属中寒,宜吴茱萸汤;

5得汤更呕属表热,宜葛根加半夏汤。

6呕吐涎沫,或呕吐蛔,属厥阴也。宜吴茱萸汤;

7吐蛔者,宜乌梅丸。

8呕而下痢,是有水气,属少阴也,宜真武汤。

9饮而呕呕而饮,饮呕相因不已,是停水也,宜五苓散。

3、(1吃坏肚子,吐得已经不想吃东西了,吐的太过了,饿但吃不下,大半夏汤;

2早上吃的稀饭到晚上吐出来还是稀饭,就给吴茱萸汤。朝食暮吐就是胃下垂了;

3大半夏汤是专门对胃,吴茱萸汤更强、是进入脾脏的;

4嗳气很厉害的时候,加上旋覆代赭汤。

4朝食暮吐:吴茱萸汤胃虚证的。吃了不消化,就用吴茱萸汤朝食暮吐有实证,胃里有坏死食物东西堵住,舌苔是黄的,用大黄甘草汤,可用粉剂。

5、(1半夏汤谷不得下呕吐最急故尚未至痞因胃中有饮随气上逆阻于谷入之道
2大半夏汤食得下后而吐剧烈时可见痞鞭
61五苓散吐后马上饮水饮水后又立即吐出
2茯苓泽泻汤并非立即呕吐口渴也并不很重并且胃部叩诊会有水的声音提示胃内停水状态还有腹部胀的情况

经典回顾

1、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2、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3、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4、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瘅。

5、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了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敢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6、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7、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饮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8、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9、肝中寒者,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脉经、千金》云,时盗汗、咳,食已吐其汁)。

10、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11、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12、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利不止。

13、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14、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15、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16、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

17、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18、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19、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20、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