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诸葛亮四伐撤军的真正原因。 如果蜀军并非缺粮,但是却不在祁山前线和司马懿相持,争取耗到魏军粮尽撤退,而不战取胜,则一定是有另外的原因而导致必须撤军。 答案在下面这段史料记载里。 《三国志·魏书·卫臻传》记载:“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乃以臻为征蜀将军,假节督诸军事,到长安,亮退。” 我们知道,诸葛亮的攻陇右战略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武都郡为联系祁山前线和汉中后方咽喉要地,一旦这个中间联络点被魏军偷袭攻占,则前线大军将陷入腹背受敌并且补给中断的绝境。
由于魏军的总兵力远远超过蜀军,当蜀军主力全部集中在祁山前线和司马懿军团相持不下之时,蜀军由于兵力有限,已经再也拿不出更多的兵力去加强武都郡这个要点的防御了(以诸葛亮的谨慎,武都郡一定部署有防御兵力,只是由于蜀军总兵力不足,武都郡不可能有很多兵力)。
而魏军却可以一方面加强司马懿军团使其能够与诸葛亮主力相持不下,或者说吸引住诸葛亮的主力于祁山一线,而另外再从内陆调集一支生力军加入西线战区,并自陈仓经由散关出武都郡(曹操灭汉中张鲁的路线),以优势兵力一举击溃武都郡蜀军防御,从而达成切断蜀军主力和后方联络的战略目标。 征蜀将军、假节督诸军事的卫臻,就是准备执行此计划的军团负责人。 当然,诸葛亮也不是吃素的,他的探子一定会在关中地区甚至洛阳多方打探魏军动向,卫臻大军的行动,显然被诸葛亮侦察到是可能的。 诸葛亮得知此情报,只有两个对策:
第一,抽调强有力兵力加强武都郡的防御。可是没有。 第二,武都郡防御无法加强,为了防止蜀军主力被切断,只能撤军。 显然,蜀军此时已经是兵力拙荆见肘了,根本抽调不出兵力去加强武都郡,只好选择撤军。而同时由此产生的李严问题,也应是一个错案。 因为如果不是因为李严运粮问题撤军,则只能暴露出诸葛亮陇右战略规划的致命弱点:武都郡。而这是诸葛亮绝对不能承认的。因为如果承认了这一点,则又证明魏延计划的偷袭子午谷攻关中战略,比自己的陇右战略更优秀的问题。 其实,诸葛亮的陇右战略是一个错误的战略,因为魏军援军可以有很多战略选择,比如直接增援陇右(一伐)、直接增援陇右+攻取武都(四伐)、直接增援陇右+攻取武都+佯攻汉中大本营。不论魏军采取哪个战略,蜀军都难以对付,因为你没有能解决最关键问题:不让魏军援军过来。而由于魏军总体兵力占优,完全可以选择实行任何一种战略来应对诸葛亮的陇右战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