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陇右战略与子午谷奇谋,战略与战术的区别

 123xyz123 2021-08-28

导读

三国时期,为完成先帝遗愿,蜀相诸葛亮北伐曹魏政权。凉州刺史魏延进献子午谷奇谋:效仿当年韩信“暗度陈仓”的方法,兵分两路进军汉中。一路由他亲自率领五千精兵快速通过子午谷攻占长安;主力大军则由诸葛亮率领出斜谷兵进长安,两军最终在潼关会师。但此方案不被诸葛亮采纳,后来因为北伐不成功,于是就有人认为是诸葛亮过于谨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导致错失良机,才使北伐功败垂成的。

陇右战略与子午谷奇谋,战略与战术的区别

魏延

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究竟是对还是错?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笔者也看到有很多相关分析及论述,但,要么存在片面性,要么论据不够充分,始终不能服众。为解开这个疑问,笔者结合多方面史料的记载,并客观对比分析,希望能为大家还原这一历史真相。

在讨论“子午谷奇谋”之前,我们先了解下诸葛亮为什么要进行北伐。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避免蜀、魏两国的国力差距越来越大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也存在着很多争论。有人说诸葛亮北伐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平衡荆州派、蜀国本土豪强、益州派之间的势力。还有人说诸葛亮北伐是以战保命,为了将兵权牢牢地抓在手里,就象后来的姜维一样。

其实这些观点都是人为的猜想,是毫无事实依据的。诸葛亮是刘备选定的托孤大臣,蜀国的军政大权早就集于他之手,只要他愿意,就是拿下刘禅也是没问题的。他没有必要通过北伐来保持地位,至于朝廷内的派别问题,只要他还在,就没人敢有出格行为。其实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在《后出师表》中说的很清楚:

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后出师表》

诸葛亮明知敌强我弱,但他还是坚持北伐。因为不北伐就只能“惟坐而待亡”了,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蜀国安插在魏国的密探,将魏国的对蜀策略告诉了他。

陇右战略与子午谷奇谋,战略与战术的区别

诸葛亮

黄初七年(226年),诸葛亮出兵攻打南郑。这时魏国的朝中大臣大多主张出兵征讨,但中书令孙资却反对出兵。他以当年曹操征讨张鲁为例,他说:“当年太祖(曹操)为了掌握战略主动权,主动放弃汉中撤回关中,并安排兵力据险固守,就是为了避免无谓的消耗。”他劝曹叡:与其劳师动众讨伐蜀军,不如采取据险固守的方法来消耗蜀军,这样就可达到“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的目的。曹叡采纳了他的意见。

《资别传》: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又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帝由是止。

知道了魏国的对蜀策略后,诸葛亮决定用北伐来破局。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蜀、魏两国的国力差距越来越大,那么,他的北伐战略是如何规划的呢?

诸葛亮的北伐战略

从汉中攻入关中,一共有六条路线可供选择,分别是武关道、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以及祁山路线这就是著名的秦岭六道诸葛亮一共进行了五次北伐,选择了其中的三条路线。

1、祁山路线:进攻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联结羌人,占据凉州。

第一次北伐:一战祁山功亏一篑,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趁魏国正在东方与东吴交战,无暇西顾之时发动北伐。他派赵云作为疑兵进攻斜谷,他自己却率大军进攻祁山,战役打响后陇西三郡(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望风而降。但在关键时刻,魏将张郃在街亭之战中大破马谡。街亭失守后,蜀军失去了进军陇右的通道,失败已成定局,诸葛亮只好安排退兵,并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上书自贬三等,以示惩罚。

陇右战略与子午谷奇谋,战略与战术的区别

诸葛亮将西县一千多户人家迁回汉中,是为了扩充汉中的人口,补充兵力。因为当年曹操将汉中人口都迁走了,导致汉中人口严重不足。

第三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二郡,封死魏军偷袭金牛道之路

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派遣陈式进攻武都、阴平二郡。魏雍州守将郭淮带兵来救二郡,但诸葛亮亲自率军到建威牵制郭淮,郭淮知道诸葛亮出兵后,只好紧急撤退,陈式最终攻占了武都、阴平二郡。

诸葛亮攻占武都、阴平二郡是为了第五次北伐做准备。扼守这二郡就可防止魏军偷袭金牛道,而金牛道是蜀国的运粮通道。

第四次北伐:再战祁山,李严殆误战机失好局,诸葛亮设伏杀张郃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发动第四次北伐,他以木牛流马运送粮草,并率军包围了祁山堡,迫使司马懿和张郃出兵援救。但当战争进入胶着状态的时候,后勤却出问题了:负责后勤工作的李严不能及时将粮草运到前线,蜀军无粮只能退军。看到诸葛亮退兵,司马懿立即安排与他不对付的张郃带兵追击。

陇右战略与子午谷奇谋,战略与战术的区别

诸葛亮北伐路线

诸葛亮早在木门安排好弓箭手,当张郃一行追至木门时,一声锣响,蜀军箭如雨下,张郃猝不及防被射中膝盖,伤重不治而亡。

2、褒斜道路线:占据五丈原及北原,实现隔绝关中与陇右之间的联系

第五次北伐:五丈原遗恨,蜀国失明灯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发起第五次北伐。由于祁山方向魏国已加强防守,加上在第三次北伐时已经占领了武都、阴平二郡,解决了魏军偷袭金牛道的隐患。所以这次诸葛亮率军从斜谷口出五丈原。目的是攻占五丈原及北原,隔绝关中与陇右之间的联系,这样蜀军就可攻占陇右了。

但蜀军不能成功抢占北原,司马懿又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打消耗战。在与魏军僵持了一百多天后。诸葛亮操劳过度病逝,蜀军只好退回汉中。至此诸葛亮时代结束,蜀国失去指路明灯。

3、陈仓道 路线(第二次北伐)

建兴六年(228年)冬,诸葛亮为响应东吴进行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出散关包围陈仓,但因为守将郝昭已经事先在陈仓做好了充足准备,加上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蜀军攻打了二十多天都不能破城。此时蜀军粮草不继,又听说魏军的援军已到,再加上牵制魏军兵力的目的已达到,所以诸葛亮安排退兵。此时魏将王双率兵来追击,被诸葛亮设伏兵击败,魏延也斩杀了王双。

诸葛亮五次北伐中,第二次出兵陈仓道,第五次出兵斜谷,其余三次都是出兵祁山。从战争规模上看,有两次大规模战争(第一次、第五次北伐,两次目标都是攻占陇右),一次中型规模战争(第四次北伐),两次小规模战争(第二次、第三次北伐)。

从诸葛亮北伐选择的路线可看出,他的战略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先取陇右再图关中,而不是直接进军关中。他这样做是基于哪方面的考虑呢?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要采取陇右战略

先取陇右再图汉中,这是诸葛亮根据蜀国的实际情况及地理位置制定的北伐战略。在地理位置上,只要攻占街亭或同时占领五丈原及五丈原的北原,就可以将陇右与关中隔断,从而可以利用陇山这个天然屏障来抵抗曹魏的反扑。

如果先攻占长安,因为长安东面就是开阔地,此地形特别适合曹魏的骑兵作战,曹魏军将在此阻击蜀军,这样一来大规模决战不可避免。这就需要大量的粮草、士兵、战马等战略资源。这些资源仅依靠汉中供应是不够的,只能从益州通过金牛道或米仓道输送,由于道路险阻且路途遥远,很难保证及时供应。这点从诸葛亮北伐时经常缺粮就可看出。

陇右战略与子午谷奇谋,战略与战术的区别

陇右可偷袭金牛道

长安的西面的陇右也是一个隐患,它将会对关中、益州都构成实质性威胁。在公元217年的汉中之战中,刘备就派遣张飞、马超等人,从金牛道绕过阳平关进攻武都郡的下辩,同样曹魏也可派人从武都绕过阳平关袭击金牛道。这样一来,蜀国的粮道就会被截断了。而在三十五年后的公元263年,邓艾更是从沓中(陇右)偷渡阴平直接端了蜀国的老巢成都。

为了防备曹魏从陇右方向来袭,蜀国需要分出兵力来应对,这将会导致前线兵力更加捉襟见肘。但如果先夺取陇右,不仅可以获得粮草供应、战马以及兵源补充。还可避免曹魏偷袭的后顾之忧。

基于以上原因,诸葛亮制定了陇右战略,但陇右战略最终不成功。那么,如果用子午谷奇谋,北伐能成功吗?

何为子午谷奇谋?诸葛亮为什么不用此方案

子午道为南北纵向,长约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秦岭山中,南至石泉县,横穿终南山(秦岭)。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子午道是从汉中通往长安的最短路径,但谷内全部是靠架在悬崖峭壁上的栈道通行,非常险峻。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就提出从子午道出兵直取长安的方案。《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中记载: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长谓亮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而在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的“魏略”中则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比东方相合聚。”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不管是在《三国志中》还是在裴松之注的“魏略”中,都说明了两件事。第一是魏延的计划是直取长安或潼关,第二是诸葛亮不同意采用此方案。

陇右战略与子午谷奇谋,战略与战术的区别

子午谷奇谋

子午谷奇谋与诸葛亮的陇右战略是背道而驰的,这就是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的直接原因。陇右战略是诸葛亮通盘考虑了蜀国的国力、陇右的地理位置后做出的战略规划,也就是蜀国的国策。而魏延是站在汉中太守的角度提出子午谷奇谋的,他考虑的只是如何打赢一场战役而已,所以他提出子午谷奇谋时没有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去考虑。

子午谷奇谋可行吗

子午谷奇谋之所以成为千古话题,就是因为它未经过实践检验。它到底是否可行,现在也无法回到三国时代去验证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历史上与子午谷相关的案例来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1、 魏延在提出子午谷奇谋的其中一个理由是“如韩信故事”,指的就是韩信当年从汉中暗渡陈仓平定汉中的故事。

汉元年七月,齐王田荣叛乱,项王率军北上讨伐。刘邦及韩信决定趁此机会攻占关中,韩信首先派兵佯攻祁山,同时又大张旗鼓地安排几百个士兵去维修子午谷上的栈道。这成功误导了汉中主将章邯,他将主要防守兵力放在祁山及子午谷方向了。此时韩信却率主力部队迅速通过陈仓道进入关中,攻占了陈仓、雍城,章邯被迫自杀,汉军平定三秦之地。

韩信是通过陈仓道进入汉中的,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走子午道。其次,刘邦、韩信出汉中后就没打算要回来了,他们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所以不用考虑退路的问题,但诸葛亮北伐还要考虑后方的安全及退路问题。再者,韩信佯攻祁山方向的兵力,实际上是为了防守陇右的敌人。所以“如韩信故事”与“子午谷奇谋”没有可比性,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战术。

陇右战略与子午谷奇谋,战略与战术的区别

韩信

2、永和十年(公元354年),东晋权臣桓温第一次北伐前秦。他派遣梁州刺史司马勋从汉中出子午道进军关中,但被前秦丞相苻雄率七千骑兵在子午道击败,被逼退屯女蜗堡。《晋书》中记载:

后桓温伐关中,命勋出子午道,而为苻雄所败,退屯于女娲堡。

3、公元230年(太和四年),曹真接替了曹休的职位,升迁为大司马。他新官上任三把火,多次上书曹叡,建议先发制人出兵攻打蜀汉。当年八月,曹真兵分三路出发伐蜀,他亲自率领一军从子午道进入汉中。但因为子午道艰险难走,又碰上大雨连绵,栈道被雨水冲坏,曹真无奈一边安排维修坏栈道一边行军,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走了一半路程,已失去奇兵的目的,曹真无奈只能退兵。在《三国志》中有记载:

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馀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4、鸿门宴之后,项羽分封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汉元年二月,刘邦无奈只能率领本部人马通过子午道入汉中。刘邦这次成功通过了子午道,因为在出口处没有人拦截他。

历史上通过子午道进行军事行动的案例不多,这或许与子谷道过于险峻有关。从仅有的几个案例看,只要在子午道的出口有兵力防守,还没有出现过成功的军事行动案例。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会成功吗?相信在看了以上的案例外,每个人的心中都已经有了答案。

结语

“得陇望蜀”是历史上的共识,所以防陇是汉中的常规战略布署,这是诸葛亮制定陇右战略的一个主要原因。后来邓艾就是通过陇右偷渡阴平灭蜀的,这证明了诸葛亮的远见。

陇右战略与子午谷奇谋,战略与战术的区别

诸葛亮

蜀军缺兵及粮草运输困难的问是很突出的。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撤退并“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就是为了补充汉中的人口,因为当年曹操撤出汉中时将汉中人口批量迁出,导致汉中人口严重不足。而诸葛亮五次北伐,就有三次遭遇粮草供应不上的问题。平时军队的粮草主要靠益州供应,造成益州人民负担过重,运输又路途遥远。所以先夺取陇右,就可以解决粮草供应的问题。这是诸葛亮制定陇右战略的第二个原因。

至于“子午谷奇谋”,它不但达不到“陇右战略”的战略目的,而且风险系数又高,所以诸葛亮不可能使用它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