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中国》的精读深思(三)

 语文老王 2021-12-04

      第三章精读深思基本程序,含学生成果。

一、把握观点

《乡土中国》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①乡土社会生活安定,以土地为生的人们往往历世不移,每代人的生活环境基本;②生活环境相同决定了世代经验少有变化,无需累积;③生活经验口口相传即可,无需文字。

二、思维导图

图片

图片

  三、读写任务

部分浅薄的新兴文化正在消蚀古老的精神文化

葛罡嘉 高一13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互联网广泛普及。这一时代背景之下,诞生了“饭圈文化”、“网红文化”等之类代名词,虽说这些文化只是百姓娱乐生活其中体现,国泰民安下娱乐文化,但问题在于这些文化产业发展过于旺盛,且毫无价值意义,反而还会给青少年不良价值导向,更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承。

这些“文化”内涵浅薄,却势头凶猛,以“追星”这一行为主,形成许多追逐风靡的潮流,不少人花大价钱为偶像打call、攒人气票投、包机送礼等等。有时各路粉丝针锋相对,弄得两败俱伤,花式应援影响公共交通造成机场堵塞,热榜头条总是以明星为主。不是说不能追星,但追星有度,无节制无意义“私生”行为更应抵制这些文化无法体现价值内涵及时代精神,内容随意浅薄,败坏社会风气污染网络公共空间就更不应该被疯狂追求与推动发展。势头凶猛甚至往低龄化趋势发展,所以该抵制抵制合理正确适度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遭到制约,精神意识淡薄。以前的乡土中国社会拥有纷繁精神世界,留下深刻民族秘史,最为重要的是建立信仰去生活;对比现在,这些“文化”作用下,部分人失去信仰或者将信仰赋予错误的方向,古老精神文化传承更为艰难,可能被新兴文化所消蚀。再者乡土中国精神文化有延续的意义,其承载着人们对公平正义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和心理需求,尊重自然调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品质,同时还有儒家文化,汇集着礼义行为风尚。

我们无法否认,时代不断发展总会带来“新”的事物以适应发展,但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要传承优秀古老精神文化,巩固社会思想。

乡土中国中的自然崇拜

高一10 张瑞森

在具有乡土性的中国社会中,对大自然的崇拜是一种人之常情,这种对大自然的崇拜之情和中国社会之性质,以及人民生产生活的方式有着重大的关系。

高志明在一篇对《白鹿原》的读后感的文章中说:“白鹿原上的自然崇拜主要体现在乡民对天、对地的崇拜。”在白鹿原中流传着一句咒语:白鹿村的人口永远冒不过一千,啥时候冒过了肯定就要发生灾难因此白鹿村里的人对天十分崇拜其实很多村落都对大自然有着崇拜中华文明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明,其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是通过种田来获取食物所以人们对于土地有着崇拜是十分自然的,因为人们希望土地能肥沃一点,以便人们田,当然气候天气与种田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古人还特地为此发明了二十四节气,由此看出天对种地也有十分大的作用,所以人们自然也会十分崇拜天。

人们对天地的崇拜主要体现在无条件崇拜和服从上。古代中国人民信奉许多神明,他们有许多住在天上或地下,所以天、地就被赋予了神明的住所的象征。从这方面来说,人对天地无条件的服从不是没有理由的。高志明在那篇读后感中这样解释:“中国人观念中的天既是客观存在的天空,又有主观意志的抽象的天神,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三者有机统一为一体,内化于人民的心灵,承载着人民对公平正义,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和心理需求。

当然,人们除了对天地的崇拜之外,还对特殊灵物有着崇拜。《白鹿原》上的人民对白鹿十分崇拜,因为白鹿原上有一段关于白鹿的美好传说,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对龙也有崇拜,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灵物,我们因此也时常自称为龙的传人,其实被选作灵物这一物(动物或物品,并不一定真实存在,但他始终能给予人们希望与光明,并引领人们向美好的方向发展。

所以在中国社会中,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崇拜是显而易见,这种崇拜既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想象,又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佩与喜爱。可以说,这种自然崇拜是人们的精神、信仰支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