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感于胡、冯教授关于健康的对话

 昵称35641324 2021-12-05

            文/想要旳未来

       多次在微信群中看到朋友转发一篇题为“胡大一教授与冯周琴教授两位医学大家的精彩对话”的帖子。

估计很多人都看过这个帖子。因为传的人和传的次数很多,所以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是听懂并赞成两位权威专家的告诫的。为便于讨论问题,我把其中一些精彩内容摘录如下:

你身体再棒,也经不住B超、CT、磁共振、DSA等各种检查或化验的考验。要想证明一个人没有任何病,很难,要想证明一个人有病,很容易。

● 有的医生会放大异常,把危险因素当成疾病,把阴天看成已经在下雨。

● 还有一种情况,把老看成是病。老就是老,根本不能用年轻人的标准去衡量。

● 一个人,与慢性病为敌,过度治疗它,它一定也会与你为敌,更加伤害你的健康。

● 我们看到自己脸上有皱纹,头发变白了,从来不会担心害怕,但看到自己颅内动脉有一个斑块,就整天惶惶不可终日。完全没必要。

● 要正确看待年龄,正确看待身体,正确看待疾病,正确看待医院和医生。

对胡、冯教授的上述精彩对话,我感触颇多:

1.不要太把体检报告中的指标当回事

教授说,“要想证明一个人没有任何病,很难,要想证明一个人有病,很容易”,确实如此。

试问,当下医疗机构给出的体检报告,能找出几个人一点问题都没有?倘若从体检结果推而广之,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推出这样的结论:当今的人类,基本上就是一个病态的种群。这显然不符合生物演化的现状和规律。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来质疑现在的健康体检的科学性和正当性。

对于体检报告给出的一些指标和结论,我的看法是,即使一些指标超出了所谓的正常范围,只要在短期内(半年或一年)没有较大的变化(没有快速加重或恶化的趋势),就不必太过紧张,也不一定采取医学干预的手段将其控制到所谓的正常水平。注意观察和定期监测就可以了。例如我自己长期以来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指标都明显偏高,但我从来不用药物去干预,至今也未发现明显的心脑血管问题,血压也历来都是正常的。

我觉得,观察个人的身体状况,最好还是用最简单直观的方法来判断:吃得好,拉得好,睡得好,脸色好、体力好。这“五好”完全可以作为健康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标准。至于体检,可以作为参考,但不必太在乎。

2.大多数危险因素并没有医界说的那么危险

现代医学之所以把“正常范围”限定得那么窄,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医学界既没有能力去把控危险的程度,也没有能力来锁定真正的危者,所以只能让众多不是病人的“病人”陪着少数真正的危者一起受罪。其潜在的逻辑是:宁可错治一堆也不错放一个——错治一堆无人责备,错放一个乃医者的失败。

其实,真正的危险并不是那些可能致病的危险因素,而是把小概率问题当大危险来处置、把普通的危险因素当做随时都会爆发的危险来对待。这正是造成过度医疗的最重要原因。

例如高血压“病”。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血压略有偏高往往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高得不是很多,或者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一般都不宜用降压药去控制。据了解,控制或不控制血压,脑卒中发生的几率差得并不太多。有权威专家曾说100个高血压者服用降压药,只有4、5个人会真正得益。也就是说只有5%的高血压人会从中得益。

又比如胡、冯教授说到的斑块问题。我相信人体血管中的斑块绝不在少数,上了年纪的人绝大多数或多或少都会有斑块问题。那些斑块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属于生理现象而非病理问题。而斑块掉落到血液中的情况则是少之又少,属于小概率事件,或许并不比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更高。所以专家说完全没必要担心。

我曾经见过一位着名的医学专家在媒体上坦率地承认,“医生对大病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如果在门诊看病,误诊率是50%。”我就想不明白,这么高的误诊率,比起许多危险因素来说要高得多,为何人们就不怕误诊呢?我觉得这与宗教崇拜是一样的道理。

3.伴随着生理老化和慢性病而出现的危险因素,大都是不易消除的

生老病死是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无法抗拒。伴随着生理老化和慢性病而出现的危险因素,根本就是自然规律的固有内容和组成部分,所以大都是难以消除的。在我看来,最有效的应对方法,是尽可能的让老化和慢性病的进展速度最大程度的慢下来。

我认为,对待生理老化,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养”。关键是要提升人体的气血。只要人体的气血足够强,就可以保持相对旺盛的新陈代谢,就不会老化得那么快。现在养生的方法已广泛普及,只要有心,很容易获得相关知识。

对待慢性病,一般不宜用“治”的方法而应用“调”的方法来应对。所谓“调”,是要调整那些产生和利于慢性病发展的土壤和条件,而不是想尽办法去遏制慢性病的发展。事实上,只要存在适合慢性病发展的土壤和条件,人类就没有能力去遏制它的发展。就像教授所说,“与慢性病为敌,过度治疗它,它一定也会与你为敌,更加伤害你的健康”。

就算是恶性肿瘤这样的慢性病,对老年人来说,动刀子前也要三思而行。对一些属于老年生理性的肿瘤(例如前列腺癌),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不要去碰它,它对老年人的生命威胁并不大。如果小题大做大动干戈,其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知识和见识都告诉我,上了岁数的老年人用手术加放化疗的方式去处理癌症,其生存期大都不会比保守疗法来得更长,皆因他们年事已高,早已经不起那样的折腾。既然早晚都要走,在明知希望不大的情况下,何苦再去吃那样的苦头呢?

4.不要相信真的有那么多需要治疗的疾病

过去对病的定义是:“病”是在一定诱因作用下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最常用的定义是“对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现代医学对人体的各种生物参数都进行了测量,其数值大体上服从统计学中的常态分布规律,即可以计算出一个均值和95%健康个体的所在范围。习惯上称这个范围为“正常”,疾病即属于不正常的范围。可是,现在医学界把5%与95%的病与非病的比例关系掉了个头,好像95%的人都有病,只有5%的人还算是正常无病之人。近些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大量体检机构给出的体检结果就是这样的结论。

写到这里,正好看到微信群里一篇谈论骨质疏松的文章,说骨质疏松症被称为“无声无息的疾病”,90%以上的人不知道自己患骨质疏松。

真奇怪!本来,骨头作为人体组织的一部分,自然会随年代增长而同步老化,骨质疏松就是骨头老化的正常表现。可现在大多数人随年龄增长而自然疏松的骨质,居然被医家称为“病”了?这正是胡、冯两位教授对话中说到的“把老看成病”的典型实例。

我想,如果真的有那么多人都处在非正常的疾病状态,那么医学一定存在重大问题。或者是医学理论和标准存在重大问题,或者是医疗手段和方式存在重大问题,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如果一个种群真的95%的个体都处于病态,那或许这个种群离消亡的日子就不远了。你能想象人类已经处于这种状态了吗?

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许多“病”是被图利的药商和走火的医界造出来的。我们一定不要相信有那么多的病和那么多的病人,也没有那么多的病和病人需要治疗。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给自己的基本态度是,少去医院少吃药。只不过,要想少去医院少吃药,还是要注重保健养生,不能盲目的顺其自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