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金輝映|保利艺术博物馆藏 青铜器

 RK588 2021-12-05
图片
西周早期 神面卣

图片

保利艺术博物馆

坐落于北京,

青铜器是这里

馆藏文物中

最精华的内容。

与前面介绍大多数

地方各级馆藏

青铜器不同的是

之前我们介绍的都是

有明确出土信息的文物。

这里是以

海外回流为主。

作为回流文物,

与我们之前总提到的

“征集”有类似的特点,

一个是年代问题,

还有真假难辨。

保利艺术博物馆

在早些年

就已邀请如

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先生

夏商周考古泰斗李学勤先生等

当代青铜器研究领域

顶级的专家学者

下了相当多的功夫,

他们对于其馆藏青铜器

做了有关论述。

保利艺术博物馆

还将这些论述

收录于该馆的

专业论著中。

可见其馆方用心之处~

保利艺术博物馆

这些文物

即将迎来外展,

也正巧在

早些时候

拍摄了相关照片

一直没有整理。

本篇会结合馆方的

相关论述,

对个别青铜器,

我会尝试

适当的延伸拓展,

由于我手头上

有相关的资料,

可以为这些

海外回流文物

提供参考比照。

会有不全面的地方

也请见谅。

也欢迎大家

通过后台

跟我交流指点批评。

用馆方的话来说,

本次外展会把

保利艺术博物馆

青铜器展厅

“搬空”,

也希望我的整理

能为后续大家参观

提供一点参考。

从而更好地享受

这场“青铜盛宴”。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合理合规转发文章


图片

图片
西周早期的青铜卣,
为目前所见造型和装饰
最怪异、艺术水平
最高的一件。

卣的器盖与器身
两面皆为神面,
神面头有双角,
双睛圆鼓,直鼻小耳,
大眼暴张,吡出两颗獠牙,
在威猛之中又略带笑意。
即使你变换位置,
它的双眼仍紧紧盯着你,
给人以摄人魂魄之感。
器盖顶端站立一只枭,
即猫头鹰。
提梁由共用一尾的
两条龙组成,
龙尾上翘。
提梁两端各有一个
由象鼻、牛头、羊角
组合而成的怪兽。
器身中央部位伸出一个貘首,
貘是一种食蚁兽,
目前仅分布在
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热带地区。
圈足部位则装饰有
一头双身的龙,
龙首居中前凸,
龙身左右延展;
恰与提梁上的双身龙相呼应。

图片
专家认为,
卣上的神面就是
当时人们心目中
最高的神――天帝,
而龙、枭、貘及怪兽等
则是“天帝”属下
掌管各方的神怪。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不论造型多么复杂,
表面皆以刻划的花纹作装饰,
只是花纹在
深浅、层次上有所区别。
而这件神面卣
则完全是一件立体的艺术品,
具有超凡艺术感染力。
专家们认为它
是百年难遇的艺术珍品,
可谓天才之作。
之前的关于羊子山
西周早期噩国青铜器的分享中
提到过一度有专家怀疑
这件神面卣为伪造,
也正是羊子山噩国青铜器的出土
给这种神面纹
提供了出土的相关信息。

图片
图片

这几件最近在上海博物馆展出。


图片
图片
西周早期 倗季凤鸟尊
图片
这件西周早期凤鸟尊,
尊盖内侧有2行8字铭文:
“倗季乍祖考宝尊彝”,
明确标明其为商周时期有名的
倗氏家族某位成员所作的
青铜礼器。

尊通高50厘米,
胎体厚重,质地精良,
保存极佳。
通体表现一只昂首挺立的
凤鸟形象,
头顶花蕾状高冠,
勾喙前伸,
长尾披垂。
凤鸟的背部设置圆拱形器盖,
盖上挺立一只小凤鸟,
一幅神情怡然的样子。
大小凤鸟通身
均装饰鳞状羽纹等纹样,
繁复而美观。

三千年前
我们的祖先
格外崇尚凤鸟,
商人以此为图腾,
有所谓“玄鸟生商”之说;
周人则将之
视作民族的守护神,
视为祥瑞。
这件凤鸟尊形体巨大,
气势不凡,
且造型奇特,前所未见,
是目前所见最为精彩的
凤鸟形象的立体的青铜尊,
也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兽面纹 铜胄

铜胄顶部起脊并与
面、顶、颈连铸成一体,
胄上没有铸缝痕。
胄面饰浅浮雕状
简化兽面纹,
长角、大眼、小耳,
正视似牛面状。
宽大的牛角一直向后弯曲
延伸至耳部以上,
角的下方为
两只呈「臣」字形的大眼睛,
大而圆的眼球突出于器表,
在两眼的中间为菱形的鼻子,
眼的左右两侧
各有一只小耳,
在相当于嘴的部位
可露出戴胄者的面孔。
胄的表面光滑,
布局对称合理,
通体给人一种
庄重威武的感觉。

图片


图片
西周早期 曾国 兽面纹青铜器

至于这件怎么用?

看看下图

您一看就能懂了~

图片
滕州博物馆 藏

图片
江西省博物馆 藏
新干大洋洲出土

类似于当下的头盔,

不过这类器物

通常会用在祭祀活动和

战争中。

图片
西周 凤首扁盉

商周贵族
行“沃盥之礼”,
也就是洗手,
需要用盉
从上向下浇水洗手,
洗手水落入盘中;
盉与盘相配构成一整套
行“沃盥之礼”
所必需的重要器皿。

图片
这件西周晚期铜盉
为极少见的扁盉,
通高44.5厘米,
为目前所见形体最大的
古代青铜盉之一,
而且工艺复杂,
具有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它的装饰十分复杂而精彩,
盖纽为一只大型凤鸟,
双翅上翘。
凤鸟身上
又有一只勾喙的小鸟,
被一只回首卷尾的虎抓住,
虎前后腿回环成为穿孔,
通过穿钉使器盖与下方的把手
相连接,
上下扭运灵活,
设计十分巧妙。

图片
图片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藏

图片

西周 立兔形尊 酒器


  这件西周时期兔形尊是

目前所知中国时代最早

也是唯一一件立兔形尊,

距今已有2900年的历史了。

兔子三瓣豁嘴,四瓣蹄,

两只大耳上举,短尾下伏,

形象十分写实。
  这件立兔形尊背上

还有一只伏卧的小兔

作为器盖的钮。

虽然它的形体很小,

但鼻眼清晰,相当传神。

它与立兔相结合,

好似表现一只

原本安安静静伏卧在

草丛中休憩的小兔,

突然被狩猎队伍的马蹄声、

弓箭声惊醒,

当即站起身来四下观瞧,

并随时准备逃跑的场景,

艺术构思十分精妙。
  立兔形尊盖内有2行13字铭文,

标明它当时一位名叫典的贵族,

因为周王命令小臣丰赏赐给他

一件较用具,

他为了纪念这件事情

而制作的。

图片
商代 兽面纹方鼎 食器
方鼎
是商代最高等级的
青铜礼器之一,
它的主人一般都是大贵族,
制作工艺相当讲究,
这件商代晚期
青铜方鼎也不例外。
腹壁的上层装饰有
两两相对的独角龙纹;
下层装饰卷角的大型兽面纹,
花纹下衬以细密的云雷纹。
四足上还装饰
阴线的云纹和蕉叶纹。
虽然体量不算很大,
但整件鼎铸造工艺精湛,
装饰纹样层次丰富而鲜明。
鼎内还铸有6字铭文,
一侧内壁上有4字,
标明它是一位贵族
为他的父辈制作的,
内底上有2字铭文,
其中第一字
为其所在部族的名称。

图片

图片
商代 册鸟豆鼎 食器
 
鼎在古代是一种食器,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
叫做“三足鼎立”,
确实,
中国古代圆鼎
大都是三足,
这也符合“三点一面”的
力学原理。
夏商周时期,
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但更多被用作礼器,
用来“别上下,等贵贱”。
各级贵族因其等级不同,
使用鼎的数量也不同,
规定很严格,
并以此来作为区别
人们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
 
据记载,
当时周天子用九鼎,
诸侯用七鼎,
大夫用五鼎,
元士用三鼎,
士用一鼎,
而平民百姓,
是绝对不可以使用鼎的,
甚至会招致杀身之祸,
可见鼎在古代的地位十分高。
这件鼎胎壁厚重,
铸工精致,
造型也十分端庄。

图片
图片

图片
商代 眉鼎 食器
 
这是商王盘庚迁殷前后的
一件铜鼎。
鼎是从陶制的三足釜(锅)
演变而来的,
最初只用于烹煮食物,
后来用途发生重要改变,
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
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礼器之一。
这件鼎下有三只尖锥状的足,
可在下面烧火烹煮鼎腹中的食物。
当年人们就曾用它烹煮肉食,
至今外表还留有少许烟灰。
商代铜器的装饰还较简单,
像这件鼎
就仅在肩面装饰
一条不太宽的兽面纹带,
兽面共九个,
四周衬以云雷纹。
鼎的内底上还有一字铭文,
就像是一只有眉毛的大眼睛,
学者们把它释作“眉”,
认为是古代某一氏族的族徽。
根据以往的发现,
这个眉族可能分布在
今天山东西南部一带。


可别小看这一个字铭文。
中国铜器上铸刻铭文
开始于商代早期,
但仅有个别发现。
到盘庚迁殷前后,
虽然铜器上铸铭文的
风气逐渐兴盛起来,
但有铭文的铜器
数量仍很少,
且一般只有一、两个字,
多者也不过四、五字。
这件鼎有一字
铭文就很不简单。

图片
商代 版方鼎 食器
 
这件商代晚期方鼎,
保存完整,
铸工精良。
鼎身四壁近口沿处
各装饰一首双身蛇,
即中国古代神话
传说中的“肥遗”,
左、右及底边处
还各装饰有一条乳丁纹带。

鼎内还有两处铭文,
其中壁上有6行37字的铭文,
铭文的大意是:
在乙未这一天,
商纣王祭祀他的父亲帝乙,
属于肜日(一个月的一旬)祭祀。
商纣王自管城
(即今河南郑州)出发
进行祭祀活动,
返回时,
又进入管城,
王赏赐给墉贝,
墉以其父亲丁的名义作了
这件珍贵的青铜礼器。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
商纣王二十二年的五月。
鼎内底亦有一鱼形族徽。

图片
图片
依据铭文可知,
这件方鼎是由商代贵族墉于
商纣王二十二年制作的。
其铭文多达37字,
是十分罕见
商代长篇铜器铭文。
不仅如此,
其内容涉及
商纣王祭祀其父帝乙,
其中“文武帝乙”一词
是继北京故宫
所藏四祀  其卣之后
第二次见诸商代铜器铭文,
以充分的证据证实
商王帝乙的存在,
解决了史学界长期以来
围绕其是否存在的争论。
更为重要的是,
铭文中详细记述了
商纣王的王年、月、日及肜日,
时代要素齐全,
可以据此补充排定
商代“周祭”的历谱,
与之相近的仅有现藏故宫的
二祀、四祀、六祀其卣
及现藏日本泉屋博古馆的宰角等
寥寥数器。

图片
西周 王作左守鼎

这件西周晚期
大鼎的内腹壁上
有“王作彝左守”数字铭文,
标明它是周王专门
用于祭祀的一件大鼎。
鼎通高41.5厘米,
造型十分雄浑端庄。
外腹壁装饰
十二只回首卷尾的
大型凤鸟纹,
凤鸟纹下
还以细密的卷云纹衬底。
根据器形和装饰等方面,
专家们认为
这件鼎的主人
应是西周中期的周恭王,
或是稍晚的夷王或厉王。
考古学家们苦心求索近百年,
一直没有发现
周王陵墓的踪迹,
目前所发现的
明确的周王铜器
存世不过六七件而已,
作为鼎则仅此一件,
故极为难得。

图片
这件周王鼎
入藏保利艺术博物馆,
是在1999年12月底。
当时,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
在香港一家古董店中
偶然发现了这件鼎,
不过当时它里里外外
覆盖一层绿色的锈,
有人曾为了找铭文在鼎内底上
刮了几道,
但没有找到,
专家们明白鼎的铭文不太可能
在底部,
要有也应该在内腹壁上,
随即重点观察了鼎的内腹壁。
突然,
专家们在靠近
口沿处的锈下
隐隐约约发现两个横道,
很像“王”字!
专家们不动声色,
随即向货主提出
要将这件鼎
带回北京。
这件鼎一到北京,
就被送到有关单位
做X光检测。

检测结果验证了
专家们的猜测,
鼎内壁绿锈下果然有“字”。
经过除锈处理,
隐匿多年的铜鼎铭文
终于彻底显露出来。
就是这么偶然之间,
中国又一项
重要文物考古
新发现诞生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藏

图片

图片
西周 师酉鼎 食器

这件青铜鼎,
造型、装饰均具
西周中期青铜鼎的典型风格。
鼎内有铭文10行92字,
标明它是一位名叫师酉的贵族
为了纪念周王在太室接见他,
并赏赐给他
一件豹皮大衣而铸造的。
这篇铭文不仅字数多,
而且内容极为重要。
铭文开篇有
“隹王四祀九月初吉丁亥”等字样,
年、月、月相、干支四项俱全,
如此完备者存世仅30余件而已,
而且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
师酉簋密切相关,
对西周青铜器断代等
方面研究
有重要价值。
专家们一般认为,
铭文中的周王应为周恭王,
那么这件青铜鼎
就铸造于恭四年,
是恭王时代的标准器。

图片
这件大鼎,
据传出自河南平顶山市
叶县春秋晚期
许国国君许灵公之墓,
是为许灵公陪葬的
一套七件列鼎中的一件。
鼎通高63厘米,
最宽处达79厘米,
气势雄伟。
鼎外周壁嵌接
六个造型奇特的怪兽形耳,
怪兽头竖大耳,
大尾上卷。
鼎口沿处装饰
细密工整的交龙纹,
腹部饰四周垂瓣,
内饰交龙形。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
保利艺术博物馆
收藏这样纹饰的青铜鼎
还不止一件,
另外一件
也展出了
可并没有在这个展厅里,
大家如果有机会去的话,
不妨找找看,
另外一件在哪。
一定要留心,
不然很容易忽略的~
这次外展
哪一件会来
与大家见面了?

图片
迄今发现的
这一时期的大鼎
制作工艺和装饰都较为简单,
而这件大鼎通体满饰花纹,
甚至连鼎足底部
亦装饰有兽面纹,
整体装饰极为精彩罕见。
作为春秋时期
某一诸侯国国君
所用的青铜礼器,
它既是迄今所知
春秋时期最高等级的青铜礼器,
也是目前所见春秋时期体量最大、
工艺最精美的青铜大鼎,
是春秋时代青铜艺术的
杰出代表作。

图片
之前同大家分享过的
广东大观博物馆收藏的
一件青铜鼎。
通常认为这类样式的鼎
是深受楚文化影响的
产物。

图片
图片
河南博物院 藏
图片
图片
上海博物馆 藏
图片
平顶山博物馆 藏

图片
春秋时期 龙虎钮盖变形交龙纹鼎

这件鼎为
春秋早中期秦国制品,
铸造工艺颇为精湛,
为早期秦国青铜器的代表作。
其设计颇为巧妙:
鼎上设置一个扁平的器盖,
盖正中设一环形钮;
两侧出榫,
插入鼎耳内;
盖边缘还有意增厚,
并设有三个小卡子,
使盖与鼎身之间
扣合得非常紧密。
如果再穿过盖上的环形钮和
两个鼎耳加装一根木条的话,
扣合更为严密,
丝毫不必担心
鼎内食物洒出来。
鼎盖周边还装饰有
三条立龙与三只伏虎,
亦相当精彩。

图片
春秋 龙纹流鼎 食器

图片
这件青铜鼎鼎口
一侧设一流口,
鼎中液体
可通过流口倾倒出来。
这件小鼎应铸造于
春秋早中期的晋国,
异常小巧精致,造型亦相当特殊;
它的流作虎首状,
虎张大口以为流;
另一侧把手作貘首形。
鼎上置一平盖,
盖面中间立一兽钮,
兽纽为犬形,
昂首端立,身插双翅;
兽纽前后的盖面之上各饰
双身的怪兽,
其虎首龙身,
身体盘曲,
互相纠缠。
小鼎整体构思奇异,
充满了神秘气息。

图片

图片
西周 暦簋 食器
 
商周时期的青铜簋上
有一对器耳并不奇怪,
但簋上有四耳的则很少见。
3000年前
西周早期铸造的历簋,
就是一件少见的四耳簋。
 
历簋的口沿和腹部四面,
各有一个由弧身向内的
龙形怪兽构成器耳。
与一般的簋耳不太一样的是,
龙形怪兽的下方
还凸出一小块,
形成长方形的垂珥,
垂珥上装饰凤纹。
这类簋存世极为罕见,
目前全世界收藏的四耳簋
还不足10件。
历簋的装饰虽然很简洁,
但相当精彩。
簋的颈部饰一周圆涡纹,
足上饰大型兽面纹;
所有纹样都凸起较高,
清晰而美观。
历簋的内底上有2行7字铭文:
“亚(俞)历乍(作)父乙彝。”
标明这件簋
是贵族历
为他的父亲乙制作的
青铜礼器。

图片
图片
馆方这里提到了数十件,
本人有幸见过几件,
特就手头上的
整理如下:

图片
河南博物院 藏

图片
随州博物馆 藏 噩国四耳方座簋
图片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藏
这件还带盖子,
越发显得珍贵~
图片
图片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藏 四耳簋
这件平时不展出
本人有幸
在临展中碰到。

图片
商代 云雷垂叶纹簋  食器
 
簋是中国古代用来盛放
煮熟了的饭食的器具。
这件商代晚期铜簋,
肩部、圈足均装饰云雷纹,
器腹部再装饰一周
近似于倒垂树叶的三角形纹。
它形体较大,
较为少见。
器表为蓝色锈所覆盖,
几乎通体蓝色,
更为少见。
这种蓝色锈的成份为硫化铜,
是青铜器在埋藏过程中
与周围含硫的物质
发生反应后生成的,
其生成条件特殊,
较常见的成份为氧化铜的
绿色锈要少见得多,
因此早年北京古董行里
称之为“宝石蓝”,
以形容其珍贵。

类似这种蓝锈

在曾国青铜器里

很常见。

以下几件

出自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

叶家山出土青铜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宜城博物馆 藏

图片

商代 豰簋 食器


簋,
古代盛食物的器皿,
也可用来盛放祭品。
这件青铜簋整体保存较好,
属无耳簋类,
或可称之为盂。
器表晶莹光亮,
且多处覆盖一层
淡淡的蓝色锈,
典雅美观;
器内则锈蚀较为严重。

器壁向上斜侈,
口沿略向外卷,
口缘收作圆唇。
口部以下的器壁较直,
向下倾斜,
没有明显的颈部和肩部。
腹壁下部折转,
与平底相接。

圈足较高,
上小下大,圈足下缘向外略撇,
圈足上段有三个等距离分布的
横长方形小穿孔。
器表纹饰分为三层,
最上层,
口沿下以三个高浮雕状的
小虎头为轴线,
两侧各饰两只凤凰纹,
形成三组相同的图案。
中层为菱格乳钉纹。
下层,圈足纹样的中心
是一个带短扉棱的鼻翼纹,
两侧各有一凤鸟纹。
铭文中有一字为“豰”,
同样铭文的铜器,
还见于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的
兽面纹爵和一件圆涡纹罍。

图片
西周 应国爯簋 食器
 
这件西周中期铜簋
造型颇似
秦汉时期的奁形尊,
较为特别。

簋的盖和器底上
均铸有5行57字铭文,
大意是:
在周历十一月丁亥这一天,
周王来到了卫国的姑城,
他没有忘记应国公室,
赞美了应国公室人员,
并赏赐给他
三十朋的贝和四匹马。
为了纪念这件事,
作了这件铜簋,
用它早晚祭祀。
这段铭文标明
它是应国公室人员所铸,
而依据其他铜器铭文,
这位应国公室人员为应侯公之子,
后来他和他的儿子
也都当上了应侯。
在目前发现的应国
有铭文铜器中,
这件簋是
字数最长的一件,
而且它的内容
对探讨应国的历史,
特别是周王朝与应、卫等
诸侯国的关系具有重大价值。

图片

图片
西周时期 木羊 簋

这对西周早中期之际的铜簋,
造型奇特,
很像今天的围棋盒,
小口,
腹部圆鼓,
只是腹部两侧
多了一对兽耳而已。
 
器内底有铭文9字,
最后明确标注其族氏“木羊”,
与1976年陕西扶风
庄白青铜器窖藏中
出土的多件铜器,
同属于微氏家族之物,
但这对簋时代早,
对研究这一著名西周大族及
庄白窖藏有重要参考价值。

图片

图片
西周 白敢盨 食器
 
是周人特有的
一种盛装米饭
一类饭食的专用器具,
据研究,
盨最早发明于西周中期,
在西周晚期曾盛行一时。
到了春秋初年就慢慢消失了。
这件西周中期的白敢盨,
是目前所见的
最早的青铜盨之一,
对人们了解盨
这种存在时间颇为
短暂的青铜礼器的起源
有重要价值。
这件盨器体呈长方槽形,
两端有兽首状的衔环,
下面有四只扁足。
盖面微微隆起,
中间有一个方便
提取的环形小钮;
盖面四角设有四只扁钮,
当它仰放之时,
则变成了
可供盛放食物的盘,
设计巧妙。

图片
白敢盨器盖和器腹内壁
均有铭文,
其中盖内铭文3行18字;
内壁铭文字数稍少,
计3行12字。
两处铭文均明确标明
它为“宝簋”。
专家们研究后指出,
通过这一铭文,
连同其他发现,
可以肯定地讲,
盨就是从簋发展演变而来的!
这对盨还有一个特别之处,
那就是当年它们
埋藏地下之时,
盖与器身扣合得颇为严密,
故而盨内锈蚀程度很轻,
其中一件盨的右上角
未经任何腐蚀,
几乎还是当年初制时
那样熠熠发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商代 先斝 酒器
 
这件商代晚期铜斝通高45厘米,
属于存世少见的商代大型铜斝。
这件铜斝三个丁字形足较高,
造型颇显优雅。
器外壁上饰兽面纹及蕉叶纹,
具有当时青铜器装饰的典型风格。
器底上有一字铭文「先」,
表明它与保利艺术博物馆
所藏先方彝一样,
都是商代「先族」的遗物。
先族为商代大族,
活跃在以山西浮山为中心的
晋西南地区。

图片
图片
商代 先方彝

方彝
是仿照宫室外形制造的
屋形礼器,
平面呈长方形,
上有四阿顶盖,
中为斗形器身,
下接方形圈足。
青铜方彝自商代晚期出现,
至西周中期时便逐渐消失,
存世数量极少。
这件方彝直壁,
外无扉棱装饰,
如此造型存世
仅三四件而已,
更属罕见。
这件商代的方彝
通高18.2厘米,
体量不大,
但工艺极精。
器盖和器身
均以兽面纹为主纹,
下衬云雷纹地,
器身兽面纹上下
还装饰有龙纹、蝉纹等纹样,
装饰十分讲究。

图片
这件方彝器盖与器身内壁
有一字铭文“先”,
标明它是商代“先族”的遗物。
先族为商代大族,
活跃在以
山西浮山为中心的
晋西南地区。

图片

图片
商代 兽面纹觥 酒器

图片

商代 兽面纹觥 酒器

图片
这件小巧的提梁壶
铸造于商代晚期,
整体保存较好。
壶腹的两侧设置提梁,
器口上有小盖,
通过精美的小提链与
提梁相连,
虽历经3000多年,
但各部分连接丝毫未损,
让人惊叹。
通体装饰兽面纹等纹样,
器身兽面纹带并非对称布局,
而是由三个单元构成,
极为少见。
图片
江西省博物馆 藏
新干大洋洲出土

图片

湖北省博物馆 藏

商代盘龙城遗址出土


图片
目前所知商周青铜卣数量不少,
以器腹剖面形状而言,
几乎均呈椭圆形,
器腹剖面呈椭方形的
则极为罕见。
这件西周早期的 仲卣
就是其中难得的一例。
这件卣器表几乎遍布花纹,
甚至连人们视线
看不到的器内底上
也装饰有四组夔龙纹,
装饰极为繁复。
盖顶正中为
由四只蝉构成的菌形钮。
器颈部两侧有环形钮,
钮内套装龙首提梁,
龙首披角极力外展,
十分夸张。
器表以云雷纹为地,
上饰兽面纹主纹,
兽面两侧各有一龙及凤鸟。
盖与器身口部及
圈足还装饰有龙纹带。
这件卣造型特殊,
工艺精美绝伦,
且富有特色,
故被专家们称誉为
西周青铜卣中的
精品、绝品。

卣盖及器底上
皆为2行6字铭文: 
 仲作宝尊彝。
可知其为西周时期
一位名叫  仲的贵族所铸。

图片
图片

图片

犅伯卣


这件青铜卣
通高达42.6厘米,
为已知商周青铜卣中
形体最大者之一,
且制作精致,纹饰华丽,
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中
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该卣器体形制
具有商末周初
青铜卣的典型特点。
断面呈椭圆形,
直口弧壁,瘦身垂腹,
形态介于壶形卣和罐形卣之间。
圈足切边。
上置弧顶盖,盖缘方折,
两端无犄角。盖顶设钮,
钮呈花蕾状。提梁横向,
装置在器口的左右两侧。
通体纹饰以云雷纹衬底。
器身的左、右、前、后四侧,
由盖至圈足,
有钩状扉棱贯通。
……通体装饰极为繁缛,
但层次分明,繁而不乱,
非常精彩。

这件青铜卣盖器対铭,
周边有「亚」字形框,
框内铭文2行14字。
这件青铜卣铭文虽然字数不长,
但内容颇为重要,
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关于其内容,
马承源、李学勤、裘锡圭三位先生
已有详细的考释。
(编者按:见《保利藏金(续)》专论部分,
第240~251页)。
此外,这件青铜卣的器底铭文中,
还保留着一篇
其上铸有云纹的器物碎片,
当是铸造时的填片遗留,
这一现象极为罕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周 司尊 酒器
 
这件西周早期铜尊,
内底有八字铭文:
“司作父已宝尊彝”。
表明其为一位名叫司的
西周贵族所作。
尊作觚形,
尊体等距离
设置四条宽大的扉棱;
从上至下装饰蕉叶纹、直棱纹、
凤鸟纹等纹带,
其中腹部
以凤鸟纹为主题纹样,
所饰凤鸟形象突出,
头顶高冠,冠作放射状,
俨然太阳一般。
司尊通体装饰复杂,
十分豪华精美,
而且颇具特色,
相当难得。

图片
西周晚期 应侯壶
铸造于距今
2800年前的西周晚期。
胎体厚实,
工艺精美而又十分气派,
为难得的西周青铜重器。
壶上有大圈顶的盖,
盖面中心装饰有
一只团身飞舞的凤鸟。
壶身装饰双线条的波纹,
虽相对简洁但雄浑有力,
颇具气势。

器盖与器身
均铸有13字铭文:
「应侯乍(作)旅壶,
其万年永宝用」,
表明它们的主人是分布在
今天河南平顶山一带的诸侯国
应国的国君。
当年,
周武王灭商后大封诸侯,
把他的一个儿子
(一说为弟弟)
分封在
今天的河南平顶山一带,
建立了应国。
应国长期拱卫周王朝,
是周王朝抵挡汉水流域
外族入侵的一支重要力量,
与周王朝的关系十分密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战国 嵌错社会生活图画壶 酒器
 
对距今约2400年前
战国早期铜壶,
通体嵌错表现“乡射礼”
“大射礼”等
周代贵族生活的图画。
其中器身图画
从上到下分为四层。

图片
最上一层表现
贵族射箭和采桑的情景。
在“射箭图”中,
一群腰配短剑、手持弓箭的贵族男子,
正列队走上一座
高台进行射箭训练,
还有一些人
在鼎和俎案前忙碌着,
为这些贵族男子准备酒食,
供他们射箭之余享用;
“采桑图”表现了
一群贵族男女两人一组,
在桑林中一边采桑、
一边嬉戏的情景。
人物姿态多变,
场面生动有趣。
 
第二层图画
由多个单元组成,
表现贵族们射箭比赛、
射猎飞鸟和乐舞等场景。
天空中,
鸿雁成行飞翔,
下面三个人半跪着,
正用带绳索的箭射向它们,
三只鸿雁正中箭坠向地面。
射箭比赛是在一座
比较讲究的台榭中举行的,
台前设箭靶,
台上站立五人。
台榭下有一大帐,
帐内六人或跪或站,
形态各异。
 
第三层图画
表现的则是陆战与水战场面。
在陆战图中,
守城一方手持戈、矛等
兵器在抵挡敌人的进攻,
攻城一方,
登上“云梯”向前冲锋。
战事非常惨烈,
一人已经身首分离。
 
第四层也就是
最下一层表现的是
斗兽和对兽图案,
其中斗兽图案共四组,
每组由一位手持戈、矛一类兵器的
武士及七头形态各异
且高度抽象化的禽兽构成,
颇为奇特。
 
装饰这一类图画的青铜器,
流行于春秋末至
战国前期的三晋地区,
但出土数量极少,
它们内容丰富,
极具历史与艺术价值。

图片
这一类青铜器,
我在四川博物院到见过
以及陕西凤翔区博物馆,
也有类似青铜器。

图片

图片
四川博物院 藏
这一件
堪称是四川博物院的
镇馆之宝之一,
也有参加过郑州博物馆新馆
举办的黄河流域文物珍品展。
年底也有在四川博物院
举办的长江流域青铜器联展中
与大家见面。

图片
陕西凤翔区博物馆 藏
还有一件之前
在秦文化展中
有同大家分享过。

图片
春秋 金盉 水器
 
这件春秋铜盉
通体保存完好,
造型新颖。
它的上部为钵形,
下为鬲状,
中间设箅隔。

鬲部有一短流,
另伸出一把手,
把手顶部装饰兽首
并向内弧卷,
构思巧妙。
器身装饰蟠虺纹及
三角云纹。
兽首额上有一字铭文“金”。
这类青铜盉为
调和酒与温酒之器,
主要流行于淮河流域,
目前在安徽等地发现十几件,
其中以这件
金盉艺术水平最高,
而且上有铭文,
更属难得。

以下几件出自
安徽省博物院馆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通常叫这类具有
地域特色的器物为
“群舒青铜器”。

图片

图片
战国 错铜鸟兽纹壶 酒器
 
这件铸造于2400年前
战国早期的大酒壶,
通体满嵌紫红色花纹,
连同三角形的格栏,
从上至下共有16层之多,
壶身的主纹带重点表现
龙、虎、兽面及
鹿等多种动物,
它们颇具抽象意味,
艺术性很强。
 
这些紫红色图案
镶嵌而成,
以红铜为原料。
它们色泽紫红,
与呈青灰色或呈金黄色的壶身
在色彩和光泽两方面
均形成强烈反差,
装饰效果极佳。
这件铜壶通体错嵌
大面积红铜纹饰,
应采用了二次浇铸技法。
其图案繁复,
工艺美观,
为难得的艺术佳品。
图片
同样是在成都展出的这件
纹饰上
能感受到
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片
如果您觉得这件不像,
我还找到了一件。
图片
山东齐文化博物院 藏

图片
豰罍

罍是古代中国一种
用于盛酒的大型器具,
也可用来盛水。
这件距今约3100年前的
圆涡纹罍,
为商代晚期青铜罍的典型形象,
罍肩部设
两个对称分布的圆耳,
圆耳中间靠近器底处
另有一个小圆耳,
三个小耳均作牛首形,
既富装饰效果,又很实用,
通过肩部的两个小耳,
可以把罍用绳子吊起来,
再用手一勾中间一侧的小耳,
可使罍倾斜并顺利倒出酒来,
巧妙解决了装满酒后
因重量大而不易倾倒的困难。
这类商代铜罍
目前存世数量不多,
带盖子的更属罕见。
这件铜罍不仅带盖,
盖内还有两字铭文,
上面一字为一座房子的象形,
下面一字表现的是
两只手掐着一头野猪的形像。
它们应是铸造这件铜罍的
部族的徽号,
估计这个部族猎捕野猪
可能很有本领,
也可能曾经
捕获过一头大野猪。
这两字族徽也见于
保利艺术博物馆
收藏的2件铜爵、
1件铜簋上,
它们可能出自同一部族。
这是一个早已消逝的
古老部族,
今人已无从查考。

图片
确实大多都是
没有带盖的。

图片
图片
襄阳博物馆收藏的一件
也是和下面这件比较类似。

图片
本人也见过
几件带盖的,
这里也一并呈现出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首都博物馆 藏

图片
图片
这件小巧精致的西周晚期铜盒,
应是当时晋国贵族
用于盛放贵重物品的器具,
目前仅在
山西曲沃、闻喜等地
发现寥寥数例。
盒下安装四轮,
盒身四角饰回首夔龙,
四壁装饰波带纹,
腹两侧各有一供牵引用的小环,
盖面四角各立一只昂首展翅、
可任意转动的小鸟,
中部为中间开合的两扇小门,
小门分别以一人一猿为钮,
人为蹲姿,
猿为坐姿。
  这件小盒虽形体不大,
但造型特殊,
设计新颖,
特别是盖顶四只小鸟、
底部四轮及两扇小门共10处
可以自由转动,
颇具巧思。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春秋时期 蟠螭纹鼓座 乐器

这件青铜器造型奇特,
就像是扣着的一个大锅,
但上面还接有一根圆管,
上下贯通,
实际上它是被当作鼓座用的。
经查验,
其上所铸蟠螭纹
竟与山西侯马晋国铸铜遗址
出土的陶范范模上的花纹相同,
由此可证:
这是春秋晚期晋国宫廷中
使用的鼓座。
中国古代讲究“钟鼓之乐”,
钟指编钟,
鼓指的就是建鼓,
建鼓与编钟等
配套共同演奏宫廷音乐。
这件鼓座就是建鼓的底座。
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
错嵌社会生活图案壶等
铜器上都有这样的鼓的画面。
这件青铜鼓座,
是中原地区发现的
唯一一件,
颇显珍贵。

图片

图片 戎生编钟
这套编钟,
是由大贵族戎生铸造的,
被专家们
称誉为“国之重器”。
关于这套编钟的时代,
专家们有所分歧,
其中原上海博物馆馆长
马承源教授等
认为其属于西周中期,
是中国已知时代
最早的八件组编钟。
也有的专家认为,
编钟的时代为西周晚期,
另有部分专家认为,
编钟的时代为
春秋初年。

图片
编钟每件钟上
均铸有铭文,
从大至小连读,
共计155字。
记述了戎生
祖孙三代辅佐王等事迹,
有些内容
可与文献相印证,
极具史料价值。

图片
这套编钟是一套
  实际使用过的钟,
所有的钟都经过调音,
至今音色仍相当优美,
对中国音乐史研究
有重要参考价值。
较小的六件钟的左下方
均有一个双音的标志——圆涡纹,
敲击钟的下方正中位置及
圆涡纹的位置,
能够发出两个不同的音。
图片

这套是叶家山M111号出土的

经过近些年来的考古发掘

证明将这个一钟双音的
最早时间又提前到
西周早期。
之前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举办的
万里长江青青铜器特展中
有介绍过。

图片
春秋 蟠螭纹编镈

这四件乐器也是钟,
不过它们钟口平齐,
当时称作镈。
镈为大钟,
与编钟、编磬等配套使用,
是指挥乐队的节奏性乐器。
这套编镈上的钮作双兽对峙状,
颇为生动;
器体上铸出细密的
蟠虺纹、双体龙纹、
云纹、点纹及菱形几何纹等纹样,
连龙口中的獠牙
都表现得十分清晰,
极为生动、精致,
艺术价值很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汉代 人形足高柄灯

这件西汉铜灯,
是中国已知唯一
一件汉代两用灯。
它的最上面是圆形灯盘,
灯盘内心安放一个蜡烛纤,
可以插放蜡烛。
外圈则是油灯,
外壁上设置一个
龙首形的小流嘴,
浸泡在油里的灯捻
通过龙口伸出,
点燃后就成了油灯。

这件铜灯以底座下的
三位擎盘小人最具艺术性。
他们屈体下蹲,
作双手用力向上擎举状,
十分生动。
三人皆扁平脸,
头发向上盘起形成发髻,
身上仅穿一条“丁”字形短裤,
身体表面呈现大面积文身图案,
形像极似今天日本相扑选手。
这是日本国技相扑
源自中国的
重要实物证据之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汉 龙首形盖弓帽
 
这件西汉早期的器物
是古代伞盖或帐构的弓帽,
通体作呈“S”形的龙形,
龙体中空,可套插伞骨;
龙身上面设一倒钩,
用来勾挂用作伞面的织物。
它通体鎏金,色泽华美,
而且龙的雕塑手法极为精到,
龙昂身上扬作飞翔状,
双角斜立,
两眼圆瞪,
大口暴张,
牙齿锋利,
凶猛异常,
就像是一条
正在准备出击的眼镜王蛇!
 
目前已发掘的
汉代墓葬数目繁多,
出土的这类伞骨前端的
装饰即盖弓帽也很多,
但豪华程度、精彩程度
没有一件能够超过它。
专家们称誉它是目前所见
汉代艺术水平最高的龙。
能够拥有它的一定是
汉代最高等级的贵族,
甚至是帝王。
有学者怀疑它就出自
西汉景帝的阳陵,
是景帝华盖上的装饰。

龙身上

刻有极细的5字隶书:

“西方第十三”,

当年帝王的大伞

一般有伞骨28根

(象征二十八星宿),

而它则是其中从西方数第13根。

它们上面刻有数位,

可以避免在

拆装大伞时发生差错。


图片

唐代 双龙耳盘口壶
 
这件唐代铜壶具有鲜明的

中亚、西亚一带的艺术风格,

应当是中国工匠

向古波斯即今伊朗一带的

艺术家们学习的结果。

它造型修长而优美。

壶自肩部至器口有一对双龙耳,

它们的身躯呈S形,

正垫起脚尖伸着头向壶内,

似乎正要饮壶内的琼浆玉液,

生动活泼。

目前所见的双龙耳盘口壶

多是瓷器和唐三彩制品,

青铜制品则极为罕见。

青铜器

原来最开始是什么颜色?

这是我经常在展厅里

同大家强调的一点。

本次利用线上的方式

给大家呈现几件

锈蚀中至今

还能让我们

看到

“吉金”之美的器物。

希望通过器物,

让大家感受到

其色泽的“鲜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前不久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在公众号上发布了

本人对临展的一点观感。

在之前问我,

观展年限的问题。

我在思考这个时间

该如何推算?

回想起对本人影响

比较深刻的展览,

一场是2009年

“大三国志”特展。

这场无意间碰到的,

如果说是刻意去追寻

是在2011年

当时的社会

很火热的话题就是

圆明园兽首海外拍卖。

而保利艺术博物馆

不止有古代青铜器收藏。

图片

这几件圆明园兽首铜像

也一直是收藏在

保利艺术博物馆

也就是2011年我当时

看到了媒体的报道

要在我们这办展,

就特别感兴趣,

记得当时

还是电话预约。

为了看这场特展

特地去了一趟。

虽一晃眼十年时间,

还记得那次

展出的还不止这几件,

还有其佛造像馆藏。

至今印象深刻。

我也相信

一场好的特展

就是这样,

无论时间过去了多久

仍然会留存在记忆深处。

本次保利青铜器特展

展期会有数月

也期待与这些文物的

再次相遇~

青铜之光|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青铜器

楚国故都|宜城市博物馆藏 楚国文物

南襄隘道|襄阳市博物馆 藏 青铜器

长江万里青 - 长江流域青铜器精品展

鄂国寻踪|噩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