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经说过:种子,只有在适当的时候,才能萌芽;花儿,在适当的时候,才能绽放:很多话,只有在适当的时候,才能说;很多事,只有在适当的时候,才能做……其实,世间万物都存在着这样一个“点”,这个“点”就是适当。正如冯梦龙所言:“物,贵极征贱,贱极征贵,凡事皆然。”可见,这个“点”,也是我们所要追寻的最好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适当就是最好的别称。而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其实我们也会发现,当我们面对每一名学生的时候,也要注意教育学生的这个看不见的“点”,很多时候,只有适当才是最好的教育。试举两个例子。 在一节小学小古文的阅读课上,老师教学的内容是出自《孟子·告子上》的《学弈》,内容讲的是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于是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老师弈秋的教诲,另外一个人虽然也在听,但他心里老在想着有天鹅要飞过来,他想拿着系着丝绳的箭去射。所以虽然两个人在一起学习,但学习的结果却大不相同。这则故事想要告诉学生的道理是,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在学生理解小古文的基础上,对于这篇小古文所要揭示的道理并不难于领悟。但这位老师在学生理解小古文内容之后,又将这篇小古文被编者特地省略去的内容进行了出示,即: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从而引导出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批评“王之不智”,而选文中的“学弈”这则故事是为了孟子用来解释批评“王之不智”的原因所在。课文中的“弈秋”所指的是“皇帝的老师”,也是借指孟子自己,接着,老师就由孟子当时生活的年代,孟子的“正人心,存仁义,发先王,行王道”施政思想,以及孟子与齐宣王之间的矛盾分别谈起,最终意图让学生知道这篇《学弈》表面上说的是求学之道,实质上是孟子的为政之道。课堂上老师在侃侃而谈,可是,本来学生对这篇小古文的内容和道理是清楚的,经过老师这么的挖掘和深刻拓展,反倒让学生学得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了。问题出在哪里?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这篇小古文的目标应与编者的意图相一致,这才是符合学生学情实际的目标设定的出发点,老师一味地将自己对于这篇小古文的深度解读,作为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达到这样的深度,认识就出现了断层,造成课堂教学的“眼高手低”。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教学,这大概正是这一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所在。 老师以自己的理解,心怀善意地想要学生也能达到一样的理解深度,结果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更大的困扰。学习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按照这个规律展开教学,才是适当,如果违背了它,只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另外一个例子也能说明这个问题。一所学校进入六年级后,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马上就要到来的中学生活,备课组在学生平时的语文练习中,突然加入很多中学才会出现的阅读题型,比如对课外诗歌的鉴赏,对长文章的信息提取与概括,古文内容的理解分析等,试题形式很多与学生平时的练习相比,容量大,要求高,难度深,所以学生每次练习都抓耳挠腮,一脸痛苦,最后学生完成的情况都是不容乐观。大家知道,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一下子用一种偏深偏难的形式来检测学生学的情况,跳出学生已经形成的语文能力范围,没有指导的过程,也没有过渡的时间,其结果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害怕学习语文,语文本应拥有的趣味丝毫不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学习成了学生的畏途。这不是我们常说的好心办了坏事,而是因为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没有在适当上下功夫。 在平时的班级教育管理中,像这样没有将适当放在老师心上的例子就更多了。忽视学生的真实情况,为学生定过高的发展目标;不能针对每个学生存在着的客观差异,以一刀切的方式给学生提出统一的任务要求;不顾及学生已有的各项压力,继续在班级中给学生层层加码……正是在适当的航线上发生的偏离,我们才会看见一个又一个失败的教育案例。这些真实存在的现象有没有引起我们进行充分的反思呢?适当才是教育最好的别称,也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面对学生时需时刻牢记的尺度。遵循这个尺度,我们才能看见学生的进步,看见学生健康自信的成长。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在教育教学中秉持适当的态度,其实就是要把握我们教育教学合理的“度”,让日常的教育管理、课堂教学能够贴着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进步的“果实”,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有趣,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一教育箴言:适当才是教育最好的别称。 |
|
来自: 新用户5345BAE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