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按摩手法的3个特点

 伊悠帆123 2021-12-05

小儿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病理特点,故而在治疗上也与成人有一定的区别。相较于吃药,对小儿的治疗更侧重于一些手法治疗,按摩便是在儿科中常用到的治疗方法。对小儿进行按摩,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徐氏小儿按摩经总结了以下3点——

1.注重“摩挲”


摩是抚摸,挲是用手轻轻地按,一下一下地移动。“摩挲”是用手轻轻触及皮肤并移动。本手法适用范围较广,可以应用的部位很多,具体部位有:①头部,包括毛发部、颜面部。②颈部。③胸部。④腹部,包括上腹部、脐腹部、小腹部。⑤背部,包括胸背部、腰背部、骶背部。⑥阴部。⑦四肢,包括上肢、手部、下肢、足部。本手法有横摩、竖摩、旋转摩、循经摩、振动摩、点按摩,根据不同的疾病和操作部位,选用不同的手法。

2.动作轻柔、快速


本手法突出轻柔、快速的特点。轻柔:所谓的轻,是指手刚刚接触到皮肤;所谓的柔,是指手在皮肤表面的轻轻摩挲;快速:是指手在皮肤摩挲的速度为100~150次/分钟。


3.手法平稳着实,强调补泻分明


古籍记载的小儿补泻手法很多,但多以手法操作时的运动方向来规定补泻。如《幼科推拿秘书》曰:“左转补兮,右转泻。”《幼科铁镜》曰:“于指正面旋推为补,直推至指甲为泻。”《小儿按摩经》曰:“掐脾土,曲指左转为补,直推之为泻。”《小儿推拿广意》曰:“运太阳往耳转为泻,往眼转为补。”同时,还以手法操作时的轻重缓急来定补泻,多以柔为补,以刚为泻;急摩为泻,缓摩为补。此外,还有以手法操作时长来区别补泻等,这些补泻的手法均是前人在小儿按摩手法补泻方面的经验总结,在临床上现仍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医者在应用“徐氏小儿按摩经”操作时,一般多以顺、下、重、急为泻(清),逆、上、轻、缓为补。如用揉法、摩法操作时(摩腹、揉脐等),多以顺时针为泻,逆时针为补;如用推法操作时,旋推为补,直推为清;向心为补,离心为清。此外,某些特定的穴位本身就具有补或泻的功效,如推上三关能补益气血,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主治一切虚证、寒证,故属补法;推下六腑能清热凉血、解毒,对温病邪入营血、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肿毒等实热证均可应用,故属泻法。一些穴位因其手法的操作方向不同,作用也不同,如七节骨、中脘、肚角、板门等穴,其向上、向下推的方向不同,功效也不同。推上七节骨温阳止泻,治腹泻、痢疾;推下七节骨泄热通便,治便秘、热痢等。

正确地运用补泻手法还应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脏腑经络系统为指导,辨证论治为依据。《幼科推拿秘书》曰:“先辨形色,次观虚实,认定标本,手法祛之。”这充分说明了对小儿疾病只有辨清寒热虚实,认定标本缓急,方能正确的选穴及使用补泻手法进行治疗,从而达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祛其邪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