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诗||读“老风”的散文诗,想起风

 冬歌文苑 2021-12-06

读“老风”的散文诗,想起风

杨瑞福||上海

1

一说到风,我就会想起两千年前的宋玉,因为他写过有名的《风赋》。虽然记不清这篇赋的全文,就顽固不化地记住其中的一句:“风起于青萍之末 ”。

今天我所以写风,并非写每一天都会相遇的风,那些风更像是擦肩而过的路人,一旦刮过就渺无踪影。

这是中国散文诗坛上的一位前辈,可能年纪没我大,但是,散文诗的造诣和功力绝对远远在我之上,读他的散文诗,有一种“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感觉。

不说他的名字了,就称呼他为老风吧,这是他最喜欢的笔名,很朴实也很有力量。这个年头,哗众取宠的故事太多了,写诗更是如此。

2

很少有人会主动地站在风口浪尖,但被动卷进去的人除外。

当然,风一刮来,看风使舵的人便急忙把船驶离了大海,不管他们之前曾经丢下多少的赞美。

这个世界上不缺少避风港,缺少敢于直面风暴的勇士。

当大风刮过,躲在屋子里的懦夫,往往第一个走出室外,声称他们是多么的热爱这一场风。

许多被风吹倒的树,这时候,它们就地卧倒的姿态,比风暴过后挺胸的人们更真实,因为,它们曾经生死搏斗过。

3

前一些年头,官场上出现一帮研究风向的人,这些人和古代的风水先生不同。

古代的风水先生,只是在建宅或建墓的时候,提出他们对于建造规划的建议。有人说,风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左青龙,右白虎,阴阳八卦之学,我不懂,但至少他们不害人。

研究风向是一门更高深的学问,与自然界的风无关,只与人类自身的欲望有关,用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多的利益。

我终于理解,抗日战争时期涌现的汉奸,地下党中出现的叛徒,在文化大革命中高喊口号,肆意打砸抢的“好汉”们。

4

“春风得意马蹄疾”的人不少,“一日看尽长安花”是奢望。

平平凡凡过一生吧,就像一首歌在唱:管他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千年之前的汉高祖刘邦肯定不同意,他出口成章的诗“大风起兮云飞扬”,是多么的豪迈。一旦为帝王,有谁还敢说,他从前曾是个乡村僻野的混混。没有文化又怎么样,不是一样写出了千古诗篇吗?

好在孟郊和刘邦都是我的先辈,请原谅后生小子,信口无罪。

5

读“老风”的散文诗,我首先想到了风。

古代的人可能认为,风是绝对自由的,来无影,去无踪。

其实,在现代科学家的眼里,即使是每一年在东海或南海生成的台风,都能推断出它们大致的路线,它们的强度,以此发布需要防范的措施。

在沿海每年被台风骚扰的人们心中,这些被美好命名的台风,本质上就是一种灾难。自然界一边在施舍,一边也在摧毁。

我无法谴责自然界的伪善和冷酷。

6

有得意者的趾高气扬,就有失意者的低声哀叹。

最典型的例子是杜甫,为避战乱,从朝廷所在的长安,一直流落到西南的成都。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当八月秋风怒号的时候,他面对漏雨失修的茅屋,只能生气和叹息。

不过,杜甫是大诗人,有忧国忧民的胸怀,让他在诗歌中大声疾呼,如果所有的寒士都能有一个温暖的小家,我哪怕冻死在此,也心愿已足。

现在写诗的人恐怕忘了这一点,他们正急于钻进风花雪月的幻境,考虑的是如何玩弄风月。

7

只要敢于想象,风也是多情缠绵的。

在唐代的高官兼诗人贺知章之前,谁能把二月的风想象成一把剪刀。

在这把锋利的剪刀下,柳树的细叶,彷佛一夜间就被春天精心地裁剪出来。

春风,是握在春天这个巧妇手中的剪刀,不是菜刀,更不是屠刀。

丰富多彩的想象,可能是上帝给予诗人的权利。

遗憾的是,有很多自称为诗人的人,他们的诗歌里没有独特的想象,只是反复使用别人用过的陈词滥调,且自鸣得意。

8

有一句诗,可能大家都很熟,“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句诗很形象,彷佛那一刻的我正站在楼上,狂风扑面,预示着一场暴雨的到来。

这是唐代诗人的一首诗《题咸阳东楼》中的名句,诗人名字许浑,人没多大名气,诗有名气。我并不奇怪,有的诗人被人记住,因为他曾经留下的名句。

诗人真的是在写风吗,也许是,也许不是。

尤其是处于国家危亡之际的诗人,他可以借风来暗示险恶的形势,风已满楼,雨还会小吗?

所以,他的诗最后说:“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至于渭水究竟为谁而流,无奈之下的诗人,无需明说,把一切留给时间吧。

9

真正的勇士,必须是能够风雨兼程的人,或者是风雨无阻的人。

这时候,风和雨就成了考验意志的参照物。

不知道有少人最终战胜了泥泞,有多少人半途折返。

迎风招展是潇洒的旗帜,随风而逝的是死亡的灵魂,有时,我们并不能简单的选择。

大漠里,被风吹起的是沙粒,吹不动的是金子。

10

宋代的才女李清照,她也写过风:“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是一个无聊之中贵妇人的媚态,写成词居然也别有风味。

其实,这并不是李清照的全部,试读她的《渔家傲》,“八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意是何等的豪迈,这还是同一个她吗?

如果再去读她写于晚年的《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我又一下沉入她孤苦凄凉的心境。看来,在一个大诗人的手里,风是一件很好的表达情感道具。

11

大凡读过《明史》的人,可能都会清楚明代的政治。

东林党人对于朝廷奸臣的抗争,可以从一副对联中读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对联是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作,对联工整,格律严密是容易做到的,难得是大气磅礴,气势若虹。

读对联的时候,眼前就会涌现出明代的许多东林党人,在监狱里受到的非人遭遇。为信仰而献身的例子,古代已不乏先例,哪里是一副对联能够囊括尽的。

12

写风的诗不少,郑板桥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很喜欢他写的那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人们只知道他是著名的画家,所谓的“扬州八怪”之一,其实,标榜为“怪”的人并非是怪,往往是身边的社会陷入了病态。

口口声声说自己“难得糊涂”的他,何尝有一日糊涂过,看看他画的兰,他画的竹,比所有不可一世的权贵都清醒。

13

风在很多人的眼里,不过是飞黄腾达的工具而已。

君不见唐代的大诗人李白,他在《行路难》的诗里,念念不忘的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他做官的才能,远远比比不上写诗的本事。

写四大名著《红楼梦》的曹雪芹,对此看得最明白,他借书中薛宝钗的笔,写下《临江仙 · 柳絮》,赤裸裸地表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里的柳絮,早已成了某些人钻营的代言者,也许都要到了树倒猢狲散的地步,才会感悟到以前忙碌的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14

风有足够的理由自豪,它与诗歌的不解之缘。

由孔圣人亲手编撰的《诗经》,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被命名为风。按照《诗六义》的说法,风就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

《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傲然居首,很多诗歌的名篇出自于《风》,例如,流传颇广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出自《秦风》,缠绵悱恻的爱情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样出自于《风》篇之中的《周南》。

可以列举的例子太多了,以至于诗人们收集写诗的素材,也非得说是去“采风”。

原来,风竟然是必须亲手采摘的花朵。这是风在自然界的伙伴,雷电雨云雾雪们都没有享受过的待遇。

15

突然想到了宋代的一首讽刺诗《题临安邸》,这首七绝诗为林升所作,人虽无名,诗却有名,这是他题写在临安旅馆墙壁上的诗。

短短的四句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便写尽了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朝廷,大部分君臣的心态和嘴脸。

重重叠叠的山峦,鳞次栉比的楼台,官吏们在西湖边歌舞升平,已经彻底忘了亡国之恨。

好的诗是不会随时间流逝而褪去色彩与光辉的,只不过,当今诗坛还有这类的讽刺诗在流传吗?

16

关于风,最有名的传说莫过于三国时代的《借东风》,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被浓笔描写的章节,数百年后读来仍栩栩如生。

这是一个传说,还是真实的故事,我一直在疑惑。

据说诸葛亮精通天文,让没有气象预报的古代,在钦佩之外增加了神秘之感。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是确信由此是的,要不然,他就不会写下这样的句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

历史就这么有趣,风还可以成为改变历史的主角。

我们可以称之为风起云涌或风云突变。

2021.11.29

17

风吹的时候,其实并不考虑人的感受,多数的时候,是站立在风中的人自作多情或多愁善感。

例如林黛玉,明明在大观园里每一天锦衣玉食,她依然感到不快乐,竟然写“风刀霜剑严相逼”之类的诗句。

风何尝是刀,霜又何尝是剑,它们都是无辜的,只不过她的心情不好,就认为一年三百六十日,借风霜之意象,控诉自己在精神上遭受的折磨和痛苦。

纵然眼前是良辰美景,在汤显祖的笔下,一心寻觅自由爱情的女主角杜丽娘,只觉得是“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18

从一个风字,可以衍生出许多意义丰富的词汇,可能,连风自己压根儿没想到。

风华、风光、风流等,都是常见的词,我觉得,风景这个词用得也许最多。

与风景有关的诗,我特别喜欢上个世纪著名诗人卞之琳的“断章”。

他整首诗都特别的精彩:“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读了他的这首诗,还能够说,现代诗写不出中国古典诗的意境来吗?

写不出意境的现代诗人,不要去找借口,还是老老实实学习,承认自己的无能。

19

伟人毛泽东曾写过许多含有风字的诗,也许,他对风也有相当的爱好。

最有名的当属他写的《沁园春 · 雪》了,喜欢毛主席诗词的人可以不假思索背诵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风流这个词,通常是带有一点贬义的,例如风流倜傥之类,多数是形容用情不专的才子。在这里,用来形容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可谓别有韵味。

还可以找出不少的实例,例如《七绝 · 题庐山仙人洞照》里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里的风光早已不单单是自然界的风光,而是领袖自己对于政治形势的预判。

再如《七律 · 和柳亚子先生》里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其中的风物,则直接用来劝解柳亚子先生。

原来,风还有各种各样的奇妙用途。

20

对于诗人,即使他的诗歌里写到风,其实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风。

例如宋代的大理学家朱熹,他在研究理学之外,时不时也来一首诗。

结果,他的诗也充满着哲学的余味。

读一下他的诗《春日》吧,“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人们考证,诗中写到的泗水游春纯属虚构,因为这个时候的泗水已沦陷在金朝人的手中,眼见收复无望,他只能借诗发挥。

读诗,有时更需要读出诗背后隐藏的东西。

21

风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例如诗歌里最愿意提到的春风,彷佛春风就是春天的信使,它总是赶在春天的身前来到田野上。

写春风的诗很多,关键是春风之外还能联想到什么?

唐代诗人崔护就是其中的高手,一首七绝诗,就叙述了一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始终没说相逢的这位女子,是如何打动他的心扉,他只写“人面桃花相映红”就够了。

至于分手之后的再次寻访,只剩下“桃花依旧笑春风”,无尽的遗憾之情,全在不知所措的桃花和春风里。

如果这一件风流往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今天我们该如何去写?

2021.11.30

22

年纪大了,更渴望风平浪静的日子,曾经逆风而行的勇气渐渐消磨殆尽。

在岸边,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但你在惆怅,生命中越来越少的岁月,身边的亲友一个个离去,随风而逝。

从前那个风华正茂的追风少年,哪里去了?

那一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们,又怎么消失了?

耳边彷佛又响起了诗人的叹息,那是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23

经常读辛弃疾的词,这是一位想当元帅,最终不得不成为在山野放歌的孤独词人,一腔热血化文字,有几人能懂。

读读他的两篇《贺新郎》吧,“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以及“夜半悲歌狂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一曲曲壮志未酬的无奈,一篇篇为国为民的不甘,充斥在词中,让我读诗时,心灵有一种暴风骤雨般的冲击。

沉溺在现今一首又一首吟风弄月的诗中,诗人正迷失自己的方向。

24

宋代是词发展的最高峰,也许宋代诗的成就比不上唐代,但词的成就远非唐代词初创时期所能比拟的。

即使是陆游这样的南宋格律诗大家,也不能免俗,抽空也填几首词。

他有两首词,让我特别喜欢。第一首当然是《钗头凤》,敢于把自己爱情的不幸遭遇,现在称作隐私的事情写到诗词里,在古代是不多见的,文人也要脸面的,即使写出来,通常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陆游可能是太珍视这段夭折的爱情了,以至于他会忍不住诅咒:“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另一首是《卜算子 · 咏梅》,典型的咏物诗,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只能在一阙词里悲伤:“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试想一下,一棵无人眷顾的梅花,开在野外的断桥边,这时候风雨交加,会有怎样的心情。

他只能够用最后两句的自我表白,“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来给自己打气了。

只怕今天的诗人,连这一点勇气也坠落风尘了。

25

我有一位酷爱朗诵的朋友,她说,最喜欢朗诵的诗,是高尔基的《海燕》。

与共和国同龄的人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高尔基的大名。

这一位前苏联的著名作家,他写的主要作品是小说,例如《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

但这不妨碍他偶然会去写一首诗,而且这一首诗热血沸腾,大气磅礴。

听她朗诵的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浮现,一只正在海面上无畏搏斗的海燕,也许它的羽毛湿了,它的翅膀伤了,依然不屈服的样子。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才是信念的真正呼唤,无论命运多么坎坷,也绝不放弃,这可能是今天诗歌里最缺少的一种精神。

26

好多年前,曾放映过一部美国的大片,片名是《乱世佳人》,主题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对美国人的遭遇和命运。

这部改编自美国作家米歇尔的小说《飘》,曾在中国的文学爱好者中间,有着重要的影响。

小说的名字《飘》,如果要直译的话,应该翻译成“风在吹”,然而,译者的艺术处理,让人们忘记了小说原有的名字。

很多人都在抱怨,外国诗不好看,文字粗糙,句意晦涩,这其中很大的原因不是原作者的问题,而是译者的水平所限。

如果,翻译诗的人本人不是一个好的诗人,他的二度创作能成功吗?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杨瑞福,男,1946年生于上海,上海市作协会员,正高级高工。在四川德阳生活38年,从1979年开始写诗和散文诗,八十年代起陆续有诗和散文诗发表在《星星诗刊》《黄河诗报》《扬子江》《上海诗人》《散文诗》和《中国诗人》等多种诗歌报刊上,目前担任《诗乡顾村》诗刊的责任编辑、《散文诗博览》的副总编和顾村诗社的名誉副社长。主要代表作有诗集《把阳光贴在窗棂》;获得过上海和国内多次诗歌比赛的奖项。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