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圆明园背后的故事

 植物游记樊蓉 2021-12-06
写在前面

于周末参加了赵永新老师的读书会,

赵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他写“圆明园防渗之争”这本书背后的故事,

我简要摘录书中一些我特别感兴趣的点,再附上我的感悟。

赵老师笔下的圆明园

赵记者,我看你这篇稿子写不写关系不大。

圆明园的事我们呼吁了多少次?

媒体也多次报道结果呢?

一点作用都没起,他们该怎么干还怎么干!

几十个穿着棉衣的民工,

正在驳岸边认真地忙碌着:

有的用水泥把延伸到岸边的防渗膜压住、盖严。

有的正在驳岸的石头缝上抹水泥,

防渗做得横到边竖到沿,

整个圆明园都铺了,铺得横到边、竖到沿,天衣无缝。

圆明园湖底的淤泥中本来有大量的土壤生物、昆虫、两栖动物,

加上水中的鱼、虫、河蚌,荷花、芦苇、海类等水生植物,

以及岸边的花草树木植物,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生态系统。

这些动植物不但依赖水生存,还具有净化水的功能。

现在经过机械化的挖掘、搬运、压碾,淤泥中栖息的生物全毁了。

防渗膜隔断了地上水与地下水的自然循环,

地上水无法与防渗膜下的部分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经过这样一隔,把活水变成了死水,

降低了水的自净能力,更容易导致富营养化,使水变绿变臭,

更易产生甲烷类有害气体,把防渗膜上的水体变成了“沼气池”。

古人的石头驳岸是故意做得参差不齐、凹凸不平,

湖里的水可以透过石头间的缝隙渗透到岸边的泥土中,滋养岸上、山坡上的植物。

石头间的间隙其实是一些浮游生物和虾蟹、鱼类的栖息与繁殖场所,

这些生物是圆明园生态系的组成部分,现在全没了!

他们说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防渗、

这只是幌子,真正的目的是搞划船、赚钱!

我们看到的圆明园的西洋建筑:

本是乾隆皇帝为满足其虚荣心,仿照欧式建筑修的,

其实,这些西洋建筑并不是圆明园的代表性建筑。

真正的中式建筑都毁了,

圆明园的山形水系,是中国古典园所特有的,

是世界上极其伟大的美学创造,也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艺术价值不逊于任何地上建筑,山绵绵、水泱泱

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境界,

是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18、19世纪,

英国就出现了一个同样的运动,

把城郊原有的农田、牧场、田园风光改造成公园,

把牧场上郁郁葱葱自然生长的野草换成光滑、整齐的草坪,当时就出现了反对的思潮。

后来,那种巴洛克式的审美观从欧洲传到美国,

又从美国传到中国,

再过20年我们回过头来看历史,

会发现这种审美观是十分幼稚的。

有这样两幅画面:

一幅是充满诗意的,让画家产生灵感的;

一幅是光滑“漂亮"的低级的外在美。

让画家产生灵感的是什么呢?

是大量的乡土野草、水边长满丛生的灌木,

用现代语言表达就是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而没有画意的是光滑、“漂亮”的景观,

是被打扮的、人工修剪的,

对于画家来说,是画不出充满诗意与灵感的作品的。

圆明园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150多年的经营,

成为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集大成者,

被称为“万园之园”,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一无二、举世无双!

中国古典园林最大的特征是什么?

是“师法自然”,是“巧夺天工”,

是“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是“天人合一”,

这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高的美学境界。

圆明园所在的地方本来是天然湿地,

清朝皇帝不惜动用国库,

调集了全国的奇材异石和能工巧匠,

根据“天人合一”,“师法自然”这些法则掇山理水、挖地成湖、堆土为山。

其后经过几百年的演化,

终于使圆明园成为真山真水、山水相连、浑然一体的中国经典园林,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园林风格。

铺上防渗膜,无异于把自然的湖泊与河道变成了人工水池和人工水渠,

把原来的湖泊变成了塑料盆盆,彻底改变了它的固有面貌。

城市水系就像身体之血脉,

片面强调水系的排洪、防洪、泄洪、防渗和排污功能,

将水系截弯取直后以钢筋水泥护衬,

以为这便可以将水系“治服”、一劳永逸。

其实,自然的水系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是一个生态系统。

它需要一个自然的生态环境方能维持健康。

以下图片来自于:赵永新

我的思考
01
服装

历史书上有一张图,我印象深刻:

男性剪去了辫子,姑娘也穿上了洋装。

不知为何,现代常常会有女孩子感慨:

去年的衣服,已经配不上今年的我,

衣柜里面总是差一件衣服!

当时挺时髦的衣服,如今看着怎么那么傻呢?

然而历经千年岁月洗礼的汉服,百年的旗袍,

依旧那么端庄,那么美,

不管哪一年买的,她总是那么好看且耐看,

各种少数民族的服装,也充满特色,百看不厌,毫无土味。

我骄傲,我们的文化是总是愈久弥新,耐得住考验。

图片来自于我的小伙伴,图一是在表演“女金丸”的故事,图二是在昆明海晏村。

02
种地

过去我们用农家肥种地,

化肥袭来,迅速向我们展示了他强大的高产能力,

然而这种顾前不顾后的行为,

让我们尝到一时的甜头之后,不断善后,

一直为前面的行为买单。

我们发现土壤板结,

发现土壤里面原本有的各种昆虫,植物消失,

植物也病害不断,于是我们不断的使用农药,

加剧这种污染。

在这种恶性循环下,

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我们,

也出现了很多的慢性疾病。

我们的农家肥虽然慢一些,

可那时候的菜,那时候的肉,是那么的香。

我们的身体,是那么的健康。

我骄傲,我们的文化从不浮夸,从来不会顾头不顾尾。

03
中药

不知为何爷爷那辈的人,随便指一个植物,

总能叫出它的名字,说出它的用途,

而到了我们的父辈,我们这一代,突然间就给断了。

他们为什么与生俱来,

就知道那些东西,而我们就不知道呢?

一来城里面迅速铺满了一模一样的植物,

失去了浑然天成的野趣,

看不到植物,自然对他的认识也少。

二来关于中医药文化的宣传,

也被西医药打断,西医诊所遍地开花,

为什么我小学的教科书里,

告诉我要相信科学,却没有告诉我中药是什么?

我们的古人,用身体去探索植物的用途,

归纳总结温热寒凉,告诉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古人给了我们生存最好的答卷,我们却学着别人作弊。

我骄傲,我们的文化从不排斥任何生灵,可以与生灵很好的共处。

04
容貌

在短视频里面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留言:

真是怀念那个年代的女星,

美得浑然天成,各有各的味道,非常有辨识度,

而如今,看着全都一个样,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是什么让我们突然间有了这种统一化的思维?

所有人都必须上学,而且必须成绩好。

所有人都必须有房有车,而且必须努力赚钱。

为什么,我们的古人强调因材施教?

为什么,李白却说千金散尽还复来?

我骄傲,我们的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美。

05
基因

在野外,我们爬山的时候,

会发现我们本土的植物,

从不会把某个地方全都占为己有,

如果看到这样的情况,

那十有八九就是入侵植物,没错了,

加拿大一枝黄花,水葫芦,紫茎泽兰,桉树,互花米草,一个个让当地百姓恨得牙痒痒。

外来植物的思维里,

这里只能有我,其他物种不能存在,

这种霸道的强盗思维,

似乎是与生俱来,刻在基因里面的。

而我们中国野外的花海,

就像中药一样,井然有序,君臣佐使,

会有一个主要植物形成花海,

旁边会附生各种各样的野花,

特别和谐,特别美,

我们可以在一个野外的大草原上,

看到各种各样的惊喜。

我骄傲,我们的文化丰富多彩,极具生命力,我们讲究和谐共生,从不一家独大。

野外的老鸦瓣和丽江肋柱花。

06
性格

其实特别喜欢农村走出来的孩子,

他们受儒家思想影响比较多,大多含蓄内敛,

他们表面上不会打扮的光鲜亮丽,

但他们的内心十分充盈,

做人和做事都非常的踏实。

还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浑身充斥着虚荣心,

使劲浑身解数,用一切冠冕堂皇的东西包装自己,

咋一看,非常的高大上,然而内心却十分空虚,

他们既不会踏实的去做一件事情,

也不会用心的去对一个人,

宛如纸老虎般,看似凶猛,其实脆弱的不堪一击。

我骄傲,我们的文化让我们内心充盈,在探索自然中感受智慧,不至于在物质的牢笼里把自己活成困兽。

结尾

圆明园防渗之争,看到了赵老师的力量,

在其他行业的防渗之争中,我想看到更多人的力量。

超链接:当圆明园遇见赵永新,双方都多么幸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