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课外文言文试题

 美丽妖精 2021-12-06

图片

上海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期末语文课外文言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父子性刚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 “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参考译文:

有一对父子都性格刚烈,一点都不肯谦让于人。一天,父亲留客人饮酒,派儿子入城买肉。儿子提着肉回家,将要出城门,恰巧一个人面对面走来,两人不肯相让,于是挺着身子面对面地站在那里,僵持了很久。父亲(见儿子这么长时间也没有回来)就去寻找,看到这种情景,就对儿子说:“你暂且带着肉回去陪客人饮酒,等我跟他在这里对站着!”

(选自明代·冯梦龙《广笑府》)

【注释】①值:适逢,正赶上。②《广笑府》,明代文言谐谑小说。

6.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       )

7. 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儿子)打发父亲到城里(去)买肉

B. (父亲)派儿子到城里(去)买肉。

C. (父亲)派儿子到城里(去)拿肉。

D. (父亲)打发儿子到城里(去)拿肉。

8. 文中“父寻至”的地方是:_______ ;父“见之”的“之”是指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

9. 下列对文章主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告诉我们做人道理:为人不能倔强固执,使气斗狠。

B. 告诉大家为人的品性:学会谦让谅解,要有宽大胸怀。

C. 告诉我们生活中要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尽。

D. 告诉我们要容忍生活中凡事斤斤计较、不懂谦让的人。

【答案】6. 都    7. B    

8.     (1). 将要出城门的地方    (2). 儿子和一人面对面站在城门处(僵持很久)    9. D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俱性刚”意思是“都性格刚烈”。俱,都。

【7题详解】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画线句中,“遣”意思是“派”,“市”是动词,买。“遣子入城市肉”意思是:(父亲)派儿子到城里(去)买肉。故选B。

【8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根据“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分析,“父寻至”到的地方是:“将出城门”,即将要出城门的地方。父“见之”的“之”是代词,指代上文父亲所看到的“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的情景,即父亲见到儿子与一人面对面站在城门处的情景。

【9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文主旨的正确理解。

D.理解错误。本文主要记叙了有一对父子都性格刚烈,一点都不肯谦让于人的故事。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磕磕碰碰总是难免的。相互谅解,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倘若使气斗狠,对谁也没有好处。为人不能倔强固执,使气斗狠;要学会谦让谅解,要有宽大的胸怀。“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讽刺了那些不懂得谦让、气量狭小、凡事斤斤计较的人。故D错误。

上海市虹口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6分)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齐人攫金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因攫其金而去。吏捕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取金之时,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点睛】参考译文:

从前齐国有一个想要金子的人,(有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去了集市。他去卖金子的地方时,正好看见别人买了金子,于是抢了那人的金子离开。衙役把他逮住了,当官的审问他:“人都在那儿,你就抢别人的金子,这是为什么?”齐人回答他说:“我抢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金子罢了。”

【注解】①之:到……去。②鬻(yù):出售。③攫(jué):抢。

6.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因攫其金而去(       )  (2)对吏曰(       )

7. 下列对画线句“清旦衣冠而之市”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人清早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到集市去了。

B. 齐人清早前往卖衣服和帽子的集市了。

C. 齐人在元旦那天前往卖衣服和帽子的集市了。

D. 齐人清早拿着衣服和帽子到集市上去了。

8. 下列哪一个成语用来形容这位“攫金者”最恰当?(        )

A. 色令智昏B. 掩耳盗铃C. 利欲熏心D. 胆大妄为

【答案】6.     (1). 离开    (2). 应答、回答。   7. A    8. C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去,古今异义词,离开;对,古今异义词,回答。

【7题详解】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清旦,清早;衣冠,穿好衣服,戴上帽子;之,到……去;市,集市。故翻译为:齐人清早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到集市去了。故选A。

【8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含义,结合文言文内容分析。色令智昏:指因贪图美色而失去理智,把什么都忘了。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利欲熏心: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胆大妄为:毫无顾忌地干坏事。《齐人攫金》中根据“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取金之时,殊不见人,徒见金耳”分析,齐国人一心想着金子,失去了理智,利欲熏心,不顾一切。由此分析用“利欲熏心”来形容这位“攫金者”最恰当。故选C。

上海市金山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6分)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父喜,遂与而亲授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译文:

晋朝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时就擅长书法。他岁时看见父亲枕头中有前朝议论书法的《笔说》,便偷偷地拿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看我秘藏的书?”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说:“他在看你运笔的方法。” 父亲见他还小,担心他不能领悟书中的奥秘,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把它教给你。”王羲之跪拜请求说:“现在就把书给我吧,如果等到我成人再看,就耽搁了孩儿幼年时的好才华。”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送给了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王羲之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②《笔说》:介绍书法用笔技巧的书籍。③所秘:所珍藏的书。④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

1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使待成人(       )

(2)不盈期月(       )

12. 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父亲见他还小,担心他不能领悟书中的奥秘。

B. 父亲见他还小,害怕他不能保守书中的机密。

C. 父亲见他还小,恐怕他不能秘密地进行学习。

D. 父亲见他还小,担心他还不能学会珍藏书籍。

13. 王羲之“书便大进”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答案】11.     (1). 使:假使、假如、如果    (2). 盈:满    12. A    

13.     (1). 自己勤奋好学    (2). 父亲精心指导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句意为:如果等到我成人再看。使,假使、假如、如果。

(2)句意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盈,满。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翻译时要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其,他;小,年纪小;恐,担心;秘,名词作动词,领悟奥秘;之,代词,指书。

故划线句的意思是:父亲见他还小,担心他不能领悟书中的奥秘。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由“七岁善书”“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可知,王羲之“书便大进”的原因是:自己勤奋好学;由“父喜,遂与而亲授之”可知,王羲之“书便大进”的另一个原因是:父亲精心指导。

上海市静安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兄瑾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权乃以驴赐恪。

译文:

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让人牵一头驴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诸葛恪跪下来说:“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增加两个字。”孙权于是就听从了他,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全部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注释】①瑾: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②长检其面:在驴脸上贴了张纸条。③益:增加。

7. 孙权“使人牵一驴入”并题字是为了____,而最终“以驴赐恪”则是因为____。

8. 根据文意推断,这次聚会中父亲诸葛瑾的内心感受经历了从____到____的变化。(每空两字)

【答案】7.     (1). 嘲笑诸葛瑾脸长得像驴    (2). 赞赏诸葛恪为父亲解围的机智    

8.     (1). 尴尬    (2). 骄傲/自豪/欣慰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为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由“恪父瑾面长似驴”和“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可知,孙权牵驴并题字是因为嘲笑诸葛瑾脸长得像驴;由“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和“续其下曰:'之驴。’”可知,诸葛恪机智地为父亲解围,所以孙权最终把驴赐给诸葛恪。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人物情感的理解。这次聚会中孙权首先是用驴来嘲笑诸葛瑾,而作为臣子的诸葛瑾不能够和孙权生气,因此内心肯定是尴尬不已;后来因为儿子诸葛恪机智地站出来 为父亲解围,让诸葛瑾不再尴尬,反而还受到君主的奖赏,因此内心肯定是欣慰,为儿子感到自豪的。

上海市闵行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九石弓

齐宣王好射,悦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试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生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参考译文: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其实他使的弓只用三石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了。他把这张弓交给左右的人传看。身边的人都试着拉,但只把弓拉到一半,就装着拉不动的样子,恭维地说:“这张弓没有九石的力气拉不开。除了大王以外,谁还能够使用这张弓呢?”其实,齐宣王使用的弓不过三百多斤,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自己能拉一千多斤的弓。这难道不是悲哀吗?

【注释】①石,重量单位,一石为120斤。②关:同“弯”,指弓拉满。中关,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弧度。

8.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齐宣王好射     (2)左右皆试引之

9. 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不是大王所能够使用吗?B. 除了大王还有谁能用这张弓?

C. 难道大王不能使用这张弓吗?D. 莫非只有大王能够正确使用?

10. 大家都说“此不下九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11. 齐宣王之“悲”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 (1)喜爱  (2)拉    9. B    

10. 齐宣王好射,悦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   

11. 被大臣们的美言所惑,没有自知之明。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1)句意:齐宣王爱好射箭。好:喜欢、喜爱。

(2)句意:身边的人都试着拉。引: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孰”,谁;“是”,代词,指代这张弓。句意为:除了大王谁还能够使用这张弓呢?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根据开头齐宣王的喜好“齐宣王好射,悦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可知,大臣都说“此不下九石”实际上是恭维、奉承齐宣王,将这个句子摘抄下来即可。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通读全文,把握文意。齐宣王使用的弓力量不过三石,但一辈子都自认为用的是九石强弓。大臣们投其所好,恭维齐宣王都说“此不下九石”,所以“终身自以为用九石”,悲在宣王左右的人对他的不断恭维使他得意不已,还悲在自己本身性情的自大和不自知。

选自《吕氏春秋》  作者:吕不韦  年代:战国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二)(8分)

处之不易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译文:

殷仲堪做荆州刺史之后,正赶上水涝欠收。殷仲堪每天只吃五碗,没有别的饭菜。饭粒掉在餐桌上,就捡起来并且吃掉它们。这样做虽然是有心为人表率,也由于他的生性朴素。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因为我出任一州的长官,就认为我会把平素的意愿操守丢弃。如今,我处在这个位置也不会改变。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登上高枝,就抛弃根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解:①处:居于高位。②殷仲堪:人名。③俭:荒年。④率物:为人表率。⑤受任方州:受命担任大州刺史。⑥豁:抛弃。⑦常:本分。

6.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食常五碗        食:____

(2)辄拾以啖之      拾:____

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

B. 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

C. 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

D. 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

8. 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B. 你们要记住这个读书人。

C. 他们会记住这个道理。D. 他们会记住这个读书人。

9. 文中的殷仲堪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6.     (1). (1)吃    (2). (2)捡    7. D    8. A    

9. 勤俭节约、不忘根本、以身作则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殷仲堪每天只吃五碗。食:吃。

(2)大意:就捡起来并且吃掉它们。拾:捡。

【7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停顿的理解。

D.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做虽然是有心为人表率,也由于他的生性朴素。“虽”是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欲率物”和“其性真素”是殷仲堪“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的两个原因,语意完整,要停顿;“亦缘”起关联作用,后面停顿。因此停顿是: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故选D。

【8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A.尔曹:你们。其:无实义,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存:谨记。之:代指前边的道理。故选A。

【9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根据“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可以概括出:勤俭节约;根据“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可以概括出:不忘根本;根据“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可以概括出:以身作则。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课外文言文(8分)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灌足,以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为谢,却不受。 

译文:

王华六岁的时候,和一群小孩在水边嬉戏,见到一个客人来洗脚,因为大醉的缘故,离开时留下了他携带的包裹。王华拿来看了看,有数十两黄金。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不一会儿,那个人果然哭喊着来了,王华迎上去对他说:“找你的金子了吗?”为他指明了地点。那个人很高兴,用一锭银子作为酬劳,王华却不接受。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公:这里指王华。②铤:同“锭”,用以货币流通。

1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去:     (2)取视之:

12. 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人果然吹着号子来到(这里)。

B. 那人果然大声叫喊着来到(这里)。

C. 其中一人果然吹着号子来到(这里)。

D. 其中一人果然大声叫喊着来到(这里)。

13. 王华把提囊扔到水中的原因是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14. 王华具有__________的品质。

【答案】11. ①离开;②拿    12. B    13. 恐人持去。   

14. 示例:不贪财物、乐于助人、考虑周到。

【解析】

【详解】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去,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离开”;今义是“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②(王华)拿来看了看。取,拿。

2.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根据重点词语“其,那;果,果然;号,喊叫;至,到”可知,句意为:那人果然大声叫喊着来到(这里)。故选B。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提取。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相关句子,“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可知王华把提囊扔到水中的原因是“恐人持去”。

4.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必须与文章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人物具体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从“见一客来濯足,以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可知其拾金不昧、不贪钱财;从“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可知其为他人着想,知道别人会因此而担忧,考虑周到;从“其人喜,以一铤为谢,却不受”,可知其乐于助人,不求回报。

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辽阳妇拒贼

辽阳东山,虏人剽掠至一家,男子俱不在,在者惟三四妇人耳。虏不知虚实,不敢入其室,於院中以弓矢恐之。室中两妇引绳,一妇安矢于绳,自窗绷而射之。数矢,贼犹不退。矢竭矣,乃大声诡呼曰:“取箭来!”自棚上以麻秸一束掷之地,作矢声。贼惊曰:“彼失多如是,不易制也。”遂退去。

译文

辽阳东山,贼人劫掠到了一家人家,家中男子都不在,只有三四个女人在家。贼人不知道虚实,不敢进门来,在院子里面用弓箭恐吓里面的人。屋里的妇人两个拉绳子,一个把箭放到绳子上面,从窗户里射出去。射了几次,贼人还不逃走。屋里的箭已经射完了,于是故意大声欺骗贼人(装作对屋内另外一个人)说:“拿箭来!”然后从棚上把一束麻杆扔到地上,像是一捆箭的声音。贼人听到后惊恐地说:“她们的箭有这么多,不容易对付。”于是离开了。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不敢入其室(     )  (2)遂退去(     )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矢竭矣,乃大声诡呼曰:“取箭来!”

10. 贼为什么会认为“彼矢多如”?

11. 这则故事给你一个什么启示?

【答案】8.     (1). 进入    (2). 离开    

9. 箭已经射完了,于是故意大声欺骗贼人说:“拿箭来!   

10. 他们相信了妇人的话,把“自棚上以麻秸一束掷之地”之声当作了矢声。   

11. 面对敌人,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要用智慧战胜敌人。

【解析】

【详解】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贼人)不敢进门来。入,进入。

②(贼人)于是离开了。去,离开。

2.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重点词语:矢,箭;竭,完,尽;乃,于是;诡,欺骗,欺诈。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结合“自棚上以麻秸一束掷之地,作矢声”,辽阳妇从棚上把一束麻杆扔到地上,像是一捆箭的声音。贼人以为箭还很多,不容易对付,所以就离开了。

4.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此文写辽阳妇在危急的情况下,机智地从棚上把一束麻杆扔到地上,像是一捆箭的声音,来迷惑贼人,贼人不敢再进攻,最后离开的故事,告诉了我们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不能退缩,要用自己的机智,才能勇于斗争,战胜对方。

上海市普陀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参考译文:

有个郑国人怕热,他跑到一棵独立的树下去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的影子挪动自己的卧席。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注释】①逃暑:避暑。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卧席。④濡:沾湿;浸湿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 而徙衽以从阴:      (2)其阴逾去:

8. 根据选文,摘录原文填空

郑人逃暑,巧于用昼的行为是“____”;到了傍晚,他“___”,结果却“____”。

9. 这则故事,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_________

【答案】7. (1)跟随,跟从(2)离开    

8.     (1). 徙衽以从阴    (2). 反席于树下    (3). 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    

9. 启示:不盲目照搬经验、不固守老办法解决新问题、顺应事物变化做事等,答对其中一点即可。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句意为:他也随着树的影子挪动自己的卧席。从,跟随,跟从;

(2)句意为:树影越移越远了。去,离开。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用原文填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作答即可。根据文意,“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可知,郑人白天避暑的巧妙方法是“徙衽以从阴”;从“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可知到了傍晚,他“反席于树下”;从“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可知,他晚上跟随树影移动席子乘凉的结果是“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这篇文章中郑人用白天避暑的办去对待夜间的露水,结果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盲目照搬经验,当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据此我们不难看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成规等。

上海市松江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斗牛图

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嵩《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有输租氓见而窃笑。公疑之,问其故。对曰:“农非知画,乃识真牛。方其斗时,夹尾于髀间,虽壮夫膂力不能出之。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公为之叹服。

参考译文:

    马正惠先生曾经珍藏戴嵩《斗牛图》,闲暇的日子就在厅前展开晒太阳。有一个缴纳田租的农民看见后偷着笑。马正惠公对他的举动感到疑惑,问他偷笑的原因。农民回答说:“我不懂得画,可是认识真牛。在它们争斗时,要把尾巴夹在大腿之间,即使是强壮的汉子用尽全力也不能将它们的尾巴从大腿之间拉出来。这个图上的牛都是竖着尾巴的,不像是斗牛时的样子。”马正惠听了,对农夫的见识非常佩服。

【注释】①输租氓:缴纳田租的农民。②髀:大腿。③膂(lù)力:体力。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方其斗时(      )    (2)此图皆举其尾(      )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壮夫膂力不能出之。

9. 面对农民的指瑕,马正惠公从“疑之”到“________________”,表明他也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     (1). 正    (2). 竖起    

8. 即使是强壮的汉子用尽全力也不能将它们的尾巴从大腿之间拉出来    

9.     (1). 叹服    (2). 有生活实践的人往往有真知灼见,不能盲目崇拜权威;凡事都要调查研究,尊重客观事实。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句意为:在它们争斗时。方,正;

(2)句意为:这个图上的牛都是竖着尾巴的。举,竖起。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虽,即使;膂力,体力,这里指用尽全身的力气。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根据“公疑之,问其故”“公为之叹服”可知,马正惠公从“疑之”到“叹服”。因为戴嵩对斗牛的实际情况不了解,所以画的《斗牛图》就出现了常识性错误。而文中的老农,虽然不懂画画的技巧,但对活生生的牛非常了解,所以一眼便能看出其中的问题。可见,平时也要注重调査研究,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盲目崇拜权威,应该尊重客观事实,这样才能获得真知。

上海市杨浦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课内外文言文阅读(13分):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楚人有担山雉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贩之乎?”曰:“然。”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其金,唯怅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欲以献之。遂闻于楚王。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

[注释]①酬:付出。②宿:一夜。③遑:忧虑。④怅:遗憾。

4. 解释下列加点字:

(1)国人道之______              (2)过于买鸟之金十倍______

5. 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2处)。

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贩之乎?

6.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

7. 以下是两位同学对两段文字的讨论。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甲文中丁氏如果把“吾穿井得一人”的“得”字改为“①______”,传闻者也许就不会闹出笑话了。

小语:乙文中挑着山鸡的人如果不欺负过路人孤陋寡闻,过路人也不会错把山鸡当成风凰买了。

小文:两篇笑话都写到国君。我觉得甲文中宋君对于谣言是将信将疑,表现在他“②______”(用原文语句),而楚王则是③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留下了千古笑柄。

小语:是的,宋君和楚王对待传言的态度是不同的,这也警示我们做任何事情④______。

【答案】4.     (1). (1)说,讲述    (2). (2)超过,胜过    

5. 我闻有风凰久矣/今真见之/汝贩之乎?   

6. 楚王被那人想要把凤凰献给自己的诚心感动了,把他召进宫中,给了他很多赏赐。   

7.     (1). ①省(节省、节约)    (2). ②“令人问之于丁氏”    (3). ③偏听偏信,不亲自调查,不去了解    (4). ④不要盲目听信传言,一定要调查求证,不以讹传讹。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1)句意:国都的人讲述这件事。道,说,讲述。

(2)句意:超过买山鸡的钱多了十倍多。过,一词多义,超过,胜过。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我听说过凤凰好久了,今天真的见到了。你要卖吗?故断句为:我闻有风凰久矣/今真见之/汝贩之乎?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感,被动用法,被……而感动。其,他。欲,想要。于,给。而,表顺承。

【7题详解】

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第一空:“吾穿井得一人”的意思是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换一种说法就是自己家里打了一口井,省下了一个人的劳力。所以改为“省”字就不会产生误会了。

第二空:根据甲文中的“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当宋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并没有完全相信,而是派人去问事情的原委。通过这种行为可以看出他的态度是将信将疑的。

第三空:根据乙文中的“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可知,当楚王听说了路人买下凤凰欲要献给自己的事情以后,完全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就相信了,厚赐了路人,可知他对待谣言的态度是偏听偏信,不亲自调查,不去了解。

第四空:宋君因为没有轻信谣言,而是经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得知了真相。楚王轻信谣言,留下了千古笑柄。这启示我们对待谣言不能轻信,一定要经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得出判断。更不能以讹传讹,做谣言的传播者。

【点睛】译文:

甲: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就外出打水浇田,经常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听闻了这件事就转述的人说:“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讲述这件事,使宋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命令人向丁氏问这件事,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个人。”听到的传闻像这样,还不如没有听到。

乙:楚国有个卖山鸡的人,一个路人问:“这是什么鸟?”卖者骗路人说:“是凤凰。”路人说:“我听说过凤凰好久了,今天真的见到了。你要卖吗?”楚国人说:“是啊。”路人给他很多钱,他不卖,要求加倍,才卖给路人。路人想将山鸡献给楚国的大王,结果过了一夜,山鸡死了,路人不可惜花了多少钱,只可惜不能把“凤凰”献给大王。楚国的人们听说了,都在纷纷传说,都以为是真的凤凰才那么贵,想买来献给大王。于是这件事被楚王听说了。楚王被那个路人想要献给自己凤凰而感动了,于是把他召去赏赐了好多的东西和钱,路人得到的超过买山鸡的钱多了十倍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