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阅读|作文|方法|资料上海南汇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1.默写 (1)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3)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5)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 郎润 抖擞 嘹亮 B.宽敞 响晴 澄清 贮蓄 C.憔悴 瘫痪 决别 淡雅 D.云宵 鉴赏 倜傥 盔甲 3.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②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④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A.③②④①B.④①③②C.①③②④D.②③④① 4.同学聚会,王强见到多年未见的老同学秦刚,热情地上前打招呼:“ ,多年未见, 可好?”秦刚:“托您的福 身体康健。” 选择一组词语填入横线,最合适的一项是( ) A.愚兄 家父、家母 令尊、令堂B.贤弟 令尊、令堂 家父、家母 C.贤侄 令尊、令堂 家父、家母D.贤弟 小儿、小女 令郎、令爱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步》作者史铁生,代表作有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B.《金色花》的作者是英国诗人泰戈尔,他的主要作品有《园丁集》《飞鸟集》。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呐喊》,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D.《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6.下列有关《朝花夕拾》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长妈妈睡觉在床上摆“大”字,将“我”弄得晚上睡不好觉。 B.“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这是陈莲河给父亲开的药方。 C.“我”想去五猖会看“无常”,父亲却强迫“我”背《鉴略》,“我”感到很痛苦。 D.衍太太教唆“我”偷母亲的手饰卖钱并散布谣言。 三、诗歌鉴赏 诗歌赏析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时期的________。 8.以下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了大海壮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 B.“水何澹澹”中“澹澹”的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样子。 C.“日月之行”四句写的是诗人观赏到的壮阔景象。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为诗歌加的套语,与诗歌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四、课内阅读 课内语段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9.解释下列词语。 下车引之 引:______________ 入门不顾 顾:____________ 10.翻译划线句。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1.本文选自________这本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 五、课外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薛谭学讴①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②,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讴:唱歌。②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③谢:道歉。 12.解释下列词语 自谓尽之 尽:_______________ 秦青弗止 止:______________ 13.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秦青歌唱技艺高超。 14.文中的薛谭是个怎样的人? 六、现代文阅读 课内语段阅读 ①后来发生了分qí: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②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莱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③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5.看拼音写汉字。分qí(________) 16.说说第①段中加点词“各得其所”在文中的含义 17.第②段划线句属于______描写,这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③段划线句的理解。 课外现代文阅读 我们是一家人 秦文君 ①我进中学时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家人。 ②当时,学校里有位姓毛的女生,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的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饿了一顿以示抗议。母亲那时对我怀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于是,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我想就不会挨饿了。 ③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心里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而且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④这样自由自在地过了半个来月,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说笑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 ⑤天气忽然冷下来,我患了感冒,头昏脑胀,牙还疼个没完,出了校门就奔回家。家人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了下来。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⑥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一个上午饥肠辘辘。放学回家,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⑦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说的话,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⑧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当晚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⑨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⑩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19.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加点词“洒脱”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 20.“我”从“盼望独立”到与家人重聚后感受到温暖,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1)进中学后“我”盼望独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家人重聚后感受到温暖。 21.第⑤段划线句是对人物的______描写,生动地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读完全文,小明说:⑨、⑩两段与前文关系不大,删去为好。小芳却认为⑨、⑩两段是点睛之笔,不能删去。请你站在小芳的立场说说⑨、⑩两段不能删去的理由。 23.以下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是一家人”是全文的线索。 B.作者用亲身经历告诚读者:青春期叛逆要不得。 C.文中的母亲是个关爱子女,又善于维护子女自尊的人 D.文章告诉我们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七、作文 24.题目:那一幕,永留心间 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2)要有一定的细节描写。(3)写端正的字。 参考答案 1.归雁洛阳边 杨花落尽子规啼 断肠人天涯 学而不思则罔 与我如浮云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背诵能力。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看清题目的要求,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注意“归雁”“罔”等易错字。 2.B 【详解】 A.郎润——朗润; C.决别——诀别; D.云宵——云霄; 故选B。 3.A 【详解】 通读全部句子,查找描述的主体是“草”,因此可确定首句是③,写草刚长出来,它的质地、颜色;接下来写草的多,是第②句;顺势引发人的活动——第④句的内容;最后总结在春风吹拂下的草给人的感觉①; 因此排列顺序是③②④①,故选A。 4.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谦辞和敬辞。 根据题意可知,第一空和第二空为王强对秦刚打的招呼,句中应该用敬辞,而秦刚的回答中则是对自己的父母的称呼,应该用谦辞。选项的敬辞有:贤侄、贤弟、令尊(别人的父亲)、令堂(别人的母亲)、令郎(别人的儿子)、令爱(别人的女儿);谦辞有:愚兄(对同辈而年轻于己者的自我谦称)、家父(自己的父亲)、家母(自己的母亲)。 故选B。 5.D 【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A.《命若琴弦》是一部散文集。选项错误。 B.《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泰戈尔。选项错误。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选项错误。 故选D。 6.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朝花夕拾》知识的掌握。 C.“我”想去五猖会看迎神赛会。选项错误。 故选C。 7. 东汉未年 曹操 8.C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曹操字孟德,谥号武皇帝(魏武帝),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这首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所写。 8.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这是作者的想象,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选项“诗人观赏到的壮阔景象”说法错误。 故选C。 9. 引:拉 顾:回头看 10.关键词:期、委、去(他)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朋友离开。 11. 《世说新语》 刘义庆 【解析】 9.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翻译。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1)下车去拉元方。引:拉。 (2)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顾:回头看。 10.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他)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朋友离开。期:约定。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1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点睛】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12. 尽:学完 止:阻止 13.“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14.知错能改 【解析】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翻译。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就自己说已经学完了。尽:学完。 秦青没有阻止他。止:阻止。 13.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文中没有直接描写秦青的歌声是如何的动听,而是通过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侧面表现出了秦青的歌声是精妙绝伦。所以从“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可知秦青歌唱技艺高超。 1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薛谭听了秦青的歌声后,知道自己并没有学完秦青的知识,于是马上向秦青道歉。可知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点睛】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自己说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去。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的大路上设宴送行;(秦青)击打着乐器,悲壮地歌唱起来,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要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15.歧 16.每个人都得到合适的安排 17. 环境, 作用:表现小路风景优美,母亲改变了主意,表现母亲对生命的热爱,同时也为后文一家人散步提供美妙的的背景 18.我和妻子代表了中年人,我们肩负重任,扶老携幼,小心翼翼,生活就是一代一代的生命延续。(意义相近即可)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注意“歧”和“岐”的分辨。 16.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理解。“各得其所”的本意是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在这里是指满足母亲和儿子的要求,让他们得到最好的安排。 17.本题考查的是描写以及描写的作用,这要求能够掌握有哪些描写,再对描写的作用进行分析。能够区分简单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再分析其作用。“金色的油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都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住往是借景抒情,该段落描写了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作者借此景表达了一家人散步时的温馨氛围,同时也突出表达了作者对于母亲能够熬过这严寒的寒冬,能够重获活力而感到欣喜的心情,能够揣摩出相近的意思即可。 18.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不能仅停留于句子的表面义,要努力结合文章挖掘深层含义。“走得很仔细”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怕因闪失给孩子和老人带来伤害。“整个世界”可以理解为:一个是老人,代表着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是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时代和未来的世界。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作为中年人,起着顶梁柱的作用, 从家庭到国家,都是如此。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思想,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应该是这样。完成此题要结合对句子的理解,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实际阐述感受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 19.洒脱:能自己做主(无人管束、自由自在) 20. (2)刚与家人分伙的时候,感到自由快乐。 (3)分伙半个月后“我既委屈又自责” 21. 动作, “我”与家人分伙后生病感到委屈,却又不愿让家人知道的矛盾心情。 22.这两段写了成年后的“我”懂得了与家人一起吃饭的意义,“我”明白了家是每个人爱的归宿。这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了中心,又呼应了题目“我们是一家人”。所以不能删去。 23.B 【解析】 19.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洒脱”本意是指形容潇洒自然,不拘束,这里是指不受别人管束,自由自在的一种生活。 20.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解题时,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根据第三段“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和“心里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可知刚与家人分伙的时候,感到自由快乐;结合四五六段的内容“咬着牙,悄悄地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可知,分伙半个月后,我既委屈又自责。 21.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语句中的“翻”“竖”“挡”“咬”“吞”可以看出这是运用的动作描写。动作描写的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的性格特征(心理感受)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通过这些动作,写出了“我”生病时,却没有家人关注的委屈,提出分伙后的后悔,却又不愿让家人知道自己生病的矛盾心情。 2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本文记叙了“我”在母亲的帮助下,改变了“叛逆倾向”,最后回到了温暖的家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这两段了写了成年后的“我”懂得了与家人一起吃饭的意义,明白了家的意义,既点明了中心,总结了全文,又照应了题目中的“我们是一家人”。 23.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本文记叙了“我”在母亲的帮助下,改变了“叛逆倾向”,最后回到了温暖的家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青春期叛逆要不得”说法错误。 故选B。 24.范文 那一幕,永留心间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经历过许多事情,有的甚至连我自己都不记得了。但那件事的那一幕,却让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那天下午,我到厚街书店买完书后准备搭公共汽车回家。那天刮着大风,下着大雨,所以搭汽车的人显得格外的多,大家都急着赶回家去。 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座位,刚坐下,突然,只听“啪”的一声,坐在我前面的那位中年妇女身旁的车玻璃被风吹破了,破碎的玻璃渣洒得满地都是。这位中年妇女显然吓了一跳,又十分着急,天这么冷,玻璃又这么锋利,手中还提着那么多东西,这座位可怎么坐呀?她的脸上显得十分惊慌失措,无奈中,她只好撑开那把花伞,堵着那破碎的玻璃。但是,无情的玻璃却把花伞划开了一道大口子。 “妇人,让我来吧!”一个亲切的声音从背后传来。人们不约而同地朝后望去,只见一个高大的叔叔拿着一把大伞,坚定地说。说着,还将大伞撑开,挡住那狰狞的玻璃。 大家都被这位叔叔感动了,我也连忙起身,给一位带小孩的阿姨让了座位。因为,我觉得,这位叔叔能为别人挡风,我给不方便的乘客让个座位,又有何难呢? 虽然玻璃已被大伞挡着,可风还是透过缝儿,钻了进来。叔叔的手和脸都冻成了紫色,可是他仍然紧握住雨伞,并用身子挡住破裂的缝。他的国字脸上透出的是一种刚毅。 过了一会儿,叔叔要下车了,一位一直低头看书的高中生忽然站了起来,走到叔叔的面前,说“让我来拿伞吧!”叔叔愣住了,过了好久,他才微笑着拍拍高中生的肩膀说:“行,小伙子,不错,给!”说着,便把伞递给高中生,然后下了车。 高中生接过这把温暖的大伞,担任着人们的“挡风员”。 于是,每过一站,人们便轮流为人们挡风而传递着那把充满温暖的大伞。一个个“挡风员”就这样把爱心传递着,传递到每一个坐车人心上,这一幕,将会永远留在每个坐车人的心间。 【详解】 本题为命题作文。“那一幕”可以是亲人的重逢,朋友的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遇失败的瞬间;误会冰释后的拥抱,绝处逢生时的欢笑……这一幕幕难以忘怀的画面,总会长久的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永留心间”意思是难以忘怀,这些画面打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再也无法忘记。这个题目非常好写,但好写,不等于写得好。越是普通的题目,要出彩就越不容易。因为你想到的别人也想到了,你用的素材说不定别人也在用,而且还不少。因此,最主要的,还是要有自己的视角以及一定要写出自己的体验。此外,对“那一幕”的理解,也不要太狭隘,不要以为就不能出现多场景的桥段了,因为戏剧里,“一幕”往往是由好几“场”组成的。另外,注意题干中的要求“要有一定的细节描写”,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文章中加入细节描写,让文章更加真实,更能打动人心。文章适合写成记叙文,不适合写成议论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