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目—南洋杉科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松柏门 松柏纲 松柏目 南洋杉科 南洋杉科(学名:Araucariaceae)是松柏纲松柏目下的一个科,包括贝壳杉属、南洋杉属、瓦勒迈杉属、短叶杉属(已灭绝)和南洋杉型木属(已灭绝),共5属41种,分布在大洋洲、南美洲及南亚。 南洋杉科包含三个现存属约41种。 南洋杉属:共19种。分布在新喀里多尼亚(其中13种是当地特有),诺福克岛,澳大利亚,新几内亚,阿根廷和智利。 贝壳杉属:共21种。分布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瓦努阿图,新喀里多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瓦勒迈属:只包含一个物种瓦勒迈杉(恐龙杉),澳大利亚特有种。 1.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髓部较大,皮层具树脂。叶螺旋状着生或交叉对生,基部下延生长。球花单性,雌雄异株或同株;雄球花圆柱形,单生或簇生叶腋,或生枝顶,雄蕊多数,螺旋状着生,具花丝,花药隔伸出药室,具4-20个悬垂的丝状花药,排成内外两行,药室纵裂,花粉无气囊;雌球花单生枝顶,由多数螺旋状着生的苞鳞组成,珠鳞不发育,或在苞鳞腹(上)面有一相互合生、仅先端分离的舌状珠鳞,珠鳞或苞鳞的腹面基部具1倒生胚珠,胚珠与珠鳞合生,或珠鳞退化而与苞鳞离生。球果二至三年成熟;苞鳞木质或厚革质,扁平,先端有三角状或尾状尖头,或不具尖头,有时苞鳞腹面中部具一结合而生仅先端分离的舌状种鳞,熟时苞鳞脱落,发育的苞鳞具1粒种子;种子与苞鳞离生或合生,扁平,无翅或两侧具翅,或顶端具翅。 主产南半球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我国引入栽培的有南洋杉属Araucaria与贝壳杉属Agathis 2属,4种。 2.主要价值南洋杉树形高大,姿态优美,它和雪松、日本金松、北美红杉、金钱松被称为是世界5大公园树种,最宜独植作为园景树或作纪念树,亦可作行道树。但以选无强风地点为宜,以免树冠偏斜,南洋杉又是珍贵的室内盆栽装饰树种,用于厅堂环境的点缀装饰,显得十分高雅。 作庭园树。木材优良,易加工,为建筑、家具、胶合板及木纤维原料等用材,树的各部分均含有丰富的树脂,供制油漆和医药等用。 [5] 大叶南洋杉的木材可供建筑等用。 [6] 南洋杉木材可供建筑、器具、家具等用。 3.栽培方法南洋杉扦插繁殖较为容易,被广泛采用。一般在春、夏季进行扦插,但须选择主枝作插穗,用侧枝作插穗长成的植株歪斜而不挺拔。插穗长10至15厘米,插后在18℃至25℃和较高的空气湿度条件下,约4个月可生根。如在扦插前将插穗的基部用200 ppm 吲哚丁酸(IBA)浸泡5小时后再扦插,可促进其提前生根。 4.南洋杉南洋杉(拉丁学名:Araucariacunninghamii Sweet),是南洋杉科、南洋杉属乔木,在原产地高达60~70米,胸径达1米以上,树皮灰褐色或暗灰色,粗,横裂;大枝平展或斜伸,幼树冠尖塔形,老则成平顶状,侧身小枝密生,下垂,近羽状排列。南洋杉不耐寒,忌干旱,冬季需充足阳光;原产大洋洲东南沿海地区,在中国广东、福建、台湾、海南、云南、广西等地庭院露地栽培。 (1)形态特征南洋杉,乔木,在原产地高达60~70米,胸径达1米以上,树皮灰褐色或暗灰色,粗,横裂;大枝平展或斜伸,幼树冠尖塔形,老则成平顶状,侧身小枝密生,下垂,近羽状排列。叶二型:幼树和侧枝的叶排列疏松,开展,锥状、针状、镰状或三角状,长7~17毫米,基部宽约2.5毫米,微弯,微具四棱或上(腹)面的棱脊不明显,上面有多数气孔线,下面气孔线不整齐或近于无气孔线,上部渐窄,先端具渐尖或微急尖的尖头。 大枝及花果枝上之叶排列紧密而叠盖,斜上伸展,微向上弯,卵形,三角状卵形或三角状,无明显的脊背或下面有纵脊,长6~10毫米。球果卵圆形或椭圆形,长6~10厘米,宽约4厘米,基部宽,上部渐窄或微圆,先端尖或钝,中脉明显或不明显,上面灰绿色,有白粉,有多数气孔线,下面绿色,仅中下部有不整齐的疏生气孔线。雄球花单生枝顶,圆柱形。 球果卵形或椭圆形,长6~10厘米,径4.5~7.5厘米;苞鳞楔状倒卵形,两侧具薄翅,先端宽厚,具锐脊,中央有急尖的长尾状尖头,尖头显著的向后反曲;舌状种鳞的先端薄,不肥厚;种子椭圆形,两侧具结合而生的膜质翅。 (2)生长习性南洋杉,喜光,幼苗喜阴。喜暖湿气候,不耐干旱与寒冷。喜土壤肥沃。生长较快,萌蘖力强,抗风强。 冬季需充足阳光,夏季避免强光暴晒,怕北方春季干燥的狂风和盛夏的烈日,在气温25℃—30℃、相对湿度70%以上的环境条件下生长最佳。盆栽要求疏松肥沃、腐殖质含量较高、排水透气性强的培养土。 (3)地理分布原产南美、澳洲及太平洋群岛,大洋洲昆士兰等东南沿海地区,在中国广东、福建、海南、云南、广西均有栽培。 [5] 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各大城市则为盆栽,温室越冬。 (4)主要价值①观赏价值南洋杉树形高大,姿态优美,它和雪松、日本金松、北美红杉、金钱松被称为是世界5大公园树种。宜独植作为园景树或作纪念树,亦可作行道树。但以选无强风地点为宜,以免树冠偏斜。 南洋杉又是珍贵的室内盆栽装饰树种。南洋杉树形为尖塔形,枝叶茂盛,叶片呈三角形或卵形,为世界著名的庭园树之一;幼苗盆栽适用于一般家庭的客厅、走廊、书房的点缀;也可用于布置各种形式的会场、展览厅;还可作为馈赠亲朋好友开业、乔迁之喜的礼物。 ②经济价值同时南洋杉材质优良,是澳洲及南非重要用材树种,可供建筑、器具、家具等用。 5.贝壳杉贝壳杉(学名:Agathisdammara (Lamb.) Rich. et A. Rich)是南洋杉科,贝壳杉属乔木,在原产地高可达38米,树皮厚,树冠圆锥形,枝条微下垂,冬芽顶生,叶深绿色,革质,叶片矩圆状披针形或椭圆形,具多数不明显的并列细脉,先端通常钝圆,稀具短尖,雄球花圆柱形,球果近圆球形或宽卵圆形,苞鳞先端增厚而反曲;种子倒卵圆形,种翅只在种子的一侧发育,膜质,近矩圆形。 贝壳杉原产马来半岛和菲律宾。中国厦门、福州等地引种栽培。 贝壳杉可作庭园树。木材可供建筑用,树干含有丰富的树脂,为达麦拉树脂,在工业上及医药上有广泛用途。 (1)形态特征乔木,在原产地高达38米,胸径达45厘米以上;树皮厚,带红灰色;树冠圆锥形,枝条微下垂,幼枝淡绿色,冬芽顶生,具数枚紧贴的鳞片。叶深绿色,革质,矩圆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5-12厘米,宽1.2-5厘米(果枝上的叶常较小),具多数不明显的并列细脉,边缘增厚,反曲或微反曲,先端通常钝圆,稀具短尖,叶柄长3-8毫米。 雄球花圆柱形,长5-7.5厘米,径1.8-2.5厘米。球果近圆球形或宽卵圆形,长达10厘米;苞鳞宽2.5-3厘米,先端增厚而反曲;种子倒卵圆形,长约1.2厘米,径约7毫米,种翅只在种子的一侧发育,膜质,近矩圆形,上部较下部为宽,最宽处宽约1.2厘米。 (2)产地生境原产马来半岛和菲律宾。中国厦门、福州等地引种栽培。贝壳杉属中性喜光树种,对光照要求较强,幼树稍耐荫。深根性,主根明显,抗风能力较强。喜温热湿润气候,但较耐寒,能耐短期-5℃低温和冰冻,适生于丘陵平原和房前屋后,在土层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良好、迅速,寿命较长。 贝壳杉栽培作庭园树。木材可供建筑用,树干含有丰富的树脂,为达麦拉树脂,在工业上及医药上有广泛用途。 6.瓦勒迈杉瓦勒迈杉(学名:Wollemianobilis),又名恐龙杉、沃莱米杉或梧来米松是南洋杉科下瓦勒迈杉属(又称沃莱米杉属)的唯一种,属于孑遗植物,于1994年在澳洲悉尼西北面150公里,新南威尔士的瓦勒迈国家公园温带雨林的狭窄及陡斜的沙岩峡谷中被发现。 瓦勒迈杉又称为梧来米松,但它并非真正的松属植物,且亦不是松科的一员。而它却是与南洋杉科下的贝壳杉属及南洋杉属有所关连。 (1)特征瓦勒迈杉是一种常绿植物,树高达25-40米。树皮非常独特,呈深褐色及多节。主干易萌芽,因此大多瓦勒迈杉都是多主干的,或是由折断的主干中萌生一丛的支干。而在所枝干上都不会萌生更细的枝干。经过多年后,每一枝干末端会产生球果,之后支干就会停止生长。球果成熟后枝干就会死掉。新的枝干会由主干的芽苞上生长。枝干变为垂直及发展成次要树干是树木中非常罕有的。 叶子是扁平及幼长的,约3-8厘米长及2-5毫米阔。它们是螺旋形地排列在枝干上,在底部扭曲仿佛平排成二或四组。锥形种子是绿色的,约6-12厘米长及直径长5-10厘米,约于授粉后18-20个月成熟。于成熟时会脱落并放出种子。雄球(花粉)是细长的锥体,约5-11厘米长及1-2厘米阔。瓦勒迈杉种子发芽后的幼苗有两片子叶。 (2)发现瓦勒迈松约于1994年9月10日由在蓝山温特沃斯瀑布瓦勒迈国家公园的农林督察大卫·诺柏所发现。他有着很好的攀石冒险的能力及植物知识,并能很快地分辨出这种树的稀有性及须更多的研究。他带着标本回来祈望有人能分别这种植物,但其后他发现这是一种全新发现的植物。它与其他针叶树的关系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最初怀疑是它有着2亿年前的南洋杉科的某些特征,但却不与科下的任何一种植物相似。与活的南洋杉科及其化石比较,可以证实它是这科的其中一员,并是属于一个全新的属。像瓦勒迈属或有关的化石在澳洲、新西兰及南极洲是很普遍的,但瓦勒迈杉却是此属的主要生存植物。最近发现的瓦勒迈属化石可以追溯至2百万年前。所以它被称为“活化石”或“孑遗植物”。 少于一百株野生的树,是生长于不远的三个地方。基因测试发现所有的标本都是遗传上不能区别的,表示这种植物经历了遗传瓶颈,使得在数量上如此的少,而失去了所有基因变异性。 于2005年11月,野生的瓦勒迈杉被发现感染了樟疫霉菌(Phytophthora cinnamomi)。新南威尔士公园守林人相信这些有毒的真菌是由非法游客所引入的。 (3)种植及用途由2006年4月1日开始,澳洲实行了一个由植物园开始至商界的瓦勒迈杉繁殖计划。于2006年12月瓦勒迈杉被售予美国,而在2006年间亦曾售予其他国家。无论是在地上、或在盆子及花圃上,它都是一种有装饰价值的树木。它亦是很能适应及抵冷的植物,可以抵御-5℃至45℃,而亦有指在-12℃下仍可以生存。在日晒及阴影下都能生存。就像其他澳洲的树木,它很易受病原性真菌樟疫霉菌的感染,所以这限制了它成为提供木材的树木。 7.南洋杉型木南洋杉型木是松柏门中已灭绝的一个物种。 在三叠纪时,此类物种生长于美国亚利桑那州东部的石化林国家公园里。当时的亚利桑那州是位于被现今地质学家称为盘古大陆的超大陆的西北方的一片平坦的热带草原。 树木高可达60米,直径可超过60公分。化石上面经常会出现昆虫的蛀孔和蜂巢与古代蜜蜂的化石[来源请求]。 “南洋杉型木属”被一些古植物学家认为和现今的南洋杉属是同一的属,然而这个观点并不普遍。 这类树木的石化木时常被称之为“彩色木”,因为在一些标本上面会有许多不同的颜色存在。红色和黄色是由大量的氧化铁微粒所形成的,黄色的为褐铁矿,红色的为赤铁矿。紫色是由散布在石英晶格上极小的赤铁矿微粒为形成的,且不会是由锰所形成的,以前有时会如此猜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