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南研北草堂位于古莲花池荷塘东北角,是一组平房,硬山布瓦顶。清代原为两进院,有三排建筑组成,现为一进院,由两排建筑。此处环境清幽,因此可比作成都的杜甫草堂。 “花南”是指一种观赏美景的状态,研北之“研”,古文通砚。人坐砚台之北,指一种写作状态。“花南”和“研北”都是一种虚拟的情景,可以理解为赏景而述作,指明此景为适于文人赏景而述作之处。 清代时草堂前庭名为“清馀于适”,意谓清净、宽裕而舒畅,是宴请宾客的地方;后排正房名为“时术斋”,意谓时时学习的地方。行宫时期,乾隆皇帝驾临在此召见直隶官员。左边的屋子叫“重阆之居”,意思是幽深的神仙住所;右边的屋子叫“因树轩”,借用东汉申屠蟠终身不仕“因树为屋”的故事,比喻此处是适于隐居之所。 乾隆皇帝曾为花南研北草堂题诗三首。《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花南研北草堂》中赞叹说:“别有平台宛转廊,绯桃绿柳艳韶光。若云不羡清幽好,何必颜堂曰草堂。”乾隆皇帝又云:“花南背日图观丽,研北当春欲咏妍。自是诗人会心处,以云经义岂其然”“会心每以花南值,得句还于研北酬。灯右观书新著句,研京者亦此知不。” 前堂悬挂“花南研北草堂”匾额,系清代直隶总督方观承所书。门旁有副楹联:“瓶花落砚香归字,院竹敲窗韵入琴”。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艺,而花南研北草堂是适于赏景著述的地方,此联十分切景。瓶花和砚台为文人书斋之伴侣,本来各司其职,作者却巧妙地把二者的作用捏合在一起了,平添一种趣味。竹打窗户的声音悦耳,在人依心情好坏而自取之。作者以一个“韵”(美好的声音)字,就把满心的愉悦倒了出来。此联撰者不详,书者为清代书法家王文治。 王文治(1730—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生有夙慧,12岁能诗,即工书。乾隆三十五年一甲三名进士,时人因称“王探花”。官翰林侍读,出为云南临安知府。乾隆帝南巡,至钱塘僧寺,见文治书碑,大为赞赏,内廷招之出仕,不答应。王梦楼书法源出董其昌,又得力于李邕,晚年学张即之。其善行书,字体俊秀潇洒,飘逸流畅,兼有所宗各家之长,但是过于妩媚,有人讥之“轻佻”。与钱塘梁同书齐名,世称“梁、王”。清代梁绍千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说:“国朝刘石庵相国(指刘墉)专讲魄力,正梦楼太守(指王文治)则专取风神,故世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誉。 二堂悬挂“圣殿”“斯文在兹”两块匾额。祭祀是传统书院的功能之一。清代莲池书院曾设圣殿,原址位于讲堂、考棚和斋舍之间。恭祀至圣先师孔子,以颜回、曾参、子思和孟子配祀,以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和朱熹即所谓“宋儒五子”从祀。1900年,英法德意四国联军入侵保定后,莲池书院圣殿被毁。 如今,为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莲池书院文化内涵,经关有部门批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埙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于连军及其弟子入住花南研北草堂,开展陶埙艺术展示、展演活动,每周六及传统文化节日进行圣殿礼乐活动,恢复传承莲池书院原有文化。 这里曾是乾隆皇帝驻跸莲池行宫之所,现辟为“圣殿”,并悬挂“圣殿”匾,集乾隆书法作品。“圣殿”包涵“圣上”和“圣人”两层意思。斯文在兹,盖指孔子所具备的德养及其宣扬的礼乐文化体系都在这里。此匾为引入的光绪皇帝题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前往西陵拜谒后绕道保定,驻跸三天,住在慈禧行宫9今保定市第二中学),在古莲花池活动。 门旁楹联“千古宫墙丽日祥云照耀,万方礼乐太和元气流行”,联字集乾隆皇帝书法作品,引自江西白鹿洞书院先师庙,用在这里既体现莲池行宫和莲池书院文化之史,又映衬今日埙馆的礼乐文化传承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