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的存亡之际,李可染如何抉择?

 顺其自然h 2021-12-06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出现一股“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画不符合时代要求,表现力已经无法为新中国服务,应当被抛弃。所以那时中央美术学院取消了中国画系,一批老教授下岗,如李苦禅先生被调到传达室工作,李可染先生则被安排去教水彩……这是中国画的存亡之际,是历史的节点,该如何抉择?


图片

1954年,李可染、张仃、罗铭水墨写生画展 宣传品



李可染的对景创作

文/李松

1954年李可染与张仃、罗铭同赴江南作水墨画写生,他们在画展前言中讲到,此次写生的目的与要求是“画一些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但又不是老一套的,而是有亲切真实感的山水画。”但在具体实践中还是遇到不少难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在表现方法上如何运用传统技法和如何加以发展的问题。假如我们对传统的表现方法可以掉头不顾,仅仅使用中国工具运用外来技法来作水墨写生,或是完全使用传统的技法,对着现代的景物作公式化的描写,那问题就都比较简单了。”难就难在如何将传统绘画的优良部分加以发扬,使之适合于反映现实生活,同时把外来的技法融化在传统的风格之中,使表现力更加丰富。

这次写生活动被当代画史视作中国山水画向现代转型的一方界碑,也是李可染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李可染以人物画见重于世,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时期,“潜心传统,用笔恣肆”,“游心疏简淡雅”,受八大、石涛风格影响甚深。老舍称道李可染的人物画“极聪明地把西洋画中的人物表情法搬运到中国画里来,于是他的人物就活了”。老舍说“他的山水画,我以为不如人物好”。老舍所说的那时李可染的山水画完全还是文人画的路子,虽未落古人窠臼,但距离现代生活则相去甚远。

1947年李可染拜师齐白石,受到老师赞赏的作品,从存留下来的看,也主要是人物画。

图片

李可染/ 《画龙点睛》 66x36cm 

他那时的人物画,除文人画传统一脉之外,还有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大量抗日救亡宣传画,其中明显地受到德国女画家珂勒惠支画风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初,李可染在中央美术学院执教时,教的是勾勒与水彩画。50年代初,国家提倡年画、连环画、宣传画等普及形式的美术作品,李可染也创作过年画《劳动模范北海游园大会》,1951年在广西南宁参加土地改革运动,画过宣传布画《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共21幅。此外,他也画过《老汉今年八十八,始知军民是一家》《领得土地证,洗雪千年泪》《土改分得大黄牛》《我在家中争模范,你到前线要立功》,以及《白毛女》等配合形势要求的作品,这些作品大体还是沿袭抗日宣传画的路子而更靠近现实生活,力求符合现代欣赏习惯。他画得很认真,也有着艺术上的追求,然而并非很得心应手,不似他早年的人物画那么潇洒自如、富于风趣。

由人物转向山水,李可染作出了艺术道路上的重要抉择。

图片

1954年,李可染在黄山写生

1954年李可染江南水墨写生活动有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是:1953年,为适应国家经济文化建设需要,全国高等美术院校进行院系学科调整,教学秩序向各艺术门类本体回归,中央美术学院开始着手恢复中国画系,争论多年的中国画改良问题再次迫切提到每位教师面前,需要做出正面回答和直接的实验成果。就在李可染他们赴江南写生前一个月,学校派叶浅予带领刘勃舒等三位准备成为中国画专业后备教师的毕业生赴敦煌石窟考察并从事研究、临摹活动。因之,由李可染、张仃、罗铭三位中国画家自发组织的江南水墨写生活动,在客观上也就成为筹建中国画系的重要准备之一。
就李可染个人情况来说,转向以山水画作为解决中国画改良的突破口,其潜在的原因应与到北京后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有关。齐白石在不惑之年离开湖南,“六出六归”,遍游陕西、北京、江西、两广、上海等地,扩大了艺术视野,成为艺术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而“六出六归”的标志性成果是他先后完成的《借山图卷》山水组画。临近花甲之年,又在陈师曾影响下,完成“衰年变法”,成就了当年画坛上的大师地位。黄宾虹山水画丰富的层次与浑厚华滋的笔墨给予李可染以深远的影响,而黄宾虹作品比较陈旧的意境则让李可染意识到山水画创新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江南水墨写生,李可染先后去太湖、苏州、上海、杭州、富春江和黄山,历时三个多月,所作《家家都在画屏中》《雨亦奇》等作品,为人们所称道,然而在那时,运用传统笔墨技法表现眼前的景物并非易事,李可染的写生作品还有着明显的水彩画成分。其江南写生最主要的收获之一是在江南写生最后目的地黄山,从其变化万千的自然景观和嶒的山石结构中,李可染发现了与自己的审美理想契合之点和发挥传统笔墨之长的最佳表现对象,黄山成为李可染山水画创作的重要题材。

图片

李可染/ 《家家都在画屏中》 40.5x44.5cm 1954年 

此后,他一鼓作气,连续深入生活写生作画。
1956年夏,携研究生黄润华远赴太湖、杭州、雁荡山、黄山、岳麓山、三峡、重庆、成都、万县、乐山、峨眉山、嘉陵江、岷江,过栈道,越宝成铁路的万里写生,一路作画二百多幅,许多代表作,如《鲁迅故居百草园》《无锡梅园》《苏州虎丘》《杏花春雨江南》《嘉定大佛》《响雪》等胥作于此行。
次岁秋季,与关良同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德累斯顿、易北河等地作大量写生,前后四个月,以传统笔墨写异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达到自然和谐。其在歌德家乡用毛笔面对麦森教堂所作写生,令围观的德国人惊异于对象美的重新发现。
1959年赴桂林写生,创作了一批表现漓江山水的作品,从此“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胜境成为李可染后来的重要创作题材。
同年9月至10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举办以“江山如此多娇”命名的李可染水墨写生画展览,展出李可染从1954年到1959年的水墨画作品共一百二十一件(其中有四件是建国前的作品),是几年来李可染水墨写生实践具有总结意义的展览。实现了五年前赴江南写生时设定的目标:创作具有中国传统风格,但又不是老一套的、融会外来技法之长,具有真情实感的新山水画:以对景写生—对景创作为特点的李家山水,并逐步完善为新山水画创作和山水画教学的理论体系。李可染总结创作经验,发表于《美术研究》1979年第一期的《谈学山水画》一文是中国现代山水画技法理论的重要著作。

图片

李可染/ 《鲁迅故居百草园》 58x43.5cm 1956年 

图片

李可染/ 《德国写生》 51x46cm 1957年 

对景创作的经验积淀与理论认识的形成,与李可染的艺术道路、创作实践和知识结构特点有直接关系。
就写生经验而言,李可染在西湖艺术院时受到过西画训练,在西湖边上画过很多写生作业。而对景写生—对景创作观察、把握对象的方法则是传统的。
他在《谈学山水画》一文中讲到,面对真山真水,不能仅仅满足于看,而要认真写生,“只有写生才能形象地、真实地、具体地深入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和提高形象思维。”“写生时应当每一笔都与生活紧密结合,都是生活本质美的提炼。只简单地画一个符号,还是脱离生活,画出来还是自己固有的面貌。”这些话,对于今日不少画家还是有针对意义的苦口良言。
图片
80年代李可染写生时
但是光靠写生能力并不能解决一切,“在写生过程中,随着对客观世界新的发现,应力求有新的艺术语言、新的表现手法、新的创造,这样会不断促进你创作的意象和表现力、感染力,促进你创作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融会中西、以我为主的精神充分体现在对景写生的过程中,在择取对象之时,他强调要用传统绘画“以大观小”的方法,画家要设想自己是站在最高最好的地点和角度,从全局观察、把握、选择对象最美的角度和瞬间,而不为偶然的表面的现象所束缚。
他特别重视山水画的意境,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是由画家情感的注入而生成的。他说:“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意境既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反映,又是作者自己情感的化身。”“要获得我们时代新的意境,⋯⋯一是深刻认识客观对象的精神实质;二是对我们的时代要有强烈、真挚的感情。”他说自己在画山水画时,感觉像进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创造有情有景的艺术世界,“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表现意境的加工手段是意匠,“意匠加工在绘画中,简单说来不外是选材(选出最精粹部分)、剪裁(去芜存菁)、夸张(全力强调主题)、笔墨和构图等。”李可染所说作画时如进入沙场的状态,正是呕心沥血、惨淡经营意匠体现意境的过程,是把握对象搜妙创真的过程。


图片

李可染/ 《北海公园濠濮间 二》 41x48cm 1957年 

图片

李可染/ 《无锡梅园》 32x45cm 1956年 

对于传统,李可染早年有过“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的过程。而从师齐黄之后,在对传统的认识上有了飞跃,他钦佩齐白石的绘画“把数百年来古老的绘画传统与今天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距离,大大地拉近了,为中国画创作开辟了革新的道路”。而他江南写生的探索也得到了老师巨大的精神支持,齐白石笔墨功力与黄宾虹的笔法、墨法理论和积墨法、破墨法的绘画经验给予李可染对景创作过程在传统绘画素养方面的支撑。张仃曾经回忆道:在江南作水墨写生时,他画得很快,晚上请李可染给他的画提意见,李可染说:“以后是否可以画慢点。”张仃说这句话令他终生受益。这个“慢”字正是李可染多年跟随齐白石学画的领悟。
在画家主观与客观表现对象的关系上,李可染的经验是“写生,首先必须忠实于对象,但当画面进行到百分之七八十,笔下活起来了,画的本身提出要求,这时就要依照画面的需要加以补充,不再依附对象作主,而是由画面本身作主了”。所谓“画的本身作主”就是艺术自身规律在起作用,是画家按照经营设计对画面进行整体调整。李可染十分重视画面的整体性,为了画面的完整,常不惜压掉画面上一些画得很精彩的局部,他不允许在画面上留有不和谐的杂音。
对景创作在李可染是艺术的积累过程,成就了李家山水早期的面貌,并为当代山水画艺术的革新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经验。
李可染晚年的山水画创作,抛开了对景创作,白纸对青天,早年的丰富积累,千岩万壑一齐奔赴腕底,生成新的意象。
此时此刻,他所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自由自在的神韵境界。

2007年4月于北京安外

原载《写生之路》,2007年6月

图片

12月5日,是李可染先生逝世32周年纪念日

谨以此文追忆可染先生,回顾其精进探索的艺术历程。



展览预告

图片


“自然的感动·传承的力量”

李家山水三代艺术家对景创作展

学术指导:中国美术家协会

主办单位:北京画院、荣宝斋、李可染艺术基金会

承办单位:荣宝拍卖、李小可艺术发展中心(筹)

学术主持:吴洪亮

总  策 划:刘   莹

开幕时间:2021.12.20 14:30

展览时间:2021.12.20——12.27

展览地点:荣宝斋大厦二层多功能厅(北京市西城区琉璃厂西街19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