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宗棠:四千两,维修兰州西门!清廷嫌少不报销。他的举动让贪官成笑话

 陇史荟王文元 2021-12-06
左宗棠:花了四千两银子,维修了兰州西城门!
清廷:钱花少了,没法贪污,不报销!

        1872年七月十五日,左宗棠经过六年的努力,总算是进了兰州城,坐在了陕甘总督衙门的大堂上。他这位陕甘总督,总算是实名相符了。

  1. 跋涉六年,左宗棠进了兰州城


       六年前,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平定闽浙全境后,准备大展拳脚兴办了一系列新政。谁知,一道圣旨却将他调到了西北,担任陕甘总督。在左宗棠的努力下,经过了六年努力,西北各地大部渐次安定了。
       在进兰州城之前,他这位陕甘总督就是个流浪总督。当年,从进入关中起步,从东往西一路督战,在潼关、西安、泾川、定西等地,边打边行,在上任之路上走了六年之后,才进了兰州。

      稳坐陕甘总督衙门的左宗棠,刷新吏治,文武事务并重。他在筹划陕甘分闱的同时,也整修了兰州城池。这也是,兰州这座千年古城的最后一次大整修。
       兰州境内最早设立的行政建制单位是榆中县。它的设置和秦始皇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战国时期,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的匈奴开始崛起。他们依靠骑兵的机动灵活,四处骚扰各国的边境。为对付匈奴各国在各自的边境上修筑了长城。
      到了秦始皇时期,匈奴更加猖獗,为了消除匈奴人的威胁。秦始皇发动了对匈奴的大规模作战。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令蒙恬率三十万精兵,北击匈奴,占领"河南地"。为了巩固从匈奴人手中夺来的河南地,秦始皇在黄河沿线设置了大量的防御设施和行政机构。


     早在公元前287年,秦昭襄王设置陇西郡的时候,兰州的部分地方属于陇西郡,黄河南岸的兰州地区,同陇西郡相连,是河南地最西边的一块地方,位置非常重要。而黄河北的永登、皋兰则是月氏、匈奴的游牧之地。
      蒙恬于前214年在此设立了榆中县。兰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移民也就开始了,专家推测大约有万人,来到榆中屯垦戍边。
       当时的榆中县治就在城关区东岗镇一带。这个地方靠山靠河,面临平原,可以严密监视整个平原上人们的一举一动。有专家考察了秦榆中县治后发现,这个城并不大,长不过100多米。由此看来当时人们修建的城比较简陋,其主要目的是防备匈奴人。

2.明代的兰州城

     元代兰州基本上属于内陆,城市的防御体系在人们心中逐渐淡化。到明代,由于明政府放弃了嘉峪关以西的地方,再加上明政府长期同漠北的蒙古族处于战争状态。因此这个时候,也是兰州城市大发展的时候。
       以前的兰州城,基本上就是在明清的基础上扩建而形成的。



      洪武十年(1377年),兰州卫指挥同知王铸,在宋、元兰州城的基础上,增筑兰县城,东西长一里二百八十步,南北宽一里八十二步,高三丈五尺,阔二丈六尺。开四座城门:东为承恩门,在今张掖东城壕北口稍东;南为崇文门,在今酒泉路金塔巷东口稍南;西为永宁门在今张掖路西城巷北口稍西;北为广源门,在今永昌路北口。城门之上,均建城楼。
  从这之后,到解放前兰州城经历了多次的维修和扩建。明宣德时(1426-1435年),佥事卜谦、指挥戴旺修筑外郭,共十四里二百三十一步。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都指挥李进增筑承恩门外郭,自西北至东北,共九十九丈余,并辟城门九座。到清中期,兰州城基本定型。
左宗棠时期的兰州城,内城长一千一百八十丈,外城长三千三百丈。背濒黄河,面临兰山,故南北窄而东西宽。但这并不是兰州城的最后的形状。

3.左宗棠补上了兰州城最后一块短板

        兰州城的形状,兰州的最后一块短板,就是左宗棠这位陕甘总督亲手补上的。
       光绪元年(1875年),甘肃人期盼了一百多年的陕甘分闱,总算开始施行。此刻,甘肃民众捐工捐物,努力了多年的甘肃贡院总算修成了。



      这年秋天,在新落成的甘肃贡院,举行了甘肃有史以来的乡试。此时,甘肃贡院致公堂的大殿,正面彩绘油漆,背面只涂了漆,很是简陋。但这不影响,这座贡院在甘青宁新四地民众心中的声望,更不损它对如今西北文化的支柱作用。
       甘肃贡院的修建,左宗棠费尽了心血。此时,西北战乱粗平,他只能因陋就简,利用地理,在兰州外城的西北隅,创建了贡院,因为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外城的城墙,只需要补建两段城墙,就能将贡院包在里面了,防护安全捜捡等问题,就简单了。另一方面,也不存在拆迁安置问题。
      贡院外包筑的这段外城,长二百四十丈。它为兰州最终造型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不仅如此,左宗棠还主持了对兰州城的最后一次大修整。光绪二年(1876年)左宗棠动员人力物力,对兰州的外城进行了彻底大修。清理城壕,修补了城墙。
       左宗棠尤其重视兰州门面,因为兰州是西北重镇,西来的第一座雄城,要让新疆、青海、河西、西南等地来兰州的人,给一个巨大心理震撼,让那些心怀不轨者安分守己。这就要修建一座高大的城楼,让那些人感到震撼。

4.维修西城门,震慑心怀叵测者

       兰州西关的城门,也是兰州外郭的西城门,当时名为袖川门。始建于明代,修建之初肃庄王认为,这一带山环水绕,如同仙人舞袖,所以将当时的兰州城西面的一个门取名为袖川门。围绕袖川门一带,形成了兰州的西关,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西关就是兰州郭城的西部,兰州人称郭城为“关”,故名西关,就是城西防守把守的要地,关卡也。
      西关这座袖川门的兴建维护,始于肃王,终结于左宗棠。


      袖川门一带,从明代初期开始,这里就是兰州的买卖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兰州的商业一条街。金天观、握桥附近的雷坛河是个大集市,黄河边又是个大码头,这里还有炭市街。可以说,围绕着西关,形成了明清时期的兰州的重要商业中心。
      在这里,往来河湟、洮岷、陇南、四川等地来的商帮都在这里交易驻扎。这条街上,经营商品也是各地的特产,有粮行、山货铺、交易客栈、车马店、饭馆等等。
     因为,要向西来的人展现,兰州这座西北重镇的威武,故而左宗棠在维修袖川门时,费劲了心血。
       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程,前后历时一年,用工170多万个。左宗棠没有动用太多民力,而是动员了驻扎在兰州的清军施工,大概动员了十一个防营,齐心协力,才合力完成城门的维修。


       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要耗银十多万两。可是,左宗棠是出身清贫,总是精打细算,只用了3397两就完成了维修。而且,这些钱多用来购买绳索、箕斗、茅草、石灰、砖瓦。
       城门维修好了,就要给清廷工部报销了。然而,左宗棠的报销单,工部都不通过。工部官员的理由是,修建这样一座城门,必须有严格的规定,提前拿出计划,维修标准,维修价格都严格规定。十多万两银子的工程,不能左宗棠一句话就开工了,一句话就完工了。没有工部官员的监理,怎么能行?
     原来,晚清的报销制度,有个奇怪的不合理现象,或者说是官场的潜规则吧。当时,工部潜规则:“准销必非实数;实数不能准销。”就是说,报销的数额必须有水分,这水分是干嘛?就腐败晚清官场而言,工部官员的心思人们是不难猜的。

5.左宗棠自掏腰包,为兰州捐修了一座城门

       这就怪了!左宗棠精打细算,节省大笔经费的完成城门维修工程,居然无法报销了。不过,这难不倒有个性的左宗棠。
      我自己掏腰包,不找你们大老爷报销了。我捐给了兰州。这样以来,对袖川门的维修,就成了左宗棠自掏腰包。可谓是古今罕有。
      袖川门的城楼,高大雄伟,城楼高四层,第三层建重檐。兰州人称“外郭城门”为“稍门",故俗称“西稍门”。
      出西稍门就是袖川,一马平川,直通西固,袖川在兰州城西,故亦称西川。同今天盘旋路往东一带的东川相对应。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左宗棠的功绩,将这座城门改名为宗棠门。



       这里就要说一说,兰州的西关
       1949年8月26日,解放军在沈家岭全歼马步芳主力,挥师从宗棠门进入兰州城,解放军走城墙,控制了中山桥,不久,改宗棠门为解放门。1954年拆除城门,在城门外建成解放门广场。
      如今我们能从为数不多的照片中,看到这座西城门的样子。对于,左宗棠自掏腰包为兰州维修城门。前人多不赞成,人们评价,并不是人人肯掏腰包为公家办事,更不是人人有腰包可掏。显然,前人不赞成自己花钱办公家的事,公家的事还需要公家来出钱。
       那么,大家是怎么看?请留言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