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永宽、周文嘉等人拥有2万多人的军队,经过他们的扎根串联,苏州城里有三十五个天将加入了他们的叛乱集团,沆瀣一气,在苏州城内已有足够的实力,也有足够的资本与清军谈判讨价还价。 郜永宽通过老熟人,早先投降的原太平军降人现为清副将郑国魁牵线,与戈登、程学启做了多次谈判,程学启还为取得郜永宽信任,在首次会晤时,就主动提出交换兰谱,结为异姓兄弟,并由戈登作证,信誓旦旦,誓同生死。 11月28日,郜永宽等又由康王汪安钧为全权代表,偷偷摸出苏州城去,在城北阳澄湖上的一条小船议定投降。淮军方面的谈判代表是程学启。这对昔日的同僚,将来又即将成为同僚的谈判对手,开始了新一轮讨价还价。 汪安钧当即表示,明日作战,待谭绍光出战后,就闭城不再让他进来,听凭淮军捉拿。但程学启没有同意,之前经历了蔡元隆在太仓的诈降事件,程学启变得小心得多了,他要求要么生擒李秀成,要么提谭绍光的头过来投降,投降也是需要纳投名状的。 汪安钧思考了一下,觉得生擒李秀成是件不可能的任务,人家身边亲卫高手如云,再者对自己和其他众王都有提携之恩,还是有点下不去手,但要杀谭绍光就简单多了,于是他选择了第二种投降方案。 但就在同一天深夜,李秀成又进苏州城了,叛乱集团慌了阵脚,没有如约第二天立马发动投降,毕竟忠王的威望摆在那里,他们不敢以身试命。但是,郜永宽等人消极作战,行踪鬼祟,李秀成有所察觉,于是有一天闲谈,特意挑起此事,对他们说:“现今我主上蒙尘,其势不久,尔是两湖之人,此事出尔便,尔我不必相害。现今之势,我亦不能留尔。若有他心,我乃国中有名之将,有何人敢包我投乎!”郜永宽等人信誓旦旦,拍着胸膛,向老领导李秀成保证绝无此事:“忠王宽心,我等万不能负义,自幼蒙带至今,而谁有此他心;如有他心,不与忠王共苦数年。”(《李秀成供词》) 李秀成心知肚明,但也只能点到为止了,其实就这段话来讲,李秀成做的已经够可以的了,他本意是多年部属,我已知道你们有异心,但不忍加害,你们请自便吧,最好你们自行离去,但不要伤害到其他人。李秀成的一念之仁没有感动郜永宽等人,倒是将谭绍光给害惨了。 后有人有指责李秀成没有对郜永宽等人采取镇压,故意放纵,是缺乏对敌斗争坚定的立场,是深受儒家仁义思想的影响,下不了手。也有人说,是李秀成自己动摇不定。其实,此时此地,李秀成纵使要采取紧急措施,恐怕也难。郜永宽等敢于对他阳奉阴违,或者半公开地搞投降活动,是因为他们都拥有庞大的私人武装,其全部人员要占苏州军队的四分之三。所以当郜永宽与戈登、程学启作投降谈判时,他们“提醒纳王,不要把谈判拖得太久,恐怕慕王知道。纳王还说,他的军队足以保护他自己,慕王知道也无关系”。 郜永宽等叛军已能控制苏州局势,李秀成奈何不得,尾大不掉,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