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安顺》年度特刊 《安顺城记》读后 2021年第107期(总704期)

 文化安顺 2021-12-06

编 者 按

2021年4月25日,以《安顺城记》的出版为契机,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思想与文学”研究平台联袂主办了“全球化时代的地方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邀请到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哈佛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记研究会有关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古代文学、民间文学、现当代文学领域的资深学者和青年新锐研究者,与来自贵州的学者、嘉宾一起,共同探讨全球化时代地方历史、地方文化的研究和书写问题。经《文化安顺》编辑部转辗联系并征得作者同意,本公号将陆续刊发部分与会学者的书面发言,敬请读者留意。谨向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的诸位专家深致谢忱!

《安顺城记》读后


张大可


2021年4月25日,我应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之邀参与《安顺城记》发布的学术研讨会。《安顺城记》是钱先生与贵州安顺市知名学者戴明贤、袁本良、顾久、杜应国等主创的一部七卷本大型地方志通史,于2020年11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钱先生提出的一个思路,运用司马迁《史记》开创的纪传体通史方法编写地方志通史,得到安顺地区众多学者的呼应,还得到贵州省专项资金资助,由七十一人的写作团队,在2013年正式启动,历经六年,于2018年杀青,于2020年出版,集众智,合众力,书一系之言,创作了一部好书,真是来之不易。我粗粗翻阅,因时间紧未来得及通读,我在研讨会上把我的初步感悟与参会学者分享,写成书面,可简括为三大亮点,三大建议,于次。

《安顺城记》

一、《安顺城记》的三大亮点

其一,创新。《安顺城记》开拓了地方志编纂的新领域,可以说是第一部“纪传通史体”地方志。该书编委会称是仿《史记》书体,这是一个谦虚的说法,该书不是仿,而是运用司马迁首创的“纪传通史体”编纂地方志,《安顺城记》并没有一步一趋仿《史记》五体,而有变通和创新,是运用了“纪传”与“通史”两个史识。“纪传”方法,以人物为中心,“通史”方法指贯通古今。《安顺城记》把年表置于书首,把写王朝与帝王的纪,改为评说由古及今的社会群体。这也是对纪传的创新,合于地方志与时代性。以上巨大创新体现了创作团队的睿智。

其二,体例完备,结构布局合理。《安顺城记》全书七十五卷,有年表两卷、纪六卷、志四十一卷、世家十一卷、列传十五卷,亦为五体。分体叙事,其实质是分类叙事,是高于“志”体分类叙事的一个层次。分门别类,既使史实条分屡析简明,也使有限空间容纳无限内容。《安顺城记》中的“志”体四十一卷,占了过半篇幅,是传统方志内容的继承,年表、世家、列传是开拓进取的创新。特别是“纪”载社会群体,这一创新是新史学人民创造历史的史观的运用,更是时代性的鲜明体现。各体内容篇幅是实录历史的反映,堪称布局合理。

其三,用现代叙事语述史,摒弃传统的半文半白,使全书文笔流畅,可读性强,这也是继承司马迁述史的传统,《史记》的语言就是当时的流行散文语言,受到唐宋八大家的提倡与传承。此外,七十一人的团队组织与分工,主流布局与总纂统稿,可以说传承了司马光修《资治通鉴》的精神。《安顺城记》编纂团队,师承了两司马(司马迁与司马光)的史识,又经历了艰辛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总上三大亮点,《安顺城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即《安顺城记》是一部真正的纪传通史体地方志,开创了地方志修纂的一个新品种,也开启了一个新局面,在地方志发展史上树立了一个里程碑的标本。

张大可先生发言

二、对《安顺城记》的三大建议

《安顺城记》毕竟是首创,还是有一些值得探索与改进的地方,我有三点建议如次:

其一,书名《安顺城记》或可商榷。既名“安顺”的地方志,写的是一个地域历史,而不是一座城的地志。若要突出“安顺城”为坐标,可在“志”部分首列“安顺城志”,而不宜把它放在纪中,成了以小统大,而且叙述起来脉络不清。翻完全书也不清“安顺”地域的完整概念与变迁,编纂团队要认真思考,我提出两个书名可选择:一是“安顺通志”,二是“安顺通史”。比较起来,一国用“史”之名,地方仍依传统称“志”,建议改为“安顺通志”。书名改变,将带来格局调整,见后。

其二,年表调整。现有两个表分置两处:“大事年表”在书首,“职官表”在世家之前。年表作为一体还是应集中。“职官表”名不副实,所纪之年不是“职官相接”,而是各时期的任职职官。此只需改一个名即可,建议改为“职官人物年表”。还应增加二至三个年表:一是“安顺古今人物年表”,载安顺地方的历代古今名人;二是“安顺寓旅人物年表”,载外地人寓居安顺的非职官各类杰出人物;三是“安顺旅外人物年表”,载安顺籍在外的各类杰出人物年表,如果数量不多,可附录在“安顺古今人物年表”中,即增加两个人物年表。总上四至五个年表,集中置于“纪”之下,见后。

张大可先生会后与《安顺城记》总纂杜应国交流

其三,全书布局调整的建议,前文亮点二提到布局合理,指各种实录的内容合理。此处专指对某些不足的调整,下面分别来说。

第一,“安顺城”与“安顺政区”不宜相混,“安顺城”为“小”,“安顺地区”乃“大”,大可兼小,小不可兼大。建议“纪”仍在全书之前,“年表”宜在“纪”之后。司马迁写“史记”先作年表,指导全书写作,书成,移表于纪之后,不只是名义置国与君之后,从阅读来说先读年表,没有“安顺”地域概念,且读了“安顺城记”的后纪,乃至全书,也无“安顺”地域概念。不加修正,可就是一个败笔。我的建议是:补写“安顺纪”,置于书首开篇,概要叙述“安顺”地域的地理政区治革,大要介绍山川形胜、物产、民族,为全书之纲,读者开卷就明白这部方志的轮廓。现有的“城建纪”,改名为“安顺城志”,置于“志”类书首,为地方标志。

第二,“大事年表”修订建议。单独看现有的大事年表,无可挑剔。编纂团队梳理一下,安顺地区前人留下哪些精神要后人承传与发扬,要形成条目反映到大事年表中。某些虽避讳的内容,例如会上提到的天主教传入,虽然不能列专志、专传,但可在大事年表及人物年表中载其事目,发挥体类的互见作用,以存历史之真。

此外,避重复。“顾成世家”另有“顾成列传”,对照一下有许多重复。若出专传,世家中应一笔带过即可。

第三,补写当代史。地方志应写当代史,有六十年一修之说。新中国已成立七十余年,既为通志,应通到当代,当代的下限,建议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也是改革开放二十年,初见成效。

总上,建议编纂团队一鼓作气,立即着手修订“安顺城记”为“安顺通志”,打造传世精品。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 作者简介

张大可:1940年生,重庆长寿人。著名史记研究专家。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和秦汉三国史的教学与研究。现为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论著有《史记研究》《史记全本新注》《史记文献研究》《史记精言妙语》《史记论赞辑释》《百家汇评本史记》《司马迁评传》《张良萧何韩信评传》《三国史研究》《三国史》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