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 高考分数是随机漫步的吗

 火日立加煤 2021-12-06

我们这一代最不缺的经历就是考试了。考的试越多,越发现考试的形式千千万。考试不仅是一种评价体系,还是一种指挥棒。也就是说,考试的设计对于考生的行为有强烈的引导作用。形式的不同,理性的考生的备考动作就应该有所不同

根据分数要求可以把考试分为通过性考试(选修课考试,考证)和力争高分的考试(比如高考)。如果按照考试要求的话,可以分成能力性考试(托福),逻辑性考试(GRE)等等。这些考试的备考过程都应该不一样。

考完这么多不同的试,回想高考,我仍然认为没有比这项考试更困难(糟糕)的考试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只是因为我没考好,不过更重要的原因我想是其备考过程之漫长与考试形式之间的反差:三年的结果竟然反映在一张试卷上或者两个多小时上。

另外,高考结果的重要性也被过于高估。理论上曾经坐在一个班的人,之后四年是在清北还是在南审度过(我不是故意黑的。。)就取决于这几个小时。

现在来做一个思考游戏,假设我们的目标是在高考中取得一个更高的分数。那么是什么决定了高考的分数呢?如果知道了高考的特殊性在哪,进一步就能知道如何设定一个最优的针对高考的策略。

以下想法的出发点有的是基于文科考试的或者主观性试题的。你若觉得有道理大可赞同,但也不必太认真,只是纸上谈兵,但是毕竟人生要经历的考试还多,希望这些想法给大家一点小启发。

备考时间:高考分数是随机的吗? 

众所周知,高中三年,狭义上说就是为了最后的高考。高中学习的结果说白了也就体现在高考考场的那一张试卷上。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得出和我一样的结论:

首先高考备考过程极长。这样马拉松似的备考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想把备考的努力体现在一张试卷上,考试的过程应该绝大多数都是下意识的动作,而不是灵机一动的动作。

假如我有能力设计实验,我就用两张相同的文综或者语文考试卷,前后间隔一周左右让考生做两回。我想看看是否能保证考生两回作答的内容是完全一样的?如果不能,那说明我们的得分,或者至少在主观题上的得分就是随机漫步的

再加上我敢保证两篇一字不改的作文会得到两种差距不小或者至少不同的分数,那么分数的随机性就更大了。当然这个随机的区间当然不能是在0分到满分之间。实力越强,随机的区间的分数段应该越高,区间长度还应该更小。

如果人的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确定的知识,一种是灵光闪现的知识。考场上,灵光闪现的知识是我们所不希望有的。道理很简单,假如考试全部都考灵光闪现,那我们三年高中岂不是白上了。我们的一切目标就应该是期待考场上的灵机一动。

事实就是如此。举作文为例,考试前我们可能练了很多套路,用了很多例证。假如考试的时候写的入了神,顿时感觉文思泉涌(考试写作文经常有此感受),结果平时备考的那一套全部没有用到。写完的时候可能全身舒畅,感觉是一篇传世佳作,下了考场仔细回想一下自己写的东西,难免要打寒颤。跑不跑题不说,用词上就肉麻的很,发下卷子再看时更是“不忍卒读”。

说句题外话,根据我的判断,在高考考场上,每个理性人都不应该有打破常规的动机。原因是这样的,如果你想在考场上打破常规,就要背负推翻自己三年努力成果的后果,你要赌自己的这次尝试好于过去三年的积累。当然另一种情况也是存在的,那就是这个人根本没复习。

考试题目

高考是出题人出题,这是相比于从题库抽题的出题方式。如果没记错的话,考试题型完全基于对往年题目的经验,题型的变化是有极大可能的。加上备考时间超长这一特征,且一年只有一次考试,反馈的机会很少,所以备考很可能是无效的。

我仍旧记着当时考场上面对语文古诗词填空题的想法。我刷了几百道古诗词,你就考出个这??当时整个高考给我的感受就是,我高中三年究竟做了多少无用功!(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说啥也不再考一次了)

考试时间

全国统一,一年一次,不可改变。与这种考试相对的极端就比如说托福或者GRE考试,一个月就有好多次。一年一次固定时间的问题就在于,一定要在特定时间调动出好状态。如果发挥是基于状态,运气成分在考试中的比重就有可能很大。

理论上说,每个人都不应该喜欢运气成分过大。前提当然是你不是运气的受益者。运气代表着努力可能白费。但是运气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在任何一种竞争中都不可避免。

考试形式

闭卷笔答,机评阅卷。阅卷时间极短,不能完全看完考生的答案内容。书写会对主观题的分数有很大影响。

单拿作文来说,假如每次写的内容不能保证大致一样,至少理论上我们不可能拿到相同的分数。排除掉在作文上一派胡言的少数人,如果大家都经过了同质化的训练,采用了同样保守的模板和差不多的事例,作文的差别本不应该那么大。

为了增加区分度,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审题难度。这个难度体现在题目的晦涩难懂。且不说高中生的年龄和阅历到底有没有能力完成一篇真正意义上,经过自己思考的议论文,在审题上难为考生,或者说需要在一个晦涩的表述中找出共同的主题,本身就是一种流氓做法。

这个观点很好证明。如果面对一个高考题目,阅卷老师起初也需要达成一致,不同老师有不同的看法,答案上又是一种看法。老师的观点都不尽相同,如果假设老师手下的学生学得很好,和老师想法完全一致,考场上也会出现非常多不同的观点。然而这些看问题的角度因为与最终的答案角度方向不一致,而要在分数上降一个档次,这真是天理难容。且不说全国的高考考生都要以同样的话语来表达,连思考都要用同样的角度。每当这样想,我就不觉得我高中考场上写过的所有作文有一点价值。因为那些作文都是被迫套模板,套例证,假装会思想,还有时很肉麻。

考试答案

出题人没有现身说法,主观题没有官方的解题步骤,解题思路。考生腹背受敌,当时我们老师的说法,我们的敌人有如下几个:不同的模拟卷出题人,不同的老师,不同的阅卷人。针对高考的反馈一年得到一次,反馈慢且效果差。

我当时对高考最困惑的一点,到现在仍然困惑着我。为什么出题人不能现身说法?为什么高考的题目竟然没有官方的解答?当年我的看法是,这种不给解答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因为我根本不知道在主观题上该信谁。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那么我的备考很可能越备考离正确的方向就越远。

现在我的看法仍然是没有改变。因为我看到了更好的考试大纲,那就是托福和GRE的考试大纲。我就不谄媚的写人家的大纲是什么了,比较起高考的那一小本(加上中国人的习惯里面有百分之八十的话还都在交税)我感到的还是一种不负责任。

每次想起高考,就不免想吐槽。不过毕竟事隔多年,这辈子也不再高考了。只不过我对高考还一直念念不忘,事实如此,把这些作为一个游戏的规则,问题是用什么策略怎么才能玩好这个游戏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