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2. 直面恐惧

 火日立加煤 2021-12-06

这篇是关于认知三原色的应用。上一篇已经说过,三原色的配比可以互相转换,转换的方式可以通过外力。提问是一种辅助转换的好方法

问题是一种工具,帮助我们转换视角。有两种典型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将欲望与理性转化为理性。

我最不想做什么?我最害怕做什么?

不想做事情的状态是一种懒惰,懒惰也可以看作一种欲望

不管是考研还是平时,都有一些重要性特别高,但是紧急性不高而且极其复杂的事情。这些事情往往会被我们拖延。一个好的方法就是问,我最不想做什么,并优先做最不想做的事情。

比如我每天最不想看的科目就是数学,那么就先做数学。我知道写论文很重要,但是每天最犯愁的就是做论文,那么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先做一个小时论文。

害怕做的事情和不想做的事情经常有交集。害怕做事情的状态是一种恐惧。通过自问我最害怕做的事情也可以帮助我们将恐惧转化为理性。

我考GRE的时候最犯愁的就是写作文。越害怕越犯愁的事情就越不想做,假装问题不存在,直到考前一周了才开始写作文。大多数人最害怕背单词,因为见效慢而且枯燥。结果单词就一直成为心头最大的坎。

另外,根据高中时自己的经验,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是在勤奋的偷懒。比如说,有时候刷题也是一种偷懒

刷题给人一种努力感,有的人在刷完题后也乐意于对答案给自己制造及时反馈。可是对完答案以后接下来是从头分析试卷,整理试卷的过程,这时我们就不大有动力了,因为这就到了直面恐惧的时刻——直面自己的错误,不擅长的知识点,而且效果也不那么明显。刷题有时候就成为一种逃避恐惧的方法。有的知识点或者单词碰到过多少遍还是不会,这样做再多的卷子也没有效果。

我们都倾向于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觉得政治掌握得好就天天刷政治题,写作没有头绪就一直拖着不写。越不写越不擅长,要想再开始就越困难。所以通过使用问自己“我最不想做什么,我最害怕做什么”这种工具,每天给自己找点不舒服,才能把恐惧转换为理性,完成重要关键的事情。

我到底会什么? 

“我到底会什么”绝对是问题中的终极必杀之一。题也做了不少,笔记也写了好多,复习了多少个月,然而这都不重要。把书合上拿出一张白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到底会什么”,这就是直面恐惧的过程。

生活中有类似的直面恐惧的时刻。亲戚朋友聚会,问你是学什么专业的?经济金融专业,那你买过股票吗?你说说房价什么时候跌?股票什么时候涨?我该买啥才能赚钱?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上了四年大学,你学到了啥?

我不得不承认,对于大多数基本问题,我根本回答不上来。扪心自问,大学虽然是所谓体系化的学习,可是学到的体系化的知识基本没有,掌握的都是碎片化的知识。碎片化的知识只能通过考试来回忆。

做题的时候能激发起对上课知识的回忆,但要让我自己输出,我却输出不了什么东西。原因很简单,从大学第一门课开始,我们就没有一门课彻底搞明白了。我们只是知道这个知识点怎么考,怎么做题就可以了。我到底会什么?我们从来没有直面过这个恐惧,就当他从来不存在过。

然而要想获得飞速的提升,依我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直面恐惧。这里还有几个工具。

白纸

桌面上摆一张白纸和一支笔,写下你对你的专业到底知道什么。


比如经济学。你会发现你首要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经济学。这个问题我估计就难倒一大片人。其他可能的问题是,为什么要产生经济学?经济学要解决哪些问题?经济学有哪些分支?经济学与金融学有什么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我想都是一个外行首先会问的问题,却是大学课堂教的和我们学生学得最少的东西。直面恐惧,我们才知道问题的关键,才知道我们学的那些碎片是多么脆弱

类似的,比如考研或者各种考试要复习经济学,拿出一张白纸,首先看自己是否能默写出课本的目录。这个过程可能要重复几遍,直到能默写出来为止。接下来可能是看着目录能不能写出小标题,再接下来是每个条目的重点内容,甚至包括每个图表是否能自己画出来等等。


薛兆丰老师在奇葩说中讲到了人的知识。外部的知识类似于信息,本质上不属于自己的知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就像一块肉,这块肉不能直接长到自己身上,需要咀嚼消化。同样的,课本上的知识需要通过自己的加工整合,才能最终成为自己的知识。拿白纸写的过程就是建立知识之间的属于自己的连接的过程,就是咀嚼消化的过程

再补充一点,自媒体人Spenser讲过,写作是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言里。所有的书本都使用线性的语言。我们要用笔记还原作者树状的结构和网状的思考,这就是记笔记的目的之一。

给别人讲课

要是让我现在评选一种最好最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一定是把自己从学生的身份转换为老师,把知识讲给别人听。在所有的讲课中,收获最大的绝对是老师而不是学生。

另外,人都有好为人师的毛病,我们经常会见到,在给别人讲道理的时候头头是道,充满理性,一到自己做就充满了欲望。教别人是一种有效将欲望和恐惧转为理性的方法。

教别人可以有三种办法。首先,乐于回答别人的问题。回答别人问题受益最多还是我们自己,而且只是一种双赢,何乐而不为。其次,主动让别人问自己问题倒逼自己学习。最后,实在不行我们可以自己制造反馈,自己找问题。按照电梯理论,我们就像自己给自己造了一架电梯然后自己站进去。

举个例子,要想增长自己的金融知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自己开一个公众号,每天找一条今天发生的新闻,在公众号里讲给别人听。自己解决问题和老师给我们留作业解决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再或者(这是我干过的事情),用自己的手机给自己录音,假装自己在讲课。讲着讲着就会发现自己某个地方其实没搞懂。

 

现在就我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给考研的同学提两个可能的建议。

关于英语,最有效的直面恐惧的方法就是,把已经做过的卷子的所有文章做到逐字逐句无障碍翻译。这是当年给我只上过一节托福阅读课的老师跟我说的。

关于数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历年做过的真题,一道一道讲给别人听,包括每一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敢于写等号说上一步等于下一步。

至于去哪找这么个听你讲题的人,那就不是我能帮得了的了。


总结一下,

直面欲望与恐惧,将欲望与恐惧转换为理性。

提问是一个很好地工具,主要有这几种提问方式:你最不想做什么,你最害怕做什么,还有你到底会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