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弹初学者练习曲是什么感受 机缘巧合的机会,这周两次去教堂。一次是在晚上与两个传教士在教堂谈了谈一些基本的信仰的问题。第二次就是周日在教堂参加了一次礼拜和午餐。我暂时没什么信教的打算。对我来说,宗教只是一种体验,一种文化尝试,或者说是一种人类学观察。 礼拜做什么? 以前也去过另一个教堂做礼拜。这次礼拜有一个非常热心的和我聊过天的传教士全程在我耳边帮我解读所有流程,非常感激。基本上,礼拜开始,首先伴着管风琴大家齐唱圣歌。随后,大家念以下文字,并一人吃一小口分发的面包和水。其中面包代表肉体,水代表血液。这一传统应该源于圣经的以下内容 You shall serve the LORD your God, and he will bless your bread and your water, and I will take sickness away from among you. 随后,每周会有几个主题讲话,占用很长时间。之后大家再次唱圣歌,并做祈祷。礼拜结束。 礼拜结束后,大家几人一组会被分到一间间小屋,进行圣经学习。本周学习的内容是Hebrews中的几章。学习方式大致是,首先大家阅读这些章节,一个主讲人将主要的核心概念写在黑板上,大家就这几个话题进行讨论。根据所阅读圣经的内容,本周的主题是忠诚,纠正(chastise),上帝的权威,承诺这些概念如何影响我们看待生活问题的视角。这种问题对于我这种外行来说完全不知道讨论的点在哪里。大家各自分享一些自己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 这周有一月一度的午餐提供。在一个大厅里有免费的午餐。整个过程更像是一个社交场合。大家着装正式,以社交目的为主。 与香港传教士的聊天 之所以来教堂,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对于宗教其实有很多问题。我希望能找到一个对此有足够理解的人来解答我的疑惑。在午餐时间我认识了一位曾在香港传教的美国传教士。由于他在中国的经历,看上去他是那种看问题更加透彻的人。正好就午餐时间,我把我一直好奇的问题和他进行讨论,整理如下。 1.我看安娜堡有很多教堂。我之前去过其他的教堂做礼拜。是不是基督教下有很多不同的分支呢?这些教堂之间有什么差别呢?人们是经常去不同的教堂还是只认准一个教堂?他们又怎么认准自己要去哪个教堂呢? 基督教有成千上万个分支。其中最大的莫过于天主教和新教。每个分支之中又有成千上百个机构。每个机构下又有许许多多的教堂。这些教派之间大的原则是相近的。然而教义上面还是有或小或大的差别。例如我们这个教堂是非常注重权威的。但是有的教堂他们就不太主张对于权威的信仰。 人们一般都会只去一个教堂。因为教堂类似于一个有着共同观念的群体。大家愿意在一起搞一些活动。我就是认准了我们这个教堂不同于别的教堂的原则。我认为这些原则很适合我,所以我就来这边了。 2.你是主动去香港传教的吗?为什么选择香港? 我首先愿意主动传教。至于去香港是被安排的。我们要填一些表格,我表示我愿意去到国外并学习一门外语。所以最终被安排到了香港。在香港两年我的中文已经很不错了,不过主要还是说一些教会上的事情。 3.香港可能西化的程度比较高。但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文化与基督教的文化系统完全不同。在我们这种土壤上很难生长出一种对基督教的信仰。你怎么看?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进行传教? 香港确实西化的程度比较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选择香港。首先我会确定对方是否信仰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或者相信上帝的存在。我知道很多中国人根本连耶稣都没有听说过。如果他们完全不知道耶稣或者不相信超然的力量存在,那就很难了。但是如果他们相信有这种力量存在,我就会给他们宣传一些教会的思想,帮助他们做祷告,帮助他们与上帝对话,逐渐体会到上帝的真实存在。 4.你讲了基督教本身也有许多分支。那你在传教的时候,是以基督教思想为主,还是以你这一分支的思想为主?另外,你作为传教士,你认为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宣扬一种爱的理念,还是宣扬基督教这个宗教本身? 其实不管哪个分支,重叠的部分还是大多数的。我们都是在宣扬爱,让每一个人变得更好,更加幸福,这一点上,其实矛盾并不多。但是我相信,如果有了对基督教的信仰,人们只会变得更好。所以,只要对方接受基督教,我会尽量让他更好的感受上帝的存在。 5.中国绝大部分人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如果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同样愿意分享爱,分享基督教中这些好的品质,但是我们不读圣经也不祷告,你会怎么看待我们呢?另外,我以前去过一个澳洲的宗教社区,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社区的人从世界各地来,因为共同的信仰生活在一起,并且共享食物,共享衣物,甚至共享收入。他们是一个很奇特的群体。他们的孩子不上学,都是自己在家教学。我们会每天早上在一起唱歌跳舞,并且讲解圣经共同学习。我跟他们聊天时,他们说他们从来不去教堂。你又怎么看他们的行为呢? 我可以理解。还是我刚才说的,基督徒有很多很多种。即使你不是基督徒,也有很多很多的机会变成更好的自己。但我相信信仰基督教会让人感觉更好。但是只要大家在努力变成更好的人,那就没问题。我尊重别人的选择。 6.圣诞节来源于耶稣的诞生。那美国还有很多不信仰基督教的其他教派的人。他们为什么也都过圣诞节呢? 圣诞节原本和宗教没有关系。它和春节一样一开始原本只是一种寒假而已,因为它本身是处在一年末尾的一个假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耶稣确实实在12月25日这一天降临。基督徒只是把它作为纪念耶稣诞生的一个节日。所以过圣诞节本身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和耶稣降临没有关系。有的人有宗教的过法,但是没有基督教信仰的人也照样过圣诞节。现在家里摆圣诞树,互相送礼物等等,这些习俗跟宗教本身都没有关系。 其他观察:是信仰还是社交? 我在教堂还有一些其他观察。对我来说,别人在礼拜,对我来说我可能是在观察礼拜。我比较关心大家在礼拜时候的虔诚程度。不过据我观察,对于那些无聊的讲话,还是有一部分人在玩手机的。 另外,这里唯一的中国人是一个四年级的医学物理学博士。我本来还很好奇他是怎么开始信仰基督教的,他一开口就和我说,我来这边只是为了社交,多认识一点人拓展一点人脉而已。这让我非常惊讶。这里确实有非常多各行各业的能人,以白人男性居多。我不确定大家有多大程度上是因为维系人际关系才来参加礼拜,还是仅仅出于一种净化心灵的目的。我个人还是不能接受把教堂当作一个纯粹的社交场所。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为了社交假装自己信教来混这种圈子。 同时,这里还有很多身体有残疾的不能参加正常社会分工的人,他们看起来还是很被照顾的。教堂确实给我一种大的群体社区的感觉。 我们的文化本源 最后是一点思考。 每次遇到文化碰撞的时候我才越发清晰的感受到自己究竟是什么。还是山本耀司那句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要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呆在自己生长的环境里,我们会觉得世界就是如此。但是在澳洲的咖啡馆生活之后,我才更加理解自己的生长环境的特殊性,更加认识了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究竟是什么。同样,经历一些这样的文化碰撞,才更能认清楚自己的文化本源是什么。 在第一次教堂的两位传教士和我在晚上深聊,晚上回来我看了几个最近正在准备展示的中国精准扶贫的视频,不怕大家笑话,由于算法推荐,我还被引着看了一个郭德纲对赵本山的专访。对于一个天天听着相声睡觉的人来说,从教堂到相声小品的切换,这种感觉是很讽刺的。 我突然就更加理解了赵本山和郭德纲两个人所说的,我们的文化本源。他们的表演,艺术形式,皆从土地中来,皆带有一种俗文化的特质。(当然这里的俗不是低俗,没有贬义的性质,只是表示他们的出处)。 郭德纲说,农民们种地种累了,抬头唱两句山歌和小曲,怎么也不可能放下锄头就突然唱出歌剧来。 我也就在这个时候对我们的文化背景有了一点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乡土。从这种乡土文化中,长不出来基督教,长不出来对拗口的翻译版圣经的信仰,长不出来rap和街头文化,长不出来那种不可一世的自信的性格。 其他一切,都是外来。只有那种乡土感,是我们的本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