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0. 我们能从新加坡学到什么?

 火日立加煤 2021-12-06

这学期选修了一门全球经济史的课程,本文基于我的期末论文进行改写和补充。我本身不是历史专业,也并未到过新加坡,只是在写作的过程中阅读了不少资料,在此分享出来,如有纰漏还请指正,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新加坡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众所周知,新加坡华人多,环境好,是花园城市。但是它不是一个大国,新闻中存在感不强。最著名的要属“亚洲四小龙”的提法。但是四小龙中,香港背靠大陆,台湾拥有国民党带去的大量人才和资金,韩国拥有美国的援助,除去这些,他们实现经济腾飞,或多或少靠的都是典型的西方经验。

然而相比这三个地区,新加坡没有任何资源,资金,和人力资源,采取的也是看似违反西方经验的办法。最引人注目也最引起争议的是其一党执政以及首任总理“新加坡国父”李光耀连续约二十五年的执政。虽然争议不断,但是新加坡的发展有目共睹,没有人不对这个国家的成就肃然起敬。所以我也就对这个国家的特殊发展轨迹非常好奇。

 

本文就来简单梳理一下,新加坡在李光耀执政时期的人口,政治和经济政策。我认为,正是其务实强政府这两大特点实现了新加坡政治和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加坡简介

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大概只有一个芝加哥那么大。我们都知道新加坡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其扼守马六甲海峡,放到更大的图景中,其位于东亚和印度洋的必经之路上。因此,新加坡也就成了地区贸易和全球贸易的一个枢纽。

图为新加坡地理位置 (Source:World Bank)

简史

中世纪以来,一些马来渔民就住在这个岛上。历史上有名的郑和下西洋也记载过新加坡的情况。1819年,Stamford Raffles等一众英国人来到岛上建立了聚居地,这成为了新加坡历史的开端。一战时期,新加坡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二战期间,新加坡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整个东南亚战场的堡垒之一,遭受了日本的入侵,损失惨重。在此期间,英国的殖民体系受到严重动摇,之后也再未恢复。这之后,新加坡主动加入了马来西亚联邦,却与马来西亚中央政府矛盾频频。李光耀曾说,我们的未来只能依靠马来西亚。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资源的小岛来说,独立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矛盾激化,最终新加坡被驱逐出马来西亚,在1965年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被迫独立

没成想,独立以后,破釜沉舟的新加坡在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PAP的带领下,实现了超乎寻常的政治和经济进步。几十年时间,新加坡从一个第三世界的“蚊虫肆虐的小渔村(Cohen,2015)”一举成为人均GDP世界第三的国家。除了经济成就,新加坡最为出名的就是环境,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走在新加坡的路上会发现,人行横道窄到几乎只供一人行走,基本上能绿化的地方全部进行了绿化。

图为新加坡人均GDP GDP per capita, PPP Singapore (Source: World Bank)

之后,李光耀在1990年辞去总理职务,由吴作栋接任。现任总理李显龙是李光耀之子。李光耀也于2015年逝世,享年91岁。

人口

独立以后的新加坡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人口问题。新加坡的人口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个是种族问题,一个是低素质人口问题

  

1.种族

由于新加坡的枢纽地位,来自各个地方的人们聚居于此,因此种族十分复杂。其中77%是华人,主要信仰佛教,主要是福建广东人;15%的马来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6%左右的印度人主要信仰印度教。此外还有英美法俄意荷兰等国的移民。其中,华人和马来人通婚的后代女性称为娘惹,男性称为芭芭。对于一个多种族多宗教的国家来说,怎么处理种族问题永远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新加坡是如何处理种族问题的呢?首先,李光耀为新加坡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国家意识。以往新加坡只是一个聚居地,在被迫独立之后,李光耀就首先为国民建立了这种可贵的国家意识,进行了强大的爱国主义宣传。

其次,新加坡解决种族问题基本的策略就是找到共识,类似周总理常说的求同存异。虽然大家在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上有所不同,但是能不能先搁置争议,看看大家共同的利益。李光耀政府认为,大家的共同利益就是,很简单,第一有工作做,第二有房子住。所以新加坡将重点聚焦在经济建设,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来。

  

最重要的,种族平等。举几个简单的例子。首先是语言。李光耀在选择国语时选择了马来语而非汉语,体现了其平衡种族利益的考量。官方语言是英语,因为其作为英国的历史。政府组织修建的廉租房称作组屋,每一个社区的购房指标分配也要按照人口比例,保证平等且不同种族的人要生活在一起。学校录取的学生也按照种族比例,让大家从小就在一起学习。议会选举也是如此。就这样,新加坡人从小到大就接受种族平等的生活和教育。

2.教育

新加坡在建国初期,人们的普遍受教育程度极低。按照李光耀的说法,新加坡大多都是福建和广东的混不下去的农民。然而短短几十年,新加坡的人均素质就飞速提高,新加坡国立大学也是远近闻名,成为留学的重要目的地。

新加坡的教育政策也体现着务实和政府强干预的一面。简单来说,其教育体系基本上就是根据当时的经济目标所建立的。首先,科技部制定一个国家发展目标,然后,国家人力理事会(National Manpower Council)再根据目标决定每个行业的学生人数,来满足经济发展,同时确保人们毕业之后有工作。

之所以说这种政策是基于务实的考虑,是因为基于这样贫瘠的人力资源,要想让大家都有工作,就需要政府引导。李光耀说,新加坡缺的是工程师,技术人员,还有司机等等。学校直接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使大家毕了业马上就有工作,能和社会需要对接。这种政策在前期帮助大部分人找到了工作,实现了有事可做,有钱可赚。

新加坡教育体系(Source, Lee, Chor, and Birger, 2008,p136).

当然了,在新加坡发展起来之后,学校的教育也变得更多元,学生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新加坡的识字率达到了94.4%2000年的时候75%的居民拥有了家用电脑,新加坡向着建立学习型国家Learning Nation)的目标迈进。

政治

东亚文化圈一直有着强政府的传统。但是李光耀更聪明的一点是,他完全跳脱出了意识形态还有理论的束缚,将事情直接简化,直指本源。在6070年代,新加坡的主题就是生存和危机。李光耀没有强调任何大的政治概念,比如民主,人权,相反,李光耀制定了清晰的发展经济的路线图。当被问到他是否觉得经济发展是国家的首要时,他回答:“当然,如果不是经济发展还有什么?那就只剩下了贫穷和痛苦,那就是在谈论卢旺达,孟加拉,柬埔寨,菲律宾。他们都有了所谓的民主。但是他们得到了文明的生活吗?

Absolutely. If not that,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You’re talking about misery and poverty. You’re talking about Rwanda or Bangladesh, or Cambodia, or the Philippines. They’ve got democracy, according to Freedom House. But have you got a civilized life to lead? (Lee,2015, p.123)

  

他同时强调,如果进行民调,那么人们最想拥有的事情不是写作社论的自由the right to write on editorial),而是房子,药,工作和学校(Lee, 2015, p.123)。他提到过对于新加坡因为被蔓延的西方化,意识形态和理论被外界孤立的担忧,但是他依然用决心和诚恳克服着各种压力。

我读了很多李光耀的回忆录和演讲,他讲话的诚恳,务实,还有通俗易懂让我印象深刻。他还说“我读过许多理论,但是我对他们半信半疑。但是我们足够务实,不会被理论裹挟。我们的检测标准就是,这项政策管不管用?是不是对人民有益?我们的首要目标就是经济发展。提供工作,让人们吃饱饭。有地方住。我们不感兴趣理论。”

I’d read up the theories and maybe half-believed in them. But we were sufficiently practical and pragmatic enough not to be cluttered up and inhibited by theories” he maintained, “Our test was: Does it work? Does it bring benefits to the people? Our first objective was to get the economy going, to provide jobs, to feed the people so that people can live. We were not interested in theories (Lee, 2015, p.109).

  

新加坡的一系列政策都体现出政府的这种家长式的(paternalism)干预。例如其以前是一个杂草丛生的国家,建国后,新加坡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的目标,并辅以人均8平方米绿地的指标,连高架桥,楼房立面和屋顶都要进行绿化。开发商想要盖新楼,要计算总共移走多少棵国家树木,等盖好后还要把植物重新移回。

  

再比如之前提到的政府组屋制度。高晓松在一期《晓说》里面提到,政府盖楼,以低廉的价格卖给群众。再没钱也可以花极少的钱租房,让所有人都有房子住,不会出现流落街头的人。新加坡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在建国之初把人民留住。

经济

经济方面,李光耀政府的指导思想仍然是务实。他说,“唯一的目标就是经济发展,不管通过哪种方法,是通过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道路。我不关心课本和普遍的意识形态怎么说。最后,我们找到的办法就是,用社会主义的哲学加上平等的机会(Lee,2015, p.109)”。“我们的人民足够勤奋,想要学习新东西,再加上清晰的领导和共同的目标,这片贫瘠的土地将最后转劣势为优势(Speechat the 26th World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October 5,1978)

一方面,新加坡的自由贸易和开放程度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新加坡贸易占GDP的比重达到了惊人的250%为了维护这种开放同时吸引更多机会,新加坡加入了各种自由贸易协定。主要的有由新加坡作为创立国之一的东盟ASEAN,亚太经合APEC(总部在新加坡),欧洲自贸协定EFTA,还有很多双边关系。

另外,新加坡的外国参与也占非常主要的地位。一个是外商投资,另一个是外国移民。外商投资带来了大量的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进入现代化社会后,生育率下降,为了解决老龄化问题新加坡开始引入移民。1980年代,外国的参与贡献了新加坡30%GDP

另一方面是政府干预。新加坡经济政策的特殊之处就是,开放程度极高,政府干预力度也很大。这在外界看来很矛盾,但是一旦结合务实的政治理念这个矛盾就迎刃而解了。不仅在一些国家重点行业新加坡有国有公司,甚至在一般国家不涉及的领域,比如保险,金融市场,甚至是超市,婚姻市场,政府都有介入。

新加坡发展阶段Phases of Singapore’s Development (Lee, Chor, and Birger, 2008, p.117)

最后简单说一下新加坡的发展阶段。上图可以看到,新加坡的转型速度非常之快。由于一开始人口素质低,只能承接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仅用了十年,其就转为了资本密集型经济,又过了十年转型为知识密集型经济。现在的新加坡更注重服务业,生物科技,IT,金融等领域。

总结

高晓松说新加坡人民抽到了一个幸运签,他们把国运赌注下在了李光耀和人民行动党身上并且赌赢了。在新加坡,上至高级知识分子,下至贩夫走卒,没有人不尊敬李光耀。在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李光耀是一颗耀眼的政治明星,同其他伟大的政治家一样,有着对国家的远大理想和对人性,对世界的清晰认识。

新加坡的成功看似也不可复制,因为它的特殊的政策完全是基于它特殊的背景和现实状况制定的。如果一定要得出一点经验,我想就是两点,一个是务实,一个是有效的领导力。前者表明,求同存异,整个社会追求共同的目标,主要是经济发展,让争议和冲突搁置。所有的争议在发展当中解决。后者代表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组织方式。虽然它遭受了很多批评,但新加坡的成功至少证明了,一个清晰而有力的代表人民真正需要的领导力在推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其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光耀在选举集会上冒着雨和人们讲述自己对于国家的期望和担忧Lee’s election rallies at Fullerton Square  (Kwang, Warren, and Sumiko, 2015)

最后说我写作过程中注意到两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插曲。

197811月,邓小平访问新加坡,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李光耀回忆,晚宴上,邓小平带着翻译坐在他旁边对他说,祝贺你,你把这里建造成了一个美丽的花园城市。李光耀故意激将邓小平说,这只是在一个小的城市做出的一点小的成就罢了。我们能够做到的,你们也能,并且能做的更好(Whatever we can do, you can do and do better.你们有的是状元,知识分子,我们有的只是福建广东的目不识丁的农民。邓小平没说话。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他说,“你们要出国去看看并且向各国学习。特别是向新加坡学习,他们有良好的秩序。我们要做的比他们好。”李光耀笑着说,看来他一直没有忘记这句话。

同样在晚宴上,李光耀灵机一动对邓小平说,“如果你出生在新加坡,我出生在中国,会有什么不同呢?我敢肯定你将成为新加坡的领导人。但是我要在中国,走到一半就该掉下去了。

最后欢迎在新加坡留过学的和去过新加坡的同学聊聊对于新加坡的观感和小故事。

参考:

1. 两个插曲是李光耀在接受杨澜专访中的自述。视频链接https://www./watch?v=u-pP8tZ3dpU

2. 高晓松一期《晓说》专门讲新加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参考文献:

Corfield, Justi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Singapore. Vol. 77. Scarecrow Press, 2010.

Hallowell, Roger H., Neo Boon Siong, and Carin-Isabel Knoop. "Transforming Singapore's public libraries." (2001).

Hill, Michael, and KwenFee Lian. The politics of nation building and citizenship in Singapore.Routledge, 2013.

Jarman, R. "Annual reports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855–1941."American history 1861, no. 1900 (1945).

Khoo, C. K. "Economic and social statistics: Singapore 1960-1982."Singapore: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1983).

Kwang, Han Fook, Warren Fernandez, and Sumiko Tan. Lee Kuan Yew: The man and his ideas. Marshall Cavendish InternationalAsia Pte Ltd, 2015.

Lee, Kuan Yew. One man's view of the world. Singapore: Straits TimesPress, 2013.

Lee, Sing Kong, Chor Boon Goh, and Birger Fredriksen. Toward a better futur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economicdevelopment in Singapore since 1965. The World Bank, 2008.

Leitch Lepoer, B. "Singapore, Shonan: Light of the South." Library ofCongress Country Studies.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http://lcweb2. loc. gov/cgi-bin/query/r, 1989.

Linda, Y. C. Singapore's Economic Development: Retrospection andReflections. World Scientific, 2015.

Mirza, Hafiz. Multinationals and the Growth of the Singapore Economy.Routledge, 2011.

Rajan, Ramkishen S., and ShandreThangavelu. Singapore: Trade,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WorldScientific, 2009.

Sharifi, Ayyoob. "From Garden City to Eco-urbanism:The quest for sustainable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 (2016): 1-1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