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1. 中国人的政治参与热情为什么不高

 火日立加煤 2021-12-06

前两周口语角,和一个美国老师聊一些中美差异的话题。


一个中国交换学生说到她体会的一个差异,说美国人对陌生人的态度非常友好,中国人态度则很冷淡。另外一次聊到美国大选,美国老师情绪激动,表现出对特朗普的极度不满,同时表示自己的女儿在今年大选前几天成年,第一次享有投票权,最近正在积极参与拜登团队的竞选工作。

对于第一个现象,我有类似的体会。

在美国有一次去医院,从前台到医生到体检,每个人见到我就像见到一年未见的亲人一样,不管是装出来的还是骨子里的,确实让人感受不一般。国内的医院,以我的经验,看到一个保安想问问他某个科室怎么走,他连正眼都懒得瞧你,把嘴向一个方向撅一撅,我就赶紧谢过离开了。

当然我觉得主要一部分原因是国内人太多了。一个保安可能一天被问100次相同的问题,很难有耐心笑脸相迎。对于参政热情,我确实自愧不如。别说投票了,自己省市区的主要领导,主要政策都一概不知。

 

以前并没有从根上寻找过解释这一现象的角度。然而最近读完《大学》《中庸》和《论语》,又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对这一问题豁然开朗,激动得我直拍大腿。

中国的差序格局

要想解释这一现象,还是追溯到我们的文化母体。孔子的一个主要思想之一是一个清晰的领导力路径,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最首要的。

如何实现平天下这样的终极目标呢?那就要克己复礼,推己及人,由内向外,其路径是非常清晰的。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儒家思想是以“己”为圆心的一个水波纹,是所谓的“差序格局”。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典型的儒家思想是,孩子不爱读书,那是我读书不够,没给孩子做表率;家庭不和睦,那是我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家庭上;作为领导者,公司治理的不好,是因为我做的表率还不够;港台问题,是因为我们自己国家服务人民还服务的不够好。

一个真正的儒者,一切学习的目的都是提升自己,从不怪罪别人。所谓近悦远来,近处的人喜悦,远处的人自然用脚投票,来与你同行。

那为什么我们对于陌生人不那么热情呢?

部分就是因为这种差序格局的文化。儒家讲“爱有等差”“物有本末,事有先后”,说墨子的“兼爱”是禽兽,说一个人对外人和对自己家人一样好,必有所图。

先是我自己,然后是我的家庭,然后是我的家族,最后才是社会国家。所以这种思想底色下对于家族,亲戚,和对一个路人,观念上有明显的不同。

参政热情也同样可以部分用此解释。

这样的差序格局带来两个推论。其一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只需管好自己的事务,要想改变天下就先管好自己,管好自己的家庭。其他的东西根本没必要知道,也不归你管。

其二是“克己复礼”这种强者哲学。问题的一切根源都出在我身上。对自己要足够狠,但是绝不要求别人。

在这种思想背景下,黑人被歧视,黑人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够好,白人也要反思自己哪些地方不公正;总统竞选不成功,要反思是不是自己党派做的不够好,没有服务好人民,而不是两党互相攻击。

 

儒家思想给中国人带来的思想底色就是先修身要想影响别人就要先做更好的自己,然后克己复礼,推己及人。所以在这种思想底色下,不“克己”而“克群”要求别的人或者别的团体改变什么是不可理解的

所以中国的社会政治参与热情不高,不论是投票、民选、社区自治、游行示威,还是形成像美国那样的利益集团为自己的团体谋利益。

西方的团体格局

相比之下,按照费孝通先生的定义,西方社会属于所谓“团体格局”。若干人组成一个团体,形成各种社团组织,一个人也可以属于多个团体。每个团体界限分明,有清晰的责任和义务边界。

举西方家庭的例子来说。“家庭”这一概念在西方定义清晰。孩子成年之前你说“我们一家前往参加这次聚会”就指的是双亲和孩子。成年之后,孩子自己成家立业,要想住在家里要给父母膳食费,更极端的则是老死不相往来。对于中国社会来说,这是人情冷暖问题;对于西方社会来说,这是权利义务问题。

这种思想底色对于我们讨论的话题来说就有这两种表现。

首先,对外人客气,见了陌生人也亲切的问候,正如我在医院体会到的。这似乎正是孔子所反对的“兼爱”。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孔子还说过“出门如见大宾”,孔子对陌生人也是很礼貌的。

其次,公共意识和权责意识强。这就表现为爱争取公共权力,上街游行,爱管闲事。但是另一方面,强公共意识也导致西方国家环境普遍更好,不会把公共空间搞得一团糟。更大的视野上,正如一本叫《独自打保龄球》的书中所说,美国爱当国际警察也反映出热爱公共参与的特点。

早在十九世纪,托克维尔游历美国时,说美国的社会团体特别发达,比起英国人和法国人,“美国人干一点小事也要成立一个社团”。事实上这种结社,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特点正是美国民主的根基,人们通过不断地结社,抗衡政府的暴政,保障自身的利益。

差异和原因

我们看得到差序格局的好处,也要看得到差序格局的局限性。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一比较,中国的差序格局的局限性就体现出来了。

首先是界限模糊。费孝通先生比喻,如果说中国的差序格局是水波纹,那么西方的团体格局就是一捆捆柴。对于一捆柴来说,每个人都清晰的属于一个集体,且界限分明。但是对于中国的传统社会,“天下”“家”这些概念都很模糊。能着手的就只有管好自己,只有修身,克己复礼。

其次是“私”。“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中国社会随处可见公共空间破坏严重;和美国相比,乡村环境差;假如住户出了问题,连业主组织起来和物业争取更好服务都是稀有的事情。环境差,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都是公共意识薄弱的一种表现。

其三是不平等。关于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形成原因,我有一些简单的看法。首先是人口数量,这里就不赘述了。其次是宗教传统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没有成为一门宗教。就宗教来说,好处就是除了上帝以外人人平等。对于一个没有宗教的民族来说,负面作用就是等级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关于儒家思想为什么没有变成宗教,以后有机会再做讨论。

转变

随着不同文化的融合,东西方的社会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上几辈人,中国这样的乡土社会生活经验靠的还是口口相传。到了今天,我们这一代出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巨大转变,老一辈的经验都不再有用。

过去生活在乡土中国的社会,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一个村里没有过去,没有历史,没有新闻,没有名人,有的只是一尘不变。

就我所居住的太原来说,整个城市由西到东就有着明显的差异。最西边比较落后的地方几十年不变,东边已经发展的日新月异。

由此可见,两种文明两种格局都在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最后,对于其他文明的文化特征,没必要认同,但至少要了解仅仅是了解对方,就足以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

欢迎留言讨论你对文中观点的想法!

码字不易,关闭窗口前动动指头支持一下!!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