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国史话卅二:7国会战如此重要,桓公姬允为何还会姗姗来迟?

 金色年华554 2021-12-06

按《春秋》所记,鲁桓公十三年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平静的年份。除了当年春季写了一些大事,夏季记录了一场灾害(即鲁国发大水)以外,下半年的秋、冬二季均只记载了时令,再无他事可言。但就是春季写下的这些大事之中,有一场特别引人注目的7国大会战,让这一年也变得格外有料。那这场大会战因何开打?又是哪7个诸侯国参与其中呢?咱们还需先从战前的一次会面开始。

这次战前的会面,乃是鲁、纪、郑三国国君的小型聚会。虽然,三位国君在会上到底聊了些什么,或者计划了些什么,由于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咱们已不得而知。但从参会的这三个国家,以及之后那场战事来看,想必是鲁桓公收到了齐、卫两国放弃和鲁国修好,并与宋国联合的消息。为了应对之后将要出现的变局,姬允才邀请与宋人不和的郑厉公,以及与齐国不睦的纪侯来商议应对之法

文章图片1

鲁、纪、郑三国国君在会战前先碰了次面

那为什么鲁桓公主动向齐、卫两国抛出了橄榄枝,“铁三角”阵营中的郑国也接纳了鲁国,齐僖公他们还是不能原谅鲁侯呢?愚以为有这样几点原因:其一,郑庄公临终时拜托齐、卫等国照顾的继承人是郑昭公,而鲁国拉拢的郑伯是夺位的郑厉公,让齐僖公等人不能接受。其二,鲁桓公虽然主动向齐国抛出了橄榄枝,但他却没有亲自去修平,而是托杞国传话,这诚意显然不足以让齐僖公消气。其三,郑昭公此时正在卫国避难,卫国也不可能做出背信弃义之举

所以,综合以上几点原因,齐、卫两国给予鲁国的回复只能是拒绝让其回归。甚至,由于郑国国君的更迭,连郑厉公自己都被“轰出”了“铁三角”的阵营。反倒是与鲁、郑两国有过一次交锋的宋国,以“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身份,站到了齐、卫一方,让双方形成了3对3的局面

可问题是“闲叙”你在文章开头已经说了,此次的战事是一场7国的大会战。现在,鲁、郑、纪,以及齐、宋、卫这六个国家已经现身,那第七个国家又是谁呢?答案便是与卫国关系一向很好,又在之前“谷丘之会”上与宋国有过接触的南燕国。大家别看南燕国似乎是齐、卫这方实力较弱的一个,但他至少要比没有自保能力的杞国强得多,完全能够胜任站脚助威的工作。

文章图片2

南燕国位置示意图

另外,南燕国会被邀请参加大会战,也与卫国当时的状态有关。因为,就在大会战前一年的年末(即鲁桓公十二年十一月丙戌日),卫宣公离开了人世。此时的卫国既要把宣公的后事安排好,又要准备新君惠公即位的工作,还要参与这场两个阵营角逐的会战,实在是力有不逮。所以,卫人想到邀请南燕人来参与战事,算是替不能全力参战的自己补充一些战斗力

至此,7个参与大会战的诸侯国已经为大家介绍完了,接下来就该看看这场战事如何进行了。可奇怪的是这一次,鲁国的史官们不仅没有对会战的过程进行细致的描述,甚至连会战的地点也没有记录,让如此重要的战役变得有些匪夷所思。于是,公羊、谷梁二位先生又不失时机地做出了注释,告诉后人为何《春秋》书中不去记载会战的地点。

按照两位先生的说法,这场7国大会战发生的地点在鲁国境内,因此,鲁国的史官们就把地点给省去了。但问题是早在鲁桓公十年的时候,鲁国境内曾发生过“郎之战”,这“近地之郎”的地点明确记录于《春秋》之中,怎么到了这里又要缺省了呢?公羊高先生似乎猜到了咱们会有此疑问,继续做了补充说明。他认为这次的会战距离鲁国都城太近了,近到不像郎邑那样还有地名可记,这才让史官们无法写下地点

文章图片3

公羊、谷梁先生认为会战地点在鲁国境内

看过这样的注释以后,“闲叙”的心情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至少公羊、谷梁二位先生给出了一种解释,让咱们不会盲目到没有了方向。但就算7个国家交战地点是在鲁国都城附近,也可以用“战于城郊”或“战于城下”来表示,不应该一点记录都没有。更何况敌人已经威胁到了本国都城,如此严重的事态,鲁国史官还能凭借不书地点来隐瞒真相么?显然,两位先生的回答并不能解开大家心中的烦忧。所以,咱们还得再去翻翻《左传》,看看左先生如何理解。

结果,不看不知道,一看不说吓一跳吧,至少也会比较诧异。不知左先生从哪里参考到的消息,他认为鲁国史官之所以不书会战地点,是因为鲁国参战时迟到了。虽说《左传》的记载不失为一种解释,但总觉得有些奇怪。中原地区几个重要诸侯都参与的这场大会战,对于任何一方及未来局势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鲁桓公就算再糊涂,也不应该在这件事上疏忽大意。更何况,此前邀请纪侯、郑伯来会面的人还是姬允他自己,说明鲁国十分在意齐、宋、卫三国联合一事,怎么可能在战争真正爆发时姗姗来迟呢?

文章图片4

左先生认为不书地名是因为鲁国迟到了

如此看来,《左传》这一次也不能给出答案了。可当“闲叙”再仔细研读了一下书中的这段记载,并参考了杜预等人的注释后,才明白了鲁桓公迟到的真正原因。原来,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交战是要遵守一套礼仪规范的。各方需要事先约定好交战的时间和地点,而后各自如期到达战场,甚至还要等大家都列阵完成,才能正式开打。(即所谓的先礼而后兵)

但是这一次,不知是郑伯、纪侯太着急报复宋国和齐国了,还是两位国君与鲁桓公始终达不成共识、不愿再等。总之,郑、纪二国与齐、宋等国先单独约定好了交战的时间和地点,而后才告知的鲁国。以至于鲁桓公率领大军赶到战场时,已经比那6国约定的时间要晚了一些,即《左传》所说的“迟到了”(原文为“后也”)。

当然,这样的“迟到”并不影响鲁国的参战,毕竟双方约期到达预订地点后,还需要扎营、布阵等很繁琐的流程,不会那么快开打。但这种不与盟友商议,便单独约战的行为,在特别看重礼法的鲁人眼中是十分无礼的。所以,鲁国史官才在记录如此重要的会战时,采用了不书地名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同时,也是在暗示后人,这场战役所约定的时间和地点都与鲁国没有关系。(《春秋》虽然记录了“己巳”这个日期,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并非是双方约战的时间,而是鲁国到达后,7国正式交锋的时间)

文章图片5

郑、纪两国单独约战的行为让鲁人不满

或许,看完这段解释之后,您还是对《左传》给出的这一说法有些存疑。总觉得需要一些证据,来印证郑、纪两国是在鲁国没有认可的情况下,便与对方约定了时间和地点。那这个证据有没有呢?答案是肯定的。就在《左传》记录这场会战之后,写下了“郑人来请修好”这样一句话,把整件事全都讲通了。

各位可以想想看,在这场7国大会战以前,鲁、郑两国才刚刚修好、结盟,又合力攻打过宋国。这次的会战,两国依然同属一个阵营,还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春秋》原文写到“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说明鲁、郑、纪三国获胜了,并且是完胜)。郑人有什么必要在战后急急忙忙赶往鲁国,去请鲁人修好呢?显然,只有郑国在约战时先违反了礼制,让鲁桓公有了不满的情绪。郑厉公才必须于战后派人向鲁侯致歉,避免两国关系再度交恶

文章图片6

《春秋》对7国会战始末的全部记载

好了,有关《春秋》因何不书7国会战交战地点的内容,咱们已经讲完了。最后,“闲叙”还想跟各位再说一说这战斗的结果,即无论从数量还是实力上,鲁、郑、纪这三国都好似要弱于对方,怎么最终还能取得大胜呢?在下觉得有这样几点原因:

1、鲁、郑、纪三国参战的决心更坚定。首先,鲁国没能按照预期回归“铁三角”阵营,自然也不希望对方的实力变得更强。既然齐、卫两国有了联合宋国的意向,鲁国为了本国的安全,必须要打破对方的合作。其次,郑厉公怨恨宋国借机向本国长期索要贡品,为了摆脱这窘境,郑国定会拼尽全力。再次,纪国长期被齐国压制,几乎到了无法立足的边缘。此时,纪国终于有了两位帮手去对付齐国,势必要以死相搏,以求扭转齐强纪弱的战局

2、齐、宋这方看似数量众多,但都无法发挥实力。第一,卫国不能全力以赴的原因咱们已经讲过了,即使他们叫来了南燕国,两家的战斗力也不足以与卫宣公全盛时期的卫师相提并论。第二,这次会战的前一年,宋国才刚被鲁、郑两国合攻过,并且“闲叙”还认为宋人当时是失利的。这就导致7国会战的时候,宋国的军队在士气和信心上是欠缺的,当然也发挥不出正常的战斗力。第三,在本方其他3国都不给力的情况下,齐国确实处境比较困难,但也不应该败得如此彻底。之所以连齐师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是因为齐僖公的身体已经不行了(转过年来僖公就去世了)。在主帅精力、体力都不佳的情况下,齐国想要以一己之力来弥补盟友的战斗力不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文章图片7

7国会战,齐、宋阵营都发挥不出战斗力

以上就是鄙人对于中原一带这场7国大会战的解读,希望我的这些拙见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或帮助。而下一次,在下想带各位去一趟卫国,一方面是要与刚刚过世的卫宣公道个别,一方面也是想找一找卫师会变得毫无战斗力的关键所在。您若对此也十分感兴趣的话,不妨持续关注一下“闲叙”哦。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作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七国会战、鲁会郑纪、应对齐卫宋、卫邀南燕、春秋、战不书地、鲁国来迟、郑纪违礼、鲁人不满、郑请修平、探究胜因。

文章图片8

关键词云图简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